默想:常年期第十一週星期三

一些能幫助我們在常年期第十一週做祈禱的反思。

聖人陪伴我們
對聖施禮華的回憶
我們個人的成聖之路


聖人陪伴我們

現在,上主要用旋風接厄里亞先知升天(參閱列下2:1)。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無論厄里亞和跟隨著他的厄里叟走到哪裡,人們都問厄里叟說:「『上主今天要接你的師傅離開你,你知道嗎?』他回答說:『是,我知道,你們不要作聲。』(列下2:3, 5)」有一天,他們兩人獨自行走。「他們二人立在約但河邊。厄里亞將自己的外衣捲起,擊打河水,水即左右分開,他們二人從乾地上走了過去。過去以後,厄里亞對厄里叟說:『在我被接去離開你以前,我應該為你作什麼,你儘管求罷!』(列下2:7-9)」

他們的分離迫在眉睫。厄里叟知道這一點,他不想完全失去厄里亞的臨在。 他表達了一個卑微的願望:「求你把你的精神給我兩分。(列下2:9)」他不敢要求全部,但他要求的是一個長子應該可以繼承得到的部分。他沒有雄心勃勃要成為像他師傅一樣,但他想繼續依靠天主的大能。親近聖人會讓我們更加親近天主。「教會的歷史中都標註著這些男女,他們以自己的信德、善行和生命,成為世世代代的明燈,也成為我們的明燈。聖人們以各種方式彰顯復活之主的強大有力和具變革性的臨在。」[1]

「我們所想到的,不只是那些已榮列真福品或聖品的人。聖神在天主聖潔和忠信的子民身上,豐沛地傾注聖德……我樂見耐心的天主子民的聖德。他們包括:懷著深摯的愛養育子女的父母,為支持家庭生計而努力工作的男男女女,還有總是保持微笑的病人和年長修道者。從他們日復一日地堅毅前進,我看到戰鬥的教會所展示的聖德……聖德是教會最美的面貌。」[2]

對聖施禮華的回憶

對厄里叟提出的要求,「厄里亞説:『你求了一件難事;不過當我被接去離開你的時候,你若能看見我,你就可以得到。』他們正邊走邊談的時候,忽然有一輛火馬拉的火車出現,把他們二人分開;厄里亞便乘着旋風升天去了。厄里叟一見,就呼喊說:『我父,我父!以色列的戰車,以色列的駿馬!』隨後就再看不見他了;厄里叟遂抓住自己的衣服,撕成兩半。(列下2:10-12)」

厄里叟的經歷就像耶穌升天時眾門徒的經歷一樣,也可類比為那些曾經與聖人生活在一起後又失去了他們的人。例如,我們在聽到認識聖施禮華的人講述自己對他去世的悲痛,以及緬懷過去的記憶的感恩時,我們深受到的感動。曾經與聖施禮華一起生活多年的真福歐華路這樣描述:「我們的父親施禮華在我們身上孕育了聖召的超性生命;他用自己的精神滋養了我們;他培育並堅定了我們的信德;當我們的週圍都變得疑惑重重時,他安穩地支撐著我們;他指引著我們的腳步;他把自己心中熱愛天主的愛火所發出的溫暖送給了我們;他在我們悲傷時安慰我們,讓我們的道路充滿喜樂;他教我們如何去愛;他在我們的軟弱中注入他自己的力量,使我們的忠誠變得有可能。正因為我們的生活是以他的生命為根基,甚至幾乎是在消耗著他,當上主在那個6月26日召回他時,那一瞬間,我們中不止一個人或許覺得,我們的一切都會逝去。」[3]但那只是「一瞬間」,因為天主不會拋棄祂的子民。

「厄里叟拾起厄里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回去站在約但河邊,拿着從厄里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擊打河水說:『上主,厄里亞的天主在那裡?』他一擊打河水,河水就左右分開,厄里叟走了過去。耶里哥的先知弟子們從對面看見了他,就說:『厄里亞的精神已降在厄里叟的身上了。』(列下2:13-15)」厄里叟便開始了他的活動,與他的師傅一脈相承。

我們個人的成聖之路

厄里叟的活動雖不像厄里亞那樣引人注目,但也體現了上主在祂的子民中的臨在。它具有獨特的特徵,比如他平易近人和特別照料有需要的人。厄里叟曾經要求得到厄里亞兩分的神恩,可是天主聖神在每個人的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彰顯出來。正如洗者若翰説:「天主把聖神無限量地賞賜(若3:34)」給人。「神恩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聖神所賜……隨祂的心願,個別分配與人。(格前 12:4, 11)」

「你必須認識真我,發展你獨有的成聖之道,而不必在意人家的說話和想法。成聖是指更圓滿地活出自我,成為天主所夢想和創造的你,而不是作複製品。你的生命必須具有先知性,可啟發他人,在這個世界留下印記,只有你才能留下的獨特印記。」[4]上主敦促我們無畏無懼地承擔起個人在這世上的使命。祂通過聖人的生活鼓勵我們。「它試圖通過我們屬靈和智力的資源,以我們的專業技能或生活經驗,甚至加上我們的限度和缺陷,召喚每一個人去看看:我們能夠如何越來越加合作地將基督放在所有人類活動巔峰的浩瀚工程當中。」[5]

上主的仁慈使我們成為那貫穿救恩史的、恩寵和慷慨的鏈條的一部分。聖施禮華這樣祈禱:「願瑪利亞的心神在你們每人內,在主內喜樂。」[6]我們也可以作同樣的懇求。這樣,我們就能夠勇敢地回應天主的邀請,踏上那神聖的歷程。

[1]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1年4月13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2] 教宗方濟各,《你們要歡喜踴躍》宗座勸諭,6-9

[3] 真福歐華路,1976年6月1日的牧函,97

[4] 教宗方濟各,《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162

[5] 范康仁蒙席,2017年7月7日的訊息

[6]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