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史瑪竇非常簡潔地描述自己對主耶穌的呼召的反應:「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瑪9:9)從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就與之前的完全不同了。對於坐在崗位上收稅的他來說,也許人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享受賺來的財富。然而他現在與耶穌在一起,他的優次就完全不同了。的確,在此之前,他大多數同胞都沒有善待他,但金錢和羅馬當局對他的尊重卻補償了這一點。現在,面對著耶穌的儀容和說話,瑪竇決定放棄這一切恆久穩定的事,開始一個跟隨著默西亞的歷程。
「他就起來。」這個「起來」的姿態表示他明認一個人物的重要性,意味著他停止自己正在埋首的工作,並且完全地注意著這個人。當一個人站起來時,這表明他有警覺性,準備前往任何需要他的地方。聖瑪竇表現出他願意為耶穌做任何事,因為感謝天主和多虧他自己的皈依,他的價值觀徹底地改變了。最重要的不再是致富或過一個安逸的生活,而是將自己所有的精力委身於基督的使命。
聖瑪竇當然意識到自己的抉擇所涉及的風險。可是他已經把精打細算的態度拋諸腦後。每一個門徒的生命都意味著為自己開啟一個屬於天主的歷程,這個歷程是常常充滿驚喜和不確定性的。跟隨耶穌意味著專心地跟隨著祂的腳步,有時候會不準確地知道祂會帶我們去哪裡,但卻意識到祂所能給予我們的幸福會超乎我們的想像。「我們必須信賴祂,挺身而出去與祂見面,並且克服這樣的恐懼:如果我們這樣做,就會錯過生命中許多美好的事物。祂帶給我們驚喜的能力,遠遠超出我們所預期的。」[1]
聖瑪竇給耶穌的答覆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沒有考慮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又或自己會否日後能做出一個更好的決定。也許神妙地,他一直都在期待著師傅耶穌對他發出這個召喚。而為了發掘它最豐富的內容,他必須仔細地觀察和聆聽祂,而不是做自己的盤算。不繼續跟隨耶穌,並仔細地盤算其利與害的誘惑總是會出現的,尤其是當跟隨祂變得更加困難,並且似乎不值得為此付出努力時。
這就是聖伯多祿在水面上行走時所發生的事。只要他定睛在耶穌身上,他就能夠站穩和向前走。可是當他意識到自己的軟弱和強風的力量時,恐懼和不安全感就佔據了他的心,他便頻於下沉。在他的呼救聲中:「主,救我罷!」(瑪14:31)──「耶穌立刻伸手拉住他,對他說:『小信德的人哪!你為什麼懷疑?』」(瑪14:31)
跟隨一個聖召就像在水面上行走一樣。它需要我們超越自己的能力,相信主耶穌才是在行動和做計算的那一位。當然,在這條道路上,一個能夠給我們提供建議、幫助我們認清自己聖召的人的屬靈陪伴也是必不可少的。聖施禮華堅持:「你要真誠地事奉天主,忠信於祂,然後,就不必再擔心什麼了:因為『假如你先追尋天主的國和祂的義德,其他的一切』── 無論是物質的東西,或是方法 ──『都自會加給你。』這確是個偉大的真理。」[2]
為了慶祝自己回應了耶穌的召喚,聖瑪竇決定在家中宴請親友。在場的有一些像他一樣的稅吏,還有一些在人們眼中也被視為大眾罪人的人。因此,法利塞人看見主耶穌與他的朋友們一起吃飯,就問門徒:「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瑪9:11)可是基督聽到這些說話後回答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瑪9:12-13)
「我們應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認我們當中沒有人、沒有任何一個在場的人可以說:我不是罪人。法利塞人確實這樣說,而耶穌強烈地訓斥了他們。」[3] 接納實在的、有優點也有劣點的自己,會使自己更加接近主耶穌。祂來到我們中間,不是因為我們做得很好,而是因為我們是罪人,需要祂的憐憫。親近主的第一步就是認知到我們需要祂。然後,我們將在基督身邊面對個人的卑賤,知道罪過的經驗不會讓我們懷疑自己的使命。聖施禮華說:「天主的德能經常藉我們的軟弱彰顯出來。它激勵我們奮戰,克服我們的缺點,儘管我們深知在這塵世征途上,我們不會取得徹底的勝利。基督徒的生活是繼續不斷每天重整旗鼓的過程,周而復始,更新不已。」[4]
聖母瑪利亞,仁慈之母,會以她不帶責備的慈母目光來幫助我們明認自己的罪過。她又會從她聖子獲得那讓我們能充滿希望地奮鬥所需的恩寵。她知道耶穌會「通過我們改過從善的努力,守身如玉的自重」[5],顯現給我們。
[1]范康仁蒙席,“Letting Oneself Be Surprised by a Good Father”,2019年1月25日La Estrella
[2]聖施禮華,《道路》,472
[3]教宗方濟各,2017年7月7日的講道
[4]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14
[5]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