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三十四週星期一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三十四週做祈禱的反思。

仰望耶穌,我們的生命的光
天主要求我們付出一切,以使我們快樂
奉獻自己給天主就是把自己奉獻給別人


仰望耶穌,我們的生命的光

常年期的最後一週提醒我們,生命與之後的永恆相比是短暫的,又鼓勵我們抓住每一個與天主同在的機會。聖奧思定曾經說,他害怕耶穌可能會在他的生命中擦肩而過而不為他所察覺。這種不確定在今生是正常的: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否能夠在每一個時刻都會歡迎天主的臨在,在我們的道路上接受祂的光明。

「耶穌是世界的救主,基督徒對耶穌的信仰是宣告天主的光全照射在耶穌身上,照射在祂『照亮的生命』中,讓祂揭示歷史的起源和終結。世人的各種經驗,世人走向天主的每一個旅程,無不獲得這光的籠罩、照耀、淨化。」[1]信德的光給基督徒的靈魂帶來平安和信心。基督是出自光明的光明,是真天主,而祂又賦予我們所做的一切圓滿的意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想不懈地和不厭倦地尋求祂的面容,確信祂臨在於我們的行動、我們的所愛、和我們的渴望之中。

在這個禮儀年最後一週的開始,我們想專注於已經復活了的耶穌。祂說:「你們看看我的手,我的腳。(路24:39)」「看看不僅是見一見,它有更深層的意思;它還涉及意願,意志。因此,它是愛的動詞之一。父母看著他們的孩子;戀人彼此注視著;一個好醫生仔細地看著病人……看看是對抗冷漠的第一步,對抗那在別人的困難和痛苦前視而不見的誘惑。看看。我見一見耶穌還是看看耶穌呢?」[2]

天主要求我們付出一切,以使我們快樂

在基督預言性地宣告耶路撒冷和世界的終結之前,有一個隱藏不露、低調的事件在聖殿內進行著的各種活動中出現了。一個幾乎一無所有的婦人,在至高者面前奉獻了她所擁有的一切。沒有人注意到,除了耶穌之外。祂告訴在祂週圍的人說:「這個窮寡婦比眾人投入的都多。(路21:3)」這個寡婦的舉動已經成為了一幅由基督親自繪劃的,描繪人與天主之間的關係的畫像:「上主不是看人奉獻給祂的有多少,而是看人奉獻時的情懷。奉獻不在於從豐盛之中獻出一點,而是在於付出一切,像那個寡婦那樣。」[3]

作為基督徒聖召的特徵的、與天主的友誼,尋求一個涉及整個人存在的回應。我們對與祂的相遇不能漠不關心。「然而上主深深瞭解:『對於戀愛中的人,饋贈是一種迫切的需要。祂親自指示我們該獻何禮。祂不要金銀財寶,也不要瓜果穗實或牲口家畜。祂不要海洋,也不要大氣。因為這一切都是屬於祂的。祂所要的,是我們甘願獻給祂的真情摯愛。『我的孩子,把你的心交給我。』看到沒有?天主不滿足於平分秋色,祂要全部。然而,祂要的不是我們所有的財物,而是我們本身。只有向祂獻出自我,才能向祂奉獻其他禮品。」[4]

耶穌邀請我們不引人注意地奉獻我們所有的錢幣。我們在內心深處做出的這些決定,對信德之光的開放態度,會引導我們獲得無與倫比的喜悅。這個窮寡婦奉獻了一切,然而她離開聖殿時卻因著天主對她的凝視而變得豐盛了。她這麼喜悅,以致她甚至不需要知道她將成為歷代許多人的榜樣。

奉獻自己給天主就是把自己奉獻給別人

我們在今天彌撒的福音中默觀的寡婦「本可以把一個硬幣獻給聖殿,把另一個留給自己。可是她不願意只把一半獻給天主;她獻出了一切。在她的貧窮中,她明白在擁有天主時,她就擁有一切;她感受到被天主完全地愛著,因此她也完全地愛著祂……今天,耶穌也告訴我們,標準不是在於份量的多與少,而是在於圓滿與否。份量有所不同於圓滿……這不是錢包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5]

我們想奉獻給天主的圓滿,是並不斤斤計較,也使我們真正地快樂的圓滿。它總是使我們也會奉獻給別人。那些真正對天主慷慨的人也會對別人慷慨。

「面對我們近人的需要,我們蒙召要放棄自己所必需的、而不僅僅是多餘的東西;我們蒙召要獻出必要的、不僅僅是剩餘的時間;我們蒙召要立即地、無條件地付出我們的一些才能,而不是在為自己或自己的團體使用它之後才付出。我們懇求上主,讓我們向這個窮寡婦學習,耶穌以她為生活的福音的老師,甚至令門徒們驚訝不已。通過聖母瑪利亞、這個為了我們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天主的貧窮婦人的轉禱,讓我們為自己求得一顆貧窮的、但滿盈地歡樂和慷慨地付出的心。」[6]

[1] 教宗方濟各,《信德之光》通諭,35

[2] 教宗方濟各,2021年4月18日聖母喜樂經前的講話

[3] 金口聖若望,《希伯來書講道集》,1,4

[4]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35

[5] 教宗方濟各,2015年11月8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6]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