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三十一週星期一

一些能幫助我們在常年期第三十一週做祈禱的反思。

謙遜與仁愛的邏輯思維
重視大事和小事
接受上主的恩賜


謙遜與仁愛的邏輯思維

耶穌應邀到一位有名的法利賽人家吃飯。在鼓勵客人不要總是坐在餐桌上最好的位置後(參閲路14:8-11),祂轉向主人說:「幾時你設午宴或晚宴,不要請你的朋友、兄弟、親戚及富有的鄰人,怕他們也要回請而還報你。」(路14:12)早前,祂向在場者講述了謙遜,現在祂想表明謙遜是伴隨著仁愛的。

耶穌在宴會上傳授這些教誨似乎有些奇怪,但祂抓住了這個機會來傳達祂以後要做的事情:極其謙遜地將自己奉獻在十字架上,不期望任何回報。祂希望聽眾進入這種新的邏輯,一個能帶來真正的幸福,而不是導致我們只考慮自己的邏輯思維。正如聖施禮華曾經說過的:「你對天主愈慷慨宏量,你就愈幸福快樂。」[1]

「不要害怕!」聖若望保祿二世對瑞士的一群年輕人說。「上主不會讓自己的慷慨被人超越!在擔任司鐸近六十年後,我很高興能在這裡向大家見證:能夠毫無保留地為天國的事業奉獻自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願你們手握基督的十字架。讓生命的話語掛在你們的嘴邊,讓復活之主的救恩銘記在心!」[2]

重視大事和小事

「你幾時設筵,要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如此,你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可報答你的;但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能得到賞報。」(路14:13-14)我們知道,天主以一種奧秘的方式用復活來回報我們;我們將重新獲得所付出的一切,而且是全面、完整地獲得。我們看似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實際上,我們是從天父手中重新獲得生命:「上主本身就是我們一切辛勞的回報和終點。」[3] 聖多瑪斯‧亞奎納說道。

在這段福音經文中,耶穌甚至鼓勵我們不要期望別人的合理謝意;與其說是拒絕別人的謝意,不如說是確保謝意不是我們行動背後的唯一動機。耶穌邀請我們探索祂的愛與奉獻方式,而不去計算所提供的服務和期望的回報。以這種方式去愛的人更能享受愛,因為他們也是自由地接受愛,沒有強加或約束。

當聖施禮華反思天主對人類的無償之愛時,他明白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具有巨大的價值,因為無論小事還是大事都比不上我們所得到的偉大。「也許有人會認為,平凡的生活中能奉獻給上主的東西很少:只有小事或愚蠢的事。但是,小孩想要取悅父母,就會把擁有的任何東西都給父母:一個沒有頭的鉛兵,一個沒有線的線軸,幾塊鵝卵石,幾顆紐扣。這是他們袋子裡全部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們的寶藏。而一個父親不會考慮這些禮物是多麼幼稚:他用最溫柔的擁抱感謝他的孩子。讓我們對上主採用相同的方式,因為這些幼稚的事情,這些愚蠢的小事,會變成偉大的事情,因為愛是偉大的。」[4]

接受上主的恩賜

有時,由於我們的思維方式很難理解無償的邏輯,我們可能會發現很難接受上主無條件的愛。我們可能會認為,我們的優點和努力是獲得回報的唯一合法途徑。沉浸在商業化的、純粹人性的邏輯中,我們的「心可能會萎縮、封閉,無法接受如此無償的愛。」我們可以祈禱:「願我們成聖的生活能擴展我們的心,讓上主無償的恩賜觸及我們的心靈。」[5]

福音告訴我們,耶穌將邀請那些在世上無法報答祂的人來參加祂的宴會。這才合乎情理:我們怎能報答上主賜予我們的聖體、告解、其他聖事等所有恩賜呢?我們不是為了獲得聖事的功績而做好內心的準備,而是為了擴展我們的靈魂,讓天主的恩賜充滿我們的生活,幫助我們像祂一樣去愛。

聖施禮華說:「耶穌的心並不冷漠:祂的心很深切,懂得如何欣賞,如何去愛。」[6] 耶穌重視我們獻給祂的所有愛的行為,無論大小。我們可以祈求聖母讓我們的心越來越像她的心,向上主的恩賜和祂所有的計劃敞開心扉。

[1] 聖施禮華,《犁痕》,18

[2]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2004年6月5日的講話

[3] 聖多瑪斯‧亞奎納,《On the Creed》,2,l.c.

[4] 聖施禮華,《書信一》,19

[5] 教宗方濟各,2019年6月11日的講道

[6] 引自 J. Echevarría,《Memoria del Beato Josemaría Escrivá》,Rialp,2nd ed.,Madrid 2000,pg.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