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化用於祈禱的殿宇
教會是世界的聖殿
與基督一起,我們是教會的活石
當耶穌住在耶路撒冷時,祂每天都在聖殿裡教訓人。聖殿是人通過祈禱和祭獻與天主相遇的地方;聖殿象徵著上主的保護、祂的臨在,以及祂常常準備傾聽祂的子民,幫助那些向祂提出需要的人。天主願意居住在人間,好讓人能夠找到天主。
耶穌常常會在宗徒的陪同下,懷著聖子前往聖父的家去祈禱的喜悅之情去那裡。可是那裡的氣氛並不總是有利於祈禱的。律法所規定的獻祭導致聖殿 ── 尤其是它那偌大的庭院 ── 更像是一個商業場所。我們不難想象那裡的叫賣聲以及滔滔不絕的人流和物流。
在前往聖殿的其中一次,耶穌決定「把買賣人趕出去,對他們説:『經上記載:我的殿宇應是祈禱之所,而你們竟把它做了賊窩』。(路19:45-46)」這一情景一定讓在場親眼目睹它的人感到震撼。現在想起它來,我們也會想起自己「是聖神的宮殿:我是一座殿宇,天主的神居住在我之內……我們也必須不斷地潔淨自己,因爲我們是罪人。我們通過祈禱、補贖、和好聖事和聖體聖事來淨化自己。」[1]
天主居住在其中的聖殿不僅是一座由人手建造的建築物。歸根結底,聖殿是基督的身體,也就是教會。教會就是天主臨在的地方。「古時的聖殿所預示的,通過聖神的大能而在教會中得以實現的正是這一點:教會是『天主的殿宇』……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在哪裡可以與天主相遇呢?我們在哪裡可以通過基督與祂共融呢?我們在哪裡可以找到聖神之光,以照亮我們的生活呢?答案就是:在天主的子民中,在我們本身就是的教會中。」[2]
當然,人能夠「使教會光輝的容貌變得暗淡」[3],因爲儘管教會是一個被基督聖化了的子民,可是她也是由脆弱的受造物所組成的。聖施禮華指出:「這個表面上的矛盾,標誌著教會奧蹟的一個層面。教會既是天主性的,也是人性的,因為它是由人組成的,而人有著自己的缺點……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建立了聖教會,祂期望這個天主子民的眾成員能夠不斷地努力去爭取聖德……而在基督的這個淨配身上,人見到救恩的途徑的奇妙,同時也見到那些踏上這條途徑的人的悲賤。」[4] 在每一個基督徒的生活中,教會對整個世界來說就是一座聖殿。因此,在天主的助佑下,我們要盡己所能清晰無誤地展示天主在我們內的臨在。
基督的教會是用「活石」(伯前2:5)建成的,其中第一塊「為人所擯棄,但為天主所精選,所尊重的活石(伯前2:4)」就是耶穌。同時,每一個受了洗的人都是一塊活石,一同「建成一座屬神的殿宇,成為一班聖潔的司祭,以奉獻因耶穌基督而中悅天主的屬神的祭品。(伯前2:5)」冗長的儀式或禽畜的祭獻已經不再需要了。天主所期待的祭獻,首先就是我們每天把自己的生命與基督的生命結合在一起而呈奉的祭品:這就是天主所要的「聖潔的祭品,無玷的犧牲」[5],是祂所喜悅的。
正如聖安博所說,天主要我們心中的聖殿「不是一個商賈之家,而是聖德之家。」[6] 耶穌以潔淨聖殿的方式,邀請我們淨化自己的意向,好使我們盡可能真誠地追尋天主。爲了讓我們的心靈成爲祈禱的殿宇,我們需要從喧鬧和騷動中抽身而出,以尋找內心的靜默,讓自己能夠默觀耶穌的時刻。偉大的、儘管是人難以察覺的事情會在靜默中發生;在我們的生命和週圍環境中發生的巨大變化。
在今天的時辰禮儀中的一首讚美詩表達了這一點:「基督徒所到的每一處都不孤獨,而是充滿愛。因爲他的心中裝著整個教會。他總是說『我們』,即使他說的是『我』。」聖母瑪利亞就是教會的『我們』的中心;她是聖神的宮殿,是教會之母。她爲我們代禱,好使我們的生活能夠一天比一天神聖和幸福,好使我們能夠成爲聖殿中更好的活石,而這聖殿就是她的聖子。
[1] 教宗方濟各,2013年11月22日的講道
[2] 教宗方濟各,2013年6月26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3] 聖施禮華,《對教會的忠誠》,2
[4] 同上,6
[5] 羅馬彌撒經書,感恩經第一式
[6] 聖安博,在Catena Aurea中對此段聖經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