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群眾中每一個人的愛
與我們的弟兄姊妹一起禱告
與天主一同關注他人的問題
在耶穌的一生中,群眾是另一個主角。我們看到這些人群在加里肋亞海的岸邊,或在一個附近的山坡上聆聽祂的講話。他們給祂帶來病人,從祂的奇蹟中受益,並且在祂臨近耶路撒冷時為祂歡呼。在這些不時聚集有數千人的聚會中,主耶穌以獨特的方式看待每一個人靈。人多不會阻止祂繼續與每一個人分享祂的愛。聖史告訴我們,當祂看到這些人時,就深深的同情他們:「祂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瑪9:36)
聖保祿寫道:「因為基督的愛催迫着我們,因我們曾如此斷定:既然一個人替眾人死了,那麼眾人就都死了。」(格後5:14)我們既然知道耶穌已經為每一個人送上救恩,這促使我們走進人群中間去宣揚這個福音。聖施禮華堅持說:「基督的愛催迫着我們 ,要我們肩負起這個救靈的使命……因此,我們將能培育出一份強烈的願望:與基督一起作祂的共同救贖者,與祂一起拯救天下所有人靈」[1],並且堅信最好的福傳工作便是我們自己那充滿福音的喜樂的生活。
每天,除了家中最親的人之外,我們還會遇上很多其他人,無論是在街上、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在工作中。我們也透過網路和其他通訊方式聽到許多關於其他人的新聞。他們都是我們大家庭的一部分:我們是同一個聖父的子女,同一個世界的居民,同樣受召去抵達真正的天鄉。每一次與他們的相遇都是一個機會,讓我們以耶穌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為他們祈禱,同情他們的需要,並且給他們送上我們的喜樂與平安。
有一次,聖施禮華強調,主耶穌如何將祂的目光和心靈關顧所有人,絕不排除任何一個。他又補充說:「這一課是很明確的:我們絕對不能不讓步於他人。在教義上當然不應讓步。但與人相處,則絕對能,絕對能!如果我們這樣做,我們必然會在人群中成為光和鹽──因為這是我們的使命。我們不時會和耶穌一起退避到船上,或退避到山上。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在人群中生活和工作,如同是他們中的另一個一樣。」[2]
事實上,我們誦唸的許多禱文都是以第一人稱複數──「我們」──自稱的,這涉及一個我們與所有人聯繫在一起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是,當宗徒請求耶穌教他們祈禱時,祂所教授的禱文的起始便是「我們的天父」。我們面向天主,祂是全人類的父親,而且我們與耶穌自己一起這樣做。祂是聖子,也是一個像我們一樣的人,與所有人聯合在一起。而我們在祈禱中向祂懇求的,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祈求,而且也是一個為我們所有兄弟姊妹提出的祈求: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寬恕我們的罪過,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
我們意識到在這麼多禱文中「我們」的維度,這可以成為加強與他人之間的聯繫,和把所有人都帶進我們的祈禱中的一種方式。我們會因此而熱愛世界,因為它是我們遇見天主的地方,也是我們通往聖德之路的地方。聖保祿寫道:「一切都是你們的;你們卻是基督的,而基督是天主的。」(格前3:22-23)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為他人的喜樂而歡欣;我們享受周圍所有一切的美好事物,我們也參與我們這個時代的挑戰。」[3]
我們很容易想像到,當耶穌退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去祈禱時,祂會向天父談到祂那天所遇到的面孔:那些前來接近祂的病人和有需要的人、向祂表達自己的希望和恐懼的宗徒、前來提出真誠或不那麼真誠的問題的法利塞人等。在我們的祈禱中,我們也可以與天主一同關注我們認識的人所關心或所憂慮的: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還有,甚至是那些我們可能只是偶遇的人、那些給我們帶來麻煩、或我們知道正在身陷痛苦中的人。在我們的祈禱中,當我們與天主進行親密的對話時,我們不能只專注於自己個人的問題,而將我們身處其中的世界置之不理。別人的問題也該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心中,就像它存在於基督和教會的心中一樣。祈禱的這個維度就是我們司祭靈魂的一部分。
「基督經過人世間時,並設有對世間的卑賤情況無動於衷。每當祂觸見到孤獨、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時,祂都會感到強烈的同情,就像一個母親那敏銳的心一樣。」[4] 譬如當祂在納因遇上一大群人經過時,祂很快就注意到一個寡婦在剛剛失去她的獨子後所承受的痛苦(參閱路7:11-12)。當祂在納匝肋的家時,祂應該常常見証到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在看到別人的需要時所流露出的同情目光。在一次擁擠的、人聲鼎沸的婚禮中,只有祂的母親注意到酒快用完了。她對新婚夫婦的同情心促使她請求她的聖子行動。我們可以祈求聖母瑪利亞以同樣的憐憫目光,以關心我們周圍的人的痛苦和需要之心,信靠地把他們呈獻給耶穌。
[1]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20-121
[2]聖施禮華,In Dialogue with the Lord,Scepter,p. 53
[3]范康仁蒙席,2022年3月19日的牧函
[4]教宗方濟各,2019年2月13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