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十二週星期二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常年期第十二週做祈禱的反思。

對上主的、健康的敬畏
天主在地上的國度
寬宏大量地與他人同行


對上主的、健康的敬畏

聖詠集第一篇以讚美那個意識到自己是受造物,並且認識到天主的偉大的人作為開端:「而專心愛好上主法律的,和晝夜默思上主誡命的,像這樣的人才是有福的!」(詠1:2)我們蒙邀去思考那些明白「敬畏上主」的真正意義的人所採取的態度。敬畏上主是聖神的一個恩賜,與畏懼完全無關,它引導我們去認識我們造物者天主的智慧和偉大。聖詠集作者的這首詩歌讚揚那些把心神紮根於自己真正渴望的事物、行動指向自己真正喜愛的事物、以及對任何可能使自己與主分離的事物不感興趣的人。我們希望自己有這種態度:堅定地活在對天主的偉大的默想和對人類的愛中。

聖經向我們說述猶大王希則克雅對來自亞述王的一封恐嚇信的反應:「希則克雅從使者手中接過信來,唸了以後,就走進上主的殿,將那信在上主面前展開,然後希則克雅懇求上主說:『上主,坐在革魯賓上面的以色列的天主!惟獨祢是地上萬國的天主,祢創造了天地。上主,請祢側耳傾聽!上主,求祢睜眼垂視,細聽……』」(列下19:14-16)希則克雅向天主陳詞時的信心是驚人的。他可能習慣於讚美和感謝天主,這幫助了他在有需要時會更加轉向天主。故事繼續描述當天晚上,上主的天使如何在亞述營中殺死十八萬五千人。

天主一直都在等待著我們。祂等待我們與祂分享我們的需要,特別是分享我們向祂呈現的愛 ── 不是因為祂需要它,而是因為這種態度會讓我們內心培養出神聖的「敬畏上主」。

天主在地上的國度

聖詠說:「在我們天主的城池中,上主至大,應受到讚頌。祂的聖山巍峨高聳,是普世的歡喜,北方中心熙雍聖山,是大王的城邑。」(詠48:2-3)這些章節向我們講述基督徒試圖在地上建立的一座城市,一座建基在天主對人類的愛之上的城市。聖奧思定在他臨終前寫了一篇論文,深入地探討這個主題,聖多默莫爾也這樣做。這兩個例子都幫助我們認識到,聖人們認為默想在塵世的天國的本質,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相互聯繫以求實現這個天國,是多麼重要。

在這方面,聖施禮華說:「聖神內的真理與正義,和平與喜樂,這才是基督的神國:就是那救人的神聖行動,它將在人類歷史告終,我主自高天降來審判萬民之時才臻於大成。」[1] 基督在地上的神權,所指的主要是祂如何臨在於人的心中。如果基督在我們的靈魂內佔著中央的位置,我們在弟兄姊妹中的行為就會符合天主對人的看法,以及祂要在世界為王的方式。

基督徒的生活總是在共融中的;道路並不是個人單獨地行走的。基督建立了的教會就是祂自己的妙身,而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其中的各部分。它的活動,因此也是它管治的範圍,遍及所有它的成員所在的地方。「與人類社會那自私自利、甚至損人利己有所不同,信徒的團體拒絕個人主義,崇尚分享和團結。在一個基督徒的靈魂中,是沒有自我主義的空間的。」[2] 這種在天主所有子女之間的共融和團結,就是祂的管治的一個徵兆。

寬宏大量地與他人同行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描述當天主的宏偉與那些不願意或沒有準備去接受它的人接觸時會發生什麼:「你們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珠寶投在豬前,怕牠們用腳踐踏了珠寶,而又轉過來咬傷你們。」(瑪7:6)這並不意味著有些人注定不能進入天國。相反,每一個人都蒙召去進入與天主同在的幸福中,而我們必須思考與每一個人分享這項邀請的最好的方法。因此耶穌接著說:「所以,凡你們願意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法律和先知即在於此。」(瑪7:12)我們要為每一個人找出對其最適合的道路,找出如何使自己適應每一個人各自的情況。

為了更好地準備福傳這個甜蜜的喜樂,聖施禮華建議我們要為每一個人祈禱:「不過,讓我們不要只想到自己,要開擴胸懷,容納全人類。首先,我們應當想到近人、親戚朋友同事等等,看看能否幫助他們嚮往與我主建立更親密的友誼……也要為所有你不認識的靈魂祈禱,因為我們都是四海之中同舟共濟的遊子。」[3]

耶穌說:「那導入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狹!找到它的人的確不多。」(瑪7:14)確實,如果我們要在有很多人陪伴的情況下進入這個生命,路途就會很窄。聖施禮華教導我們說:「寬宏大量的心可以容納許多人,寬宏大量的人會突破自己、為人服務。」[4] 第一個深入了解天國並且接受生活在其中的邀請的人就是我們的聖母瑪利亞。我們可以請求她使我們成為寬宏大量的人,好使我們可以把它一一帶給我們周圍的許多人。

[1]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80

[2]教宗方濟各,2019年6月26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3]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75

[4]聖施禮華,《天主之友》,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