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法利賽人家裡吃飯時,耶穌講了一個關於赴婚宴的比喻。「有一個人設了盛宴,邀請了許多人。到了宴會的時刻,他便打發僕人去給被請的人說:請來罷!已經齊備了。」(路14:16-17)耶穌用這個形象來描述天國:其特徵之一就是無償的慷慨。他沒有要求赴宴會的任何費用。一切都已準備就緒,剩下的就是去享受這個夜晚了。「這就是基督徒的生活,一個與上主的愛情故事。上主自由地採取主動,沒有人可以宣稱自己是唯一被邀請的人。沒有人比別人擁有更好的座位,因為所有人都享有上主的恩寵。基督徒的生活總是在這種溫柔、特殊和優越的愛中誕生和重生。」[1]
這種慷慨也體現在家庭關係中。孩子們不需要賺取父母的愛,他們也不需要努力償還父母給予他們的所有愛。父母愛孩子們就像愛自己一樣,即使得不到回應,父母也會永遠獻出自己的愛。在我們與上主的關係中也有類似的情況。祂尋找我們;祂並不滿足於僅僅建立在正義基礎上的關係,即各方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祂希望與我們建立真正的生命共融,建立在無條件的愛之上。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可能拒絕了,祂仍繼續邀請我們參加天國的宴會。「祂今天對我,對你,對我們每個人說:『我愛你,我將永遠愛你,因為你在我眼中很珍貴。』」[2] 同時,正如主業團監督所指出,當我們決定接受祂的邀請時,我們才是受益者:「我們不是在幫祂忙的人。是天主照亮了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生命充滿意義。」[3]
儘管邀請很慷慨,許多人還是找藉口錯過了盛宴:「『我買了一塊田地,必須前去看一看......』,『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試牠們......』,『我纔娶了妻,所以不能去。』」(路14:18-20)這些人似乎並不蔑視宴會。他們只是認為自己的私事更值得關注,因此有理由缺席。「愛就是這樣變得冷漠的,不是因為惡意,而是因為偏愛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的安全感、我們的自我肯定、我們的舒適感......我們安於利益、享樂或一個能帶給我們一些快樂的嗜好。我們最終會迅速衰老,因為我們的內心也在變老。當我們的心不再擴張時,它們就會自我封閉,從而衰老。」[4]
天國的邏輯與世俗不同。我們不會因為退縮到自己的安全感內而找到幸福,無論這些安全感是否是物質的:閒暇時間、金錢、日益令人興奮的經歷......耶穌呼召我們不要封閉自己,而是要接受前來邀請我們的人。正如聖施禮華所說:「為了追求幸福,你需要的是:一顆戀愛的心,而不是舒適輕鬆的生活。」[5]
面對客人的拒絕,主人決定向更多的人發出邀請。「『你快出去,到城中的大街小巷,把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都領到這裏來。』僕人說:『主,已經照你的吩咐辦了,可是還有空位子。』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大道上以及籬笆邊,勉強人進來,好坐滿我的屋子。』」(路14:21-23)天國的另一個特徵是它的普遍性:不再有任何區別。「其實,並沒有猶太人與希臘人的區別,因為眾人都有同一的主,他對一切呼號他的人都是富有慈惠的。」(羅10:12-13)正如主業團創辦人所評論:「天主願所有人得救,這是一個邀請也是我們要負的責任。教會並非是一小撮有特權人的避難所。」[6]
耶穌不是只向少數人傳遞祂的救恩信息。使徒們並沒有局限於向以色列附近的人傳福音,而是走遍了整個已知的世界,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聖奧斯定說:「誰說偉大的教會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偉大的教會就是整個世界。無論你走到哪裡,基督都在那裡。你的遺產直達天涯海角,來和我一起擁有它吧。」[7] 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可以向身邊的人發出耶穌的邀請。我們可以祈求聖母瑪利亞賜給我們一顆像她兒子一樣的心,滿懷拯救所有靈魂的渴望。
[1] 教宗方濟各,2017年10月15日的講道
[2] 教宗方濟各,2019年12月24日的講道
[3] 范康仁蒙席,《Light to See,Strength to Want To》,ABC,2018年9月18日
[4] 教宗方濟各,2017年10月15日的講道
[5] 聖施禮華,《犁痕》,795
[6]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63
[7] 聖奧斯定,《Expositions on the Psalms》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