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基督對群眾說:「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天國。」(瑪7:21)耶穌感覺到祂的聽眾中有一些有皈依的願望,而且用言語表達這一願望的人,可是不知何故卻未能將它付諸實踐。也許他們自發性地立下了許多好的定志,但缺乏深度或搖擺不定。也許他們承認師傅耶穌的權威,但不相信祂的教訓能夠保證他們會有一個充實而幸福的生活。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覺得有必要與眾人分享祂所宣告的道路的一個要素。基督化的生活不只是一個停留在理論上的概念;它是一個使人轉變的實事,要求我們採取一個既定的立場,將我們的信念轉化為行動。「有信德並不等於有知識:有信德意味著接受耶穌基督帶給了我們的天主的信息,活出它並且把它發揚光大。」[1] 耶穌的邀請是影響我們整個人的;它是一個在我們的理智、意志和心靈的深處產生共鳴的呼喚。
我們的行為方式揭示出我們對這個目標的興趣有多大。就像一個要擁有良好體形的人會制定一套運動和飲食的計劃一樣,跟隨主意味著要做出具體的選擇。它包括遠離任何可能使我們與天主分離的事物,以及促進那些加強我們與祂的關係的行為:祈禱、領聖事、參與基督徒的培育活動……這種信仰和行動之間的一致性,會真實地反映出我們的信德。用聖施禮華的話來說:「總而言之,我們的口唇應流露真誠的欲望,有效地回應造物主的邀請,盡己所能,以堅定的信德遵照祂的旨意,更堅信祂是不會失敗的。如果我們如此地熱愛天主的聖意,我們就會明白,信德的價值不僅在於我們表達得多清楚,更在於我們以行動堅決地護衛它,使其付諸實踐。」[2]
當信德在我們的習慣性行為中發揮影響時,我們的內修生活就會更加深入地成長。聖神會在我們活出信念的堅實基礎上建造一個持久的身份,就像一座建在堅實的地基上的房子一樣。在福音中,耶穌比較了兩座房子的命運,一座是建在沙土上的,另一座是建在磐石上的。第一座幾乎無法抵禦雨淋水冲,但第二座的結構卻可以。
在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中,我們也會遇到挫折,體會到自己本性的軟弱。有時候,我們想做一件事,但最終卻做了相反的事。這可能會導致沮喪和疲勞。承認這些困難的存在並不是悲觀主義,而是健康的現實主義。「基督徒的樂觀不是甜情蜜意的樂觀;也不是純粹人性的信心,認為一切都會好轉的。這種樂觀深深紮根在我們的自由意識裡,也紮根在我們肯定認識恩寵的力量。這種樂觀帶領我們要求自己時時刻刻奮力回應天主的召喚。」[3]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特別強烈地感受到與主親近的喜樂,可是在其他時候,祂卻似乎已經離開了我們。這時,那些曾經讓我們滿足過的東西就會顯得是無關緊要的或代價高昂的,而且我們的心可能使我們想起其他的、會保證我們得到所渴望的幸福的道路。在這些時刻,聖神距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可以轉向祂,好使我們能夠在這些困難的情況中,把房子建造在祂臨在於我們的靈魂中的磐石上。很多時候,我們的感受與我們對天主的渴望是朝著同一個方向吹而的;可是也有時,我們朝著一個自己知道是好的目標前進,卻沒有順風的幫助,甚至是「逆水行舟」[4]。如果我們的生活是基於堅定的信念,基於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表現出來的崇高理想,那麼房子就不會被那不可預測和無法控制的水流所沖走。相反,我們會視這一刻為一個加強我們的理想和使我們選擇了的愛趨於成熟的機遇,因為護慰者聖神就居住在我們的心中。當雨過天晴時,我們就會看見,把房子建在堅固的磐石上是值得的。
當暴風雨肆虐時,我們感到需要尋求庇護。當我們留意到自己的脆弱以及思緒不寧時,祈禱就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難所。祈禱並不是一件我們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使用的東西。耶穌向祂的宗徒強調應該時常祈禱,不要灰心(參閱路18:1)。如果我們從客觀的角度來細想一下,沒有一個情況比這種情況是我們需要更多的、或較少的祈禱的,因為祈禱時時刻刻都是我們一個令人歡樂的必需品。透過它,我們察覺到聖神在多大程度上陪伴並慈愛地引導著我們的生命。
然而經驗告訴我們,有些情況往往會使我們遠離祈禱,儘管矛盾的是,這些情況正是我們比其他任何時候更加需要祈禱的。這就是耶穌在革責瑪尼莊園對宗徒們說的:「醒寤祈禱罷!免陷於誘惑;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瑪26:41)當誘惑更加強烈地呼召我們時,當感覺消失時,當我們的信德似乎在減弱時……祈禱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有力量,儘管它看起來並非如此。如果因為我們相信自己距離得很遠,因為我們沒有感覺,或因為我們的信德動搖不穩,所以就不做祈禱,這是不合邏輯的:這時正是我們最需要在祈禱中尋求庇護的時候。我們可以從這裡重新開始,找出聖神正在引導我們去哪個地方。聖施禮華寫道:「當你感到上主好像已放棄你的時候,不要讓自己悲傷。下更大的決心尋求祂。祂是愛,不會留下你獨自一人。要堅信『祂留下你獨自一人』,是出於愛心,才使你能看清楚,在你的生命裡,什麼是屬於祂的,什麼是屬於你的。」[5]
當風暴愈演愈烈,房子的地基似乎要塌陷時,我們就可以引用在聖詠集裡面找到的呼喊:「求祢別向我們追討祖先的惡行,以祢的仁慈速來協助我們,因為我們實在是可憐萬分。天主,我們的救主,為祢名的光榮,協助我們,為了祢的聖名,寬赦我們的罪過,拯救我們!」(詠79:8-9)如果我們有時缺乏用來做祈禱的說話,我們可以深入聖詠之中,在其中找到我們做祈禱的格式:「在聖詠集裡面,信友會找到答案。他知道,即使所有人性的大門都被關上了,天主的大門卻是敞開的。即使全世界都作出了一個定罪的判決,在天主内卻仍然有救恩。『主在垂聽』:有時在祈禱中,只是知道這一點就足夠了。」[6] 這時,我們也可以仰望童貞聖母瑪利亞。她會向她的聖子呈上我們的懇求,並且幫助我們平安和寧靜地度過風暴。
[1] 教宗方濟各,2014年2月21日的講道
[2]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198
[3] 聖施禮華,《鍊爐》,659
[4] 聖施禮華,《犁痕》,127
[5] 聖施禮華,《鍊爐》,250
[6] 教宗方濟各,2020年10月14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