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的家前往他坐著乞討的地方,耶利哥的瞎子每天都沿著同一條路走。每一天,他帶著由那些同情他的不幸的人施捨給他的幾個錢幣回家。沒有人能夠做些什麼來使他復明。可是有一天,耶穌在一小群人的簇擁下經過他所在之處。瞎子「聽見群眾路過,便查問是什麼事。有人告訴他:是納匝肋人耶穌經過。他便喊叫說:『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路18:37-38)」這個意外的消息使他充滿信德和望德,突然間打開了他的心。
當我們像這個瞎子一樣坐在路邊,意識到需要那來自我們自己以外的信德和望德時,耶穌也在我們的生命中路過。「我主時時刻刻都在尋找我們。」[1] 祂就在我們的工作中,在我們的家裡,在我們城市的街道上,以及當我們特別需要天主的憐憫時。基督在我們周圍的人中,尤其是在那些我們在其身上看到祂的病者和老弱的人中與我們同在路邊。祂也藉著我們的弱點和不足而經過。
聖施禮華鼓勵我們用耶利哥這個瞎子的說話來祈禱:「頓時這瞎子的靈魂被基督的信仰燃燒起來,大聲喊叫:『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吧!』你不是有同感想大聲喊叫嗎?特別是當你也在這短暫生命的路旁等待時?當你缺乏光明、恩寵來定志追尋聖德時?你沒有感到急切的需要大聲喊叫:『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吧?』多麼美麗的短誦,時常重複誦唸它!」[2]
克服了多重困難──距離、喧鬧、試圖使他安靜的人群──之後,他終於使耶穌聽到他的呼喊了。這可能是他第一次巧遇基督,然而在這第一次的相遇中,他就從天主的憐憫中贏得了重見光明的奇蹟。他成為了一個大膽而勇敢的信德的例子。他對光明的需求和渴望是如此之大,以至沒有什麼能阻止他。「前面走的人就斥責他,叫他不要出聲;但他越發喊叫……耶穌站住,叫人把他帶到自己跟前來。(路18:39-40)」就像瞎子用他熱切的呼喊使主耶穌停下來一樣,我們每天也可以用祈禱來使耶穌「停下來」。我們越感到有需要,就越要堅持,因為天主已經開始在我們內工作了;我們將會走上重獲失去了的光明的道路。
「祈禱是信德的氣息;是它最恰當的表達。它像是一個從那些相信並依靠天主的人的心中發出的呼喊……信德是一個呼喊。缺乏信德就是那個呼喊被抑制著。那種要他保持沉默的人的態度:他們不是有信德的人,而他卻是。抑制著那個呼喊就是一種『要人保持沉默的守則』。信德是一個對我們不理解其起因的可憐境況的抗議。缺乏信德就是把自己局限於忍受那已經習以為常了的境況。信德是得救的希望。缺乏信德就是習以為常於壓迫著我們的邪惡,並且繼續如此……整個創造界都在呼喊和祈求,好使憐憫這個奧秘最終能夠實現。基督徒不但祈禱;而且也與所有人分享他們的祈禱的呼聲。」[3]
教宗聖大額我略在評述福音這一段時說:「那位有能力恢復視力的,祂不知道瞎子想要什麼嗎?祂當然知道。然而祂要我們提出請求,即使祂事先已經知道並且會答應我們。祂鼓勵我們要提出請求,甚至到了令人厭煩的地步……如果祂提問,那是為了要人向祂提出請求;如果祂提問,那是為了要激發我們的心去祈禱。」[4]
「瞎子向主請求的不是黃金而是光明。」[5] 「他說『主,叫我看見。』耶穌給他說:『你看見罷!你的信德救了你。』他立刻看見了。(路18:41-43)」從前,當約櫃繞行了耶利哥的古城七次後,古城的城牆就倒塌了。這一次,當耶穌路過這同一個城市時,幾聲信德的呼喊就足以使一個人的治癒得以實現。希伯來書寫道:「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擔保,是未見之事的確證。(希11:1)」
除了重見光明、不再在街上乞討、凝視他所愛的人的面龐、自由自在地在城市內走動,以及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之外,這個可憐的瞎子懇切地期望能夠獲得的還有什麼呢?他的熱願與他的膽量成比例。聖十字若望常說,我們所贏得的,與我們所渴望的成比例。[6] 同樣,金口聖若望也評說:「正如那些拿著細小的容器來到水泉邊的人只取得很少水,而那些拿著大的容器來的人則取得很多水……太陽也根據窗戶的大小來射進多少陽光,所以按照一個人動機的多少,他就能從上天吸引幾多恩寵下來。」[7]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早已聽到我們靈魂的第一聲喊叫,但祂卻等待著,祂要讓我們信服自己對祂的需要;祂要我們向祂祈求、要固執,像耶里哥路邊的瞎子那樣。」[8] 雖然我們的母親瑪利亞充滿恩寵,但是她仍然從不間斷地祈禱──當時是,今天也是。我們可以請求她幫助我們在祈禱中找到與她一樣的、對天主的需要和渴望。
[1]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196
[2] 同上,195
[3] 教宗方濟各,2020年5月6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4] 教宗聖大額我略,《福音講道集》,2
[5] 同上
[6] 「對天堂獎賞的希望 / 高達希望所能達到的高度」(聖十字若望,Upon a Dark Night,第4節)
[7] 金口聖若望,在Catena Aurea中對這段福音的注釋
[8]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