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三十四週星期三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三十四週做祈禱的反思。

殉道的見證
在日常生活中殉道的人
在世間過使徒生活的成果


殉道的見證

耶穌已經回答了許多聽眾的問題了。當談話接近尾聲時,有人開始讚美耶路撒冷聖殿的壯麗。耶穌利用這個評讚,令人驚訝地談到它將來的毀滅,又更神妙莫測地談到世界的末日。基督的末世論──換句話說,祂關於世界末日的言論──讓所有福音作者都印象深刻,而我們在三部對觀福音中都能找到它。教會的禮儀在常年期的最後幾天邀請我們去反思它。

我們不知道末日何時會到來;天主沒有啟示它。但今天的福音敦促我們經常和在所有情況下都要「作見證」,培養一種不斷期待的態度。殉道是對信仰耶穌基督的最偉大的見證。的確,「殉道者」一詞的希臘語根意味著「見證」。耶穌很清楚,從基督信仰早期到現在,我們的一些兄弟姐妹會遭受迫害:「為了我名字的原故,人們要下手把你們拘捕、迫害、解送到會堂,並囚於獄中;且押送到君王及總督之前,為給你們一個作見證的機會。(路21:12-13)」

「殉道者支撐著教會;他們在過去的歷史支撐了教會,今天也支撐著它……今天世界上許多基督徒都因為被迫害、侮辱或囚禁而蒙福。許多人僅僅因為攜帶一個十字架或宣認耶穌基督而被關在監獄裡。這就是教會的榮耀,我們的支持,並且也是我們的屈辱……一位古代的作家說過,在教會最初的幾百年,『殉道者的血是基督徒的種子。』通過他們的殉道,通過他們的見證,通過他們的苦難,以至付出性命,他們『播種』了未來的基督徒。」[1]

在日常生活中殉道的人

「我們在其中生活的這個世界,需要美以免陷入絕望。美,像真理一樣,給人心帶來喜悅,是個珍貴的果實,能抵禦時間的侵蝕,團結各個世代的人。」[2]謙卑而喜樂的基督徒生活所發出的光輝給我們的世界帶來了希望。我們的所有行動和所有與天主結合而作出的努力都是做見證的機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陪伴所有基督徒,特別是那些遭受困難並且需要我們幫助的基督徒。

聖施禮華提醒我們:「平信徒有他們自己的方式去為教會的聖善和使徒工作做貢獻。他們通過在世俗範圍內自由和負責任的行動,給世俗帶來基督信仰的酵母。以他們的日常生活見證基督,傳播以天主的名義啟迪人的話語,負責任地為他人服務,從而解決共同的問題:這些都是普通基督徒履行其來自天主的使命的一些方式。」[3]

天主召叫我們每一個人根據自己的環境持續地活出自己的信仰:在工作間,在家裡,與朋友一起時……祂召叫我們去做的殉道,可能就是持之以恆,帶著愛去做平凡小事,努力使別人快樂的殉道。「你想要做個殉道者。我給你一種你能做到的殉道方式:做個使徒,而不自許為使徒;做個有使命的傳教士,而不自稱為傳教士;做個天主的人,而看起來像個世俗中人:不炫耀!」[4]

在世間過使徒生活的成果

當我們到了生命的終結,發現我們在天主賜給了我們的歲月中做了許多善行時,這會給我們帶來幾多驚喜?我們將會對自己的基督徒見證的成果感到驚訝,雖然我們常常以為它沒有被人注意,或──錯誤地──認為它是沒有成果的。最終,我們會意識到我們的使徒工作比自己曾經想像過的是有效得多。

在他的一封書信中,聖伯多祿向早期的基督徒保證:「如果你們熱心行善,誰能加害你們呢?但若你們為正義而受苦,纔是有福的。你們不要害怕人們的恐嚇,也不要心亂。你們但要在心內尊崇基督為主。(伯前3:13-15)」天主所期望的忠誠,一方面是要我們懷著受到祂不斷的保護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我們渴望在我們那謙卑和隱藏的見證中堅持不懈。

在路上遇上各種障礙而糾結不前是不值得的。聖施禮華寫道:「氣餒是你持之以恆的敵人。如果你不奮鬥,除去氣餒,首先你會變得悲觀,然後就變得不冷不熱。做個樂觀的人吧。」[5]我們不知道終點何時會來,然而我們在世間的日子常常可以是快樂的,因為我們知道天主是歷史的主宰。我們願意世界越來越接近祂,希望當時間到了盡頭時,我們會與我們的母親、聖母瑪利亞見面,她一直在等待著我們。

[1] 教宗方濟各,2017年1月30日的講道

[2] 教宗聖保祿六世,1965年12月8日致藝術家的信息

[3] 聖施禮華,《與聖施禮華談話》,59

[4] 聖施禮華,《道路》,848

[5] 同上,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