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的一生,使我對祂充滿愛意。」
基督提升我們的渴望
謙虛讓我們認識自己的偉大
「真天主亦真人的基督與祂的贖世主的使命不可分割。」[1] 當耶穌在世上生活時,祂所做的一切都表達出祂的救贖使命。祂所從事的每一項活動都與祂切願將我們從罪惡中解放出來有關。祂不斷地實現祂在公開傳道之初藉言詞所宣示的神聖目的,那些言詞摘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的一段:「祂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路4:18-19)」
耶穌救贖世人的願望在祂所行的神蹟和祂的講道中尤為明顯。它也體現在祂日常的行動中,例如當祂與門徒吃飯或走路時的交談。這就是為什麼聖施禮華說:「主的一生,使我對祂充滿愛意。」[2] 看到融入祂當代的社會背景中的耶穌,可以幫助我們聖化我們的這個時代:即使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細節,也是我們基督徒身分的其中一部分。
聖路加告訴我們:「安息日,耶穌進了一個法利塞人首領的家中吃飯。(路14:1)」我們可以設想,基督接受了邀請,是為了能夠在一個更安靜的、遠離通常圍繞著祂的忙碌和人群的環境中與這個人分享祂的救贖信息。無論是在宴會上、在執行一項小任務、還是在觀看孩子們跳舞,耶穌都從沒有離棄祂的使命。這些事件都是祂實踐祂的使命的機遇。聖施禮華從閱讀福音中,為使徒的任務作了定義:「你身為基督徒公民的任務,是要協助做到基督的愛與自由,能夠統率現代生活的全部領域:文化與經濟,工作與休息,家庭生活與社會關係。」[3]
在那場宴會上,耶穌留意到一些賓客「爭選首席」(路14:7)的行為。祂決定講一個比喻:「幾時你被人請去赴婚筵,不要坐在首席上,怕有比你更尊貴的客也被他請來,那請你而又請他的人要來向你說:請讓座給這個人!那時,你就要含羞地去坐末席了。(路14:8-9)」
耶穌在開始祂的教訓時提到祂周圍的人所尋求的聲譽。祂並沒有貶低他們想出類拔萃這個自然的願望:祂知道如何在這些人性的願望中辨別出天主慈父的作為。耶穌讀懂每一個人靈,祂在其內找到人性的崇高願望,並且提升它和使它超性化。聖施禮華也試圖向那些拿著天主放了在他們心中的願望前來接近他的人維持他給了他們的忠告:「讓你的靈魂被種種願望熔化銷爍吧!愛的願望,忘我犧牲的願望,修德成聖的願望,嚮往天堂的願望。不要像某些偽導師所建議的那樣停下來,去查問實現這些願望的時刻究竟到來沒有。每天要激發更強烈,更火熱的願望。因為聖神說:祂喜愛誠心願望的人。」[4]
耶穌提供了一個提升人對社會地位的渴望的方法:「你幾時被請,應去坐末席,等那請你的人走來給你說:朋友,請上坐罷!那時,在你同席的眾人面前,你纔有光彩。(路14:10)」基督鼓勵我們不要滿足於人的認可,儘管它可能是合理和體面的,而是要尋求天主的認可。那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儘管我們的行為可能常常被人忽視,我們可以確信天主看得見它。這就是引導我們走向祂的道路,同時又「走向生命的本質,走向生命最真實的意義,走向為什麼生命是值得活的最可信賴的理由。只有謙卑才能讓我們體驗真理、真正的快樂、和知道什麼才是重要的。」[5] 重要的不是在世人眼中變得偉大,而是變得渺小和簡樸:這才是讓我們找到基督的方法。
謙卑是耶穌在這次宴會上教導的核心:「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路14:11)」進入天國的首要要求之一就是充分了解我們的狀況,並且在我們作為耶穌要建立的新家庭中的一員的真實身份中成長。為此,我們需要理解謙卑這個美德的深層意義,「這美德使我們同時了解自己的卑微及長處。」[6]
謙卑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領受了的一切都是來自天主的。相反,驕傲讓我們信賴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聖施禮華談到兩種驕傲:一種是不好的,它忽略我們的弱點;另一種是健康的,它讓我們認識到真理和天主在我們的生命中的作為。「如果我們的『天主化』蒙蔽了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看不清我們的雙腳是黏土做的,那麼它就是不好的,因為區分天主化的好與壞的試金石就是謙卑。因此,如果我們沒有忘記它是一份恩賜,是來自天主的一個恩寵,那麼我們的天主化就是好的。可是如果一個人將所獲得的神靈的大業歸功於自己,歸功於自己的行為、功績、自己的卓越,那就是壞的。」[7]
健康的驕傲使我們不會抗拒自己的渺小,而是將其視為讓天主進入的一扇門。這就是我們的偉大之處:天主本著祂的憐憫,選擇了要使我們對祂來說是有價值的。謙卑幫助我們擁抱衣食不足的人的貧窮,在天主面前成為乞丐,讓祂進來,讓祂改變那些看似能供給我們安全感的事物。「當我們心裡認為自己很富有,就會變得那麼自滿,以至於沒有空間聆聽天主的聖言、愛我們兄弟姊妹,或享受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這樣,我們錯過了更美好的事物。因此耶穌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有一顆貧乏的心,上主可以進入其中,帶給他們歷久常新的體驗。」[8] 聖母瑪利亞只關心天主如何看待她。她信靠祂,因而獲得了真正的財富:「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路1:48)」
[1]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22
[2]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56
[3] 聖施禮華,《犁痕》,302
[4] 同上,628
[5] 教宗方濟各,2021年12月22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6]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94
[7] 聖施禮華,《書信2》,6
[8] 教宗方濟各,《你們要歡喜踴躍》宗座勸諭,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