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三十一週星期五

一些能幫助我們在常年期第三十一週做祈禱的反思。

親自參與上主的事情
好賊的聰明
以孩童般的雄心接近上主


親自參與上主的事情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講述了一個比喻:一個不義的管家抓住即將被解僱的機會,重新談判債務,確保自己的未來。管家向債戶說:「拿你的賬單,坐下快寫作五十。」(路16:6)精明的人能夠預見和預防事情的發生。在這個比喻中,耶穌讚揚了積極主動的僕人,鼓勵我們在處理天父的事務時,至少要像那些只顧自己利益的人一樣精明。這位不義的管家很聰明,他仔細計算了什麼對他有利。他預見到自己將來可能需要什麼。「我們要以基督徒的敏銳回應世俗的狡詐,這是聖神的恩賜。」[1] 我們祈求聖神將創造力和決心注入我們的智慧中,使上主的旨意成為現實。

聖奧斯定在評論這段經文時問道:「當管家採取這些預防措施時,他期待著什麼樣的生活?如果他關心的是有盡頭的生命,你難道不會關心你的永生嗎?」[2] 當然,耶穌並不期望祂的門徒們不忠信;祂希望我們明智地參與並致力於祂的神聖使命。祂希望我們充分利用所有天賦和才幹。祂不想強加給我們祂的國度,而是想我們得到真正渴望的幸福。我們希望屬於上主的一切同時也是我們的。我們希望像祂的兒子一樣,勝過比喻中所描述的管家。聖施禮華寫道:「愛,就是一心一意;就是為所愛的人而生活;就是不再屬於自我,而是幸福而自由地把自己的心和靈魂,從屬於那人的意志……同時,也是自己的意志。」[3]

好賊的聰明

在加爾瓦略山上有一個小偷,他的一切掠奪品已付諸東流。他認命了,並向一直在抱怨的同伴指出了這一點:「這對我們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我們所受的,正配我們所行的;但是,這個人從未做過什麼不正當的事。」(路23:41)但他的職業也讓他變得機靈,他做了最後一次嘗試:他看著耶穌,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請求:「耶穌,當你來為王時,請你紀念我!」(路23:42)他不覺得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要求什麼,對他來說,被記得就夠了。也許他直覺地認為,如果他做到了這一點,那麼無論死亡將他帶到哪裡,他都不會孤單。耶穌給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裏。」(路23:43)

某種程度上,這個好小偷的做法與不義的管家恰恰相反。他曾多次迷失方向,但不願再失敗;他只剩下一次機會。耶穌知道他內心最深處的渴望,並將其充分地實現。在耶穌面前,最好是直率和直接。「引導我們踏上信仰之旅的光芒,它的其中一個面向是神聖的『機靈』。[……]它包括一種屬靈上的精明,使我們能夠識別危險並避免它們。賢士們在回程途中決定不經過黑落德王的陰暗宮殿,而是走另一條路,這就利用了『機靈』的光芒。」[4]

我們不想天真地以為自己是不畏危險的。我們知道像黑落德宮殿般的誘惑力。我們感覺到,小偷一定經歷過痛苦的內心轉變。然而,精明能幫助我們尋求庇護,使沒有任何事物能將我們與愛分開。它促使我們不在耶穌面前保持沉默,而是公開表達我們靈魂深處的想法。

以孩童般的雄心接近上主

在我們與上主的關係中,我們不能忘記聖保祿的建議:「你們切不要錯了,天主是嘲笑不得的:人種什麼,就收什麼。那隨從肉情撒種的,必由肉情收穫敗壞;然而那隨從聖神撒種的,必由聖神收穫永生。」(迦6:7-8)對上主來說,完全的真誠和簡約總是必要的,因為祂知道我們最隱密的地方。這些美德並不容易,因為它們不時會要求我們承認自己的弱點或錯誤。

然而,這種健康的現實主義,這種對上主的坦誠所帶來的成果是立竿見影的:「耶穌,我剛才在思考自己的軟弱時,我對祢說:讓祢的這個兒子哄騙祢,猶如那些慈父,充滿仁慈,把禮物放在小孩子的手裡。這些禮物正是父親盼望孩子給他們的,因為父親完全知道小孩子一無所有。父親與兒子在一起是多麼的喜樂,儘管他們都不讓對方知道這個秘密。」[5] 以這種方式來到上主面前的人不會要求自己應得的東西:他們放棄了這種邏輯,毫無保留地懷著向天主的雄心提出自己的要求。聖施禮華鼓勵我們效法兒童的榜樣,學習如何以這種方式對待天主:「當我處理兒童的工作時,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我所說的童年生活……從他們的單純、天真、坦率,從看到他們向我要月亮,而我卻不得不把月亮給他們。我必須向上主求月亮:我的天主,給我月亮!」[6]

「因為耶穌不屑於苛求細算,不屑於趾高氣揚,不屑於心狠手辣,不屑於效顰獻媚。祂所喜愛的是青春之心的明朗歡快,是向前跨出的普通一步,是真情流露的呼聲,是純潔明淨的雙眸,是對祂苦口婆心的虛心領教。」[7] 我們要有一種健康且孩童般的精明,渴望從上主那裡得到一切,更多地依靠祂的力量,而不是我們自己。在這過程中,聖母瑪利亞陪伴著我們,向我們指明了精明的正確道路。

[1] 教宗方濟各,2016年9月18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2] 聖奧斯定,《Sermon》359A,10

[3] 聖施禮華,《犁痕》,797

[4] 教宗方濟各,2014年1月6日的講道

[5] 聖施禮華,《鍊爐》,195

[6] 聖施禮華,1974年7月26日與司鐸聚會的筆記

[7]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