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穌揀選了的十二宗徒中,我們見到有著各種背景的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性格。有些人較為衝動和熱情,又有些人則較為內向和喜歡思考。有些來自一個對律法的解釋更加嚴謹的氛圍,另外又有些則在遇上耶穌之前可能對律法知之甚少。總之,他們都接受了同一個使命:去宣講天國的來臨。而為了幫助他們這樣做,主耶穌賦予了他們驅魔和治病的能力(參閱瑪10:1-7),並且日益深入地培育他們。
宗徒中大多數都沒有特別的智慧上的準備去執行這項使命。在很大程度上,福音向我們表示出他們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有時候,他們無法理解主耶穌最簡明的舉例和比喻,又很容易因一些膚淺的討論而偏離了話題。然而有一件事是他們非常清楚的:他們是基督所揀選的。成為一個宗徒並不在於是否擁有卓越的品質,而是在於接受耶穌的召喚,開懷接受祂的恩賜,和使其在自己的生命中結出果實。
十二宗徒在遇上基督時所發現的是一個值得為其付出一生的寶藏。因此,他們都感到被驅使去將這團熱火蔓延到周圍的每一個人。「善總要向外傳揚。尋求真理和善的真正體驗,會按其本質在我們心內滋長」[1],並且傳遞給他人。聖德因其吸引力而擴展:它是一種吸引身在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的優美。我們意識到自己所獲得了的恩物是何其美麗,可以與聖詠集的作者一起感嘆道:「主啊,我已到來;我來就是為了承行祢的旨意!」(參閱詠40:8-9)
當聖施禮華在思考一個使徒的使命時,常常強調人絕對不應忽視自己付出的努力的最終意義:「我的孩子們,不要忘記,我們並不是與其他人一起做一些善事而已。這雖是多……但仍是很少。我們是要履行基督命令的宗徒。」[2] 我們確實知道,自己正在致力的是一件比自己當初所感知的更加偉大的事。這使我們預見可能會遇上的困難。天主永遠不會送來一些不為我們帶來好處的東西 ── 一些儘管可能沿途有光又有暗、但不會終歸給我們帶來幸福的東西。
任何偉大的人性事業都是由往往需要做犧牲的小任務組成的。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可能會覺得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值得的,然後我們的希望就會減弱。可是如果我們提高視野,就會察覺到我們的使命比我們可能感到困難的具體工作更加偉大、更有希望。作為一個宗徒並不是要完成一項有幾完美的任務,而是一個構成我們那最深層次的身分的實事。一些黑暗的時刻總是會出現的,然而那顆指向北方的星星卻會永遠地閃耀著。一個宗徒的生命總是有一個目標,一盞指路明燈。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我們不但想做一些「好事」,而且也希望透過自己個人的見證去傳播基督的福音。
在與耶穌在一起的那些年頭裡,宗徒們對自己所目睹的神蹟和群眾的皈依而感到興奮。他們甚至參與了這些神蹟和皈依的得以實現。可是當他們看到主耶穌被判死時,那初期的熱情卻被疑慮所取代了。甚至後來當他們知道基督已經從死亡中復活時,他們的恐懼仍然使他們瑟縮在家裡。直到聖神在五旬節降臨,他們才獲得了一個新的恩賜,使他們有力去履行福傳的使命。
促使他們克服恐懼和開始幫助他人的事工的就是護慰者聖神的推動力。這項首次的福傳工作並不是透過有效的人為策劃而發生的,而是透過「聖神真實的力量,非受造的愛德。」[3]「我知道鼓勵話語總是說不夠的,除非聖神的火在我們心中燃燒。為了維持傳教的熱忱,我們需要堅定地信賴聖神,因為是祂『在我們的軟弱中扶持我們。』(羅8:26)但這種慷慨的信賴必須受到滋養,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呼求聖神。」[4]
當我們履行福傳使命時,我們也可能留意到自己最初的熱情可能會逐漸減弱。這不是錯的:這只是人性,而且也是諸聖人早已經歷過的。我們會經歷一些內心因渴望將基督的熱火傳播給他人而燃燒的時刻,也會經歷內心似乎變得更加冷淡的時刻。可是如果我們願意讓自己被聖神所轉化,聖神就會一點一滴地賜給我們一顆像基督一樣的心,而我們的福傳使命就會成為我們的存在的中心點。我們可以請求聖母瑪利亞教導我們像她一樣,熱切地留心護慰者聖神每天給我們的默啟。
[1]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9
[2]聖施禮華,1934年3月19日的指示,27;載於《道路》歷史-釋義版,第942點的註釋
[3]范康仁蒙席,2017年2月14日的牧函
[4]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6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