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不是一個傳統的、常規的老師。祂行事的自由度和教訓人的權威引起了當代人的注意。相較之下,以色列的經師對人民必須遵守的誡律卻一絲不苟,有時會陷入一些無法區分什麼是必要的、什麼是偶發的東西的詭辯中。他們的教訓有風險成為一套複雜的,人必須不假思索地學習和遵循的外在指南。耶穌的教訓則帶著完全不同的調子。在繼承以色列人所接受了的傳統的同時,祂沒有局限於遵守外在的誡律,亦沒有教訓祂的門徒這樣做。相反,祂努力使每一個人做內心的皈依。
結果,有些人驚訝地看到祂和祂的門徒都沒有在特定的時日禁食。當有人對此提出質疑時,基督用人們容易理解的形象回答說:「伴郎豈能當新郎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悲哀?」(瑪9:15)在以色列的婚禮中,親友都指望新郎的好友會保持慶典的歡樂氣氛。透過這個比擬,耶穌清楚地以新郎自居,並把祂的門徒比作新郎的好友。祂給世界帶來了救贖的喜樂。
天主要我們得到幸福,而且永遠不會命令我們做任何會阻礙我們實現這個目標的事。然而正因為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所以往往需要我們付出努力;而有時我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祂那可能包括受苦的道路。然而,天主的誡律總是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自由和幸福的生活。「一個哲學家曾經說過大概類似以下的話:『我不明白今天人們如何能夠相信,因為那些自稱相信的人,臉上都長著一張參加葬禮的面孔。他們未能見證已經復活的基督的喜樂。』許多基督徒都有著這張面孔。對,一張參加葬禮的面孔,一張憂傷的面孔。但基督復活了!基督愛你!而你卻沒有喜樂嗎?讓我們稍為思考一下這個情況,讓我們反躬自問:我是否因為主與我親近、因為主愛我、因為主救贖了我而喜樂呢?」[1]
耶穌也用這個婚宴的形象來預言祂自己的死亡:「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瑪9:15)新郎將會從他們身邊被帶走到十字架上,這將會使祂的門徒充滿哀傷。禁食就像十字架一樣,都涉及哀悼和剝奪,可是兩者都充滿著天主旨意的得以實現的歡樂和對新生命的希望。因此,禁食並非只是剝奪一些我們喜歡的東西。它不是一個目的,而是為了使自己獲得那來自服從天父旨意的滋養。「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祂的工程。」(若4:34)禁食所帶來的剝奪,那否定自我的初心,有助我們的心擺脫對個人安逸的眷戀,和保持我們在靈性上的敏感度的醒覺。如此,我們才能發現並且享受來自天主的各種美善。
另外又有一次,耶穌邀請人在隱而不露,只有他們的天父在暗中看見的情況下施捨、祈禱和禁食。這也使一些正在聆聽祂的人感到驚訝,因為他們往往正是為了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做這些善行。然而耶穌卻提醒我們,我們行為的價值並不取決於別人如何看待它。很多時,天主是唯一欣賞我們的祈禱犧牲,或我們的樂善好施的那位。聖施禮華說:「有時候,你的微笑可能就是你最好的克己,甚至是你最好的補贖。Alter alterius onera portate(迦6:2):『彼此協助背負重擔』,你要努力以這種方式來做這一點:就是讓你對他人的幫助不會被人注意到,好使你不會因此而受到讚揚,也沒有人會看到。這樣,你就不會在天主面前失去任何功德。」[2] 因此,基督徒就好像鹽一樣,在沒有人注意到的情況下為每一個環境調味,使「一切都變得超性地可愛和吸引人。」[3]
「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入舊皮囊裡的;不然,皮囊一破裂,酒也流了,皮囊也壞了;而是應把新酒裝在新皮囊裡,兩樣就都得保全。」(瑪9:17)那時的皮囊是用皮革造成的。人把新酒倒入其中讓其發酵。當酒發酵時,皮袋會因釋放出來的氣體而膨脹。但假如皮囊是舊的,它就會變得堅硬和失去彈性。因此,假如將新酒倒入舊皮囊中,隨著酒的發酵,皮囊就可能會爆裂,而皮囊和酒都會報銷了。
耶穌總是帶來新酒。這新酒就是聖神,就是救贖的福音。而聖神臨在一個人身上的最明顯記號就是喜樂。耶穌要在一個婚宴中將水變成美酒作為祂公開生活的開始,這並非是巧合的。基督到來是要讓我們得到滿心喜樂的生命,正如美酒使一個筵席喜樂一樣。可是這新酒必須倒入我們的心靈這個新的皮囊裡。這就是為什麼耶穌要預備門徒的心,好使祂那天主性的生命力和新鮮感能夠滿載在那裡。
以色列某些經師和法利塞人的教訓,他們的詭辯和外在的遵從,把人心變成了舊皮囊。為了被新酒所滿載,即是被基督所賜予的新生命所滿載,我們的心必須學會聆聽和順服於聖神,聖神就是不斷的更新的源頭。我們可以請求聖母瑪利亞送給我們一顆像她一樣的心,能夠敞開以接受她聖子賜給我們的、天主性的生命的新酒。
[2]聖施禮華教宗方濟各,2020年12月13日三鐘經前的講話,Alone with God,122
[3]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