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十三週星期一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常年期第十三週做祈禱的反思。

忠信地追尋耶穌
門徒的生命是變幻莫測的
完全又自由的愛


忠信地追尋耶穌

耶穌剛剛治癒了一些病人和一些被魔鬼附身的人。因此,祂應驗了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祂所背負的,是我們的疾苦;擔負的,是我們的疼痛。」(依53:4)群眾看到這樣的奇蹟而興奮不已。可是主耶穌卻認為祂在那個地方所做了的已經足夠了,並且準備乘船前往對岸。然而在祂出發之前,有一個經師走來對祂說:「師傅,祢不論往那裡去,我要跟隨祢。」(瑪8:19)

這個經師做了一個果斷的決定;他準備放棄一切,以便與耶穌在一起。在與主耶穌相處的那段短暫的時間裡,他發現了一種新的幸福。然而他所經歷的只是第一瞥,因為認識基督「是一場持續一生的歷程,因為耶穌的愛是無限的。」[1] 經師意識到與耶穌在一起僅僅幾個小時是不夠的。他要自己的一生都以主耶穌為中心。

每個基督徒的一生都是在不斷地尋找耶穌。事實上,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地尋找幸福,而這種幸福只能在天主身上才能找到。有時候,我們會強烈地感受到祂親密地臨在;有時我們可能又會覺得祂沒有在聆聽我們的說話。然而這就是祂要求我們擁有的忠信:忠信地追尋,忠信於我們的心中對天主深深的渴望。聖施禮華說:「天主子女的奮鬥不需要愁眉苦臉地棄絕一切,或嚴肅地退避一切毫無歡樂,反而是沐浴愛河的奮鬥者,無論早早或晚、或喜或悲,皆思念所愛的人,為愛祂而願意面對任何困難。」[2]

門徒的生命是變幻莫測的

主耶穌對經師的回應是神妙莫測的:「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瑪8:20)這個回應乍看之下似乎與經師剛剛告訴祂的事沒有什麼關係。然而這番話卻反映出耶穌和那些像這個經師一樣想跟隨祂的人的生活方式。「祂讓我們脫離盲目地享受生活中的輕鬆樂趣,脫離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事事地尋求小小的滿足。」[3]

經師願意脫離自己那風平浪靜和安穩可控的生活來跟隨耶穌。宗徒們已經做了同樣的事。他們拋棄了自己清晰無誤的生活,踏上了一場變幻莫測的歷程,信靠著主耶穌。聖施禮華說:「我們若是在基督的手裡,就該汲取祂的聖血,讓祂把我們迎風撒播,也就是說我們應接受天主為我們安排的生活境況。」[4]

幸福不是我們透過自己的努力、個人的奮鬥和計畫就能獲得的。在很大程度上,天主的幸福在我們與身邊的人的關係中等待著我們:就是說,我們「按著天主的意願」去生活。我們所愛的一個人,或是朋友或是兄弟姊妹,都可以提供給我們那些我們無法單靠自己而得到的東西:感到被愛、被歡迎、被理解。在那些追隨基督的人那變幻莫測和要求嚴格的歷程中,我們從天主安放在我們身邊的人的身上找到安慰。他們,尤其是基督自己,就是我們可以隨時「枕頭」的最佳「地方」。

完全又自由的愛

在這個經師之後,有一個門徒來到主耶穌面前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瑪8:21)耶穌回答說:「你跟隨我罷!任憑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瑪8:22)聖金口若望解釋說:「如果耶穌禁止這件事,那並不是因為祂命令我們要忽視對那些生養了我們的人的尊重,而是為了讓我們明白,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比了解天國的事更加必須的了,為此我們必須全心投入其中。」[5]

聖施禮華說:「上主,愛的導師,是一位嫉妒的愛人,要求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要求我們所有的愛。」[6] 真正的愛需要我們完完全全的施予和接納。這就是天主為我們每個人所做的事,祂化身成人、死亡、復活並且留在聖體聖事中。以這種天主的方式來愛天主和愛他人,會帶給我們這個世界所無法給予我們的幸福。「上主使所有回應祂的邀請,去脫離一切以跟隨祂,並且全心全意地為他人服務的人充滿喜樂。同樣,天主也給予那些在婚姻中完全地獻出自我,以建立一個家庭並成為基督對教會的愛的標記的男女極大的喜樂。」[7]

我們不知道那個門徒聽了主耶穌的話之後有何反應;我們不知道他是離開還是決定與基督在一起。我們所知道的是,耶穌要我們毫無保留地、以完完全全的自由去愛祂。祂沒有強迫這個經師或門徒:祂讓他們兩人各自去決定。基督「沒有對我們作威作福,祂……哀求我們稍給祂一點愛。」[8] 我們可以請求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用那標記著她自己的一生的、同一的愛和自由去追隨她的聖子。

[1]教宗方濟各,2018年10月25日的講道

[2]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19

[3]教宗方濟各,2018年11月18日的講道

[4]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57

[5]聖金口若望,《瑪竇福音》,27

[6]聖施禮華,《鍊爐》,45

[7]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3月15日的訊息

[8]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