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親自承擔了我們的苦痛
一個被解開束縛的女人
天主熱愛我們的自由
和其他星期六一樣,那個女人朝著猶太會堂走去。十八年來,她一直受邪靈所害,「傴僂著,完全不能直立。(路13:11)」那天,耶穌也去到會堂宣講天國,以及邀請人接受皈依。耶穌在講道的時候「見了她,便叫她過來,給她說:『女人,你的病已消除了。』遂給她按手,她即刻就挺直起來,光榮天主。(路13:12-13)」
這完全是一個意想不到的奇蹟。這個女人並沒有提出什麼要求。也許她猜測耶穌會來到她的城鎮,因而盡己所能在會堂裡佔取一個師傅耶穌可以看到她的位置。然而,與福音中耶穌所治癒的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她並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喊叫。然而上主不僅留意到她在會堂內,而且也看出她內心對獲得解放的巨大渴望。祂僅憑一句說話就治癒了這個疾病:「你的病已消除了。」
耶穌教訓我們,憐憫就是天主對世間的痛苦的回應。苦難觸動祂的心。我們的任何問題,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問題,都會令祂悲傷。祂不是一個麻木不仁的天主。事實上,基督「在世上經歷過苦難和屈辱。祂承擔了人類的苦難,以自己的肉身承擔了它,並且極充分地體驗了它。祂認識各種不同的痛苦,包括精神上的和肉體上的:祂經歷過飢餓和疲勞,經歷過誤解、背叛和遺棄、鞭打和釘十字架的痛苦。」[1] 這個女人的故事也出現在今天:任何一個正在受苦的人,都可以體驗到基督的臨在所帶來的安慰,祂以渴望能夠親自肩負我們的痛苦的熱願來看著我們。
那個女人的疾病使她無法享受生活中許多美好的事物。她要昂首仰望天空是很困難的;她的眼睛一直盯著她所走的地面,儘管這不是她自己的選擇,或是由於她犯了某些錯。透過解除她的疾苦,基督讓她看見她以前無法看到的東西。她感到獲得解脫而充滿喜樂,她「光榮天主(路13:13)」,而「一切民眾因祂所行的種種輝煌事蹟,莫不歡喜。(路13:17)」
福音作者的敘述表示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疾病有一個邪靈的根源。當會堂長因這一切事情發生在安息日而氣惱時,耶穌回答說:「這個女人原是亞巴郎的女兒,她被撒殫纏住已經有十八年了,安息日這一天,就不該解開她的束縛嗎?(路13:16)」教會的教父們在這個傴僂、無法直立的女人身上,看到那些因世俗的各種慾望而變得如此衰弱,以至無法再關心天主的實事的人靈的形象。「罪人專注於地上的事物而不尋求天上的事物,就無法仰望。他追隨使他墮落的慾望,因此他的靈魂失去了正直,傴僂了,他所看到的只是他不斷思念著的東西。」[2]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感到被自己的錯誤所束縛。這時,天主希望我們像那個女人一樣,前來接近祂並真誠地吐露我們的恐懼。聖施禮華寫道:「不要因為了解自己的本來面目,本來就是那樣,是用黏土做成的,而感到不安。別擔心,因為你和我都是天主的兒女(而這是好的天主化),是天主從永恆就召叫了的……我們這些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屬於天主,並且儘管個人充滿卑賤而仍是祂的工具的人,只要我們不失去對自己的軟弱的意識,我們就會發揮效用。」[3] 這樣,罪的現實可在我們身上激起的吸引力就不會阻礙我們和天主的關係:它會讓我們變得更加謙卑,尋求與祂共融並且信頼祂的大能。
正如這段福音中的女人被疾病纏身一樣,任何罪過都意味著束縛。它「讓人在內心中感到自己對自己很陌生。」[4]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會在另一處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是犯罪的,就是罪惡的奴隸。奴隸不能永遠住在家裡,兒子卻永遠居住。那麼,如果天主子使你們自由了,你們的確是自由的。(若8:34-36)」基督徒蒙召選是為得到自由(參閱迦5:13)。自創世以來,天主賦予了我們選擇和渴望美好事物的能力,但我們也有放棄它的可能性。聖施禮華指出:「天主的智慧的奧秘在於,當祂『按照自己的肖象和模樣』(參閱創1:26-29)造人時,祂要使自己冒人有自由的崇高『風險』。」[5]
主業團監督范康仁蒙席說:「事實上,從歷史的開始,這種風險導致人類拒絕天主的大愛,犯了原罪。這樣一來,就削減了人受到善的吸引力的自由,意志也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傾向於犯罪。之後,個人的罪惡更加削弱了人的自由,因此,罪過總是意味著某種程度的奴隸(參閱羅6:17, 20)。」[6] 雖然如此,人仍然是自由的,儘管這個自由有時可能很脆弱,但天主卻是第一個尊重和熱愛它的人。知道「天主需要的不是奴僕,而是子女」[7],讓我們充滿安全感,因為它讓我們擁抱自己身分的最深切的真相。「由此可見,知道天主愛我們,是何等的釋放。天主的寬赦,是何等的釋放,讓我們能夠回歸自我,並重返自己真正的家園。」[8] 在那個家裡,我們知道聖母瑪利亞正在等待我們,切願將我們從任何可能使自己與她的聖子分離的事物中解放出來。
[1] 教宗方濟各,2014年5月17日的講話
[2] 教宗聖額我略一世,《福音講道集》,31
[3] 聖施禮華,《書信2》,20
[4]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1988年8月3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5] 聖施禮華,1965年10月24日的書信,3
[6] 范康仁蒙席,2018年1月9日的牧函,2
[7]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29
[8] 范康仁蒙席,2018年1月9日的牧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