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路撒冷東面的橄欖山斜坡上山腰位置,矗立着一座名爲「Dominus Flevit」的聖堂。傳統認為在這裡,「耶穌臨近的時候,望見京城,便哀哭她」,因爲許多人不承認祂是默西亞。耶穌預言耶路撒冷將被毀滅,說:「日子將臨於你,你的仇敵要在你四周築起壁壘,包圍你,四面窘困你,又要蕩平你,及在你內的子民。(路19:41-44)」像任何一個虔誠的猶太人一樣,耶穌熱愛耶路撒冷。自從祂出生後第四十天,祂的雙親獻祂於聖殿開始,這座城市就成爲了祂的使命的一個重要部分。祂去那裡祈禱、講道、行奇蹟,因此祂不可能對它即將面臨的命運無動於衷。
然而,最讓耶穌擔憂的是那些不願接受祂爲默西亞的人。祂的反應就像任何一個看到自己關心的人受苦一樣:祂爲他們哭泣。就像祂當天看到耶路撒冷時一樣,耶穌至今仍然在受苦中 ── 祂為我們因犯罪而給自己帶來的傷害而感到痛苦。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引用一首禮儀所用的聖歌評說:「人假如『爭得如此偉大的救主』……那麼人在造物主眼中是如何的珍貴。」[1] 天主不但為我們流淚,而且也為我們流盡祂的每一滴血。「耶穌不能看到這些人而不產生憐憫之情。」[2] 祂為耶路撒冷流下的眼淚向我們展示出天主的心腸是怎樣的,以及當我們背離祂時,祂的反應會是怎樣的。我們可以懇求祂使我們的心對罪惡的悲賤更加敏銳,好使我們能夠通過敞開自己以領受祂的恩寵而給週圍的人帶來安慰。
耶穌為耶路撒冷哭泣,因為居民沒有認出天主,而這只會造成人的苦難。這個悲劇貫穿著整個人類的歷史:天主忠信的慈愛前來尋找我們,以求締結一個愛情的盟約,而人心卻因罪惡而不忠信。「按整部聖經來看,真天主以無敵意又溫順的慈愛前來迎接我們,而這種敵視、或含糊、或膚淺的態度代表著每個人,以及在屬靈意義上代表著『世界』,把真天主的奧秘拒諸門外。」[3]
一些古代基督徒作家相信,「我們就是耶穌爲之哭泣的耶路撒冷。」[4] 當我們讓自己被罪過所蒙騙時,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就是把折磨基督的同樣的凶惡加諸於自己身上。罪惡的真正悲慘之處並不在於違反了一條規則,而是「一個我們拒絶接受祂的愛的表達,其後果是把自己封閉起來,自欺欺人地以爲自己已經找到了更大的自由和自主。」[5] 最終,罪惡通過剝奪天主賜予我們的喜樂與平安而暴露出其虛假性。
相反,與基督同在的生活會讓我們向他人開放自己,以及找到真正的自由。它不是一種無奈地屈從於某種外在規則的生活。相反,它是一種以愛爲指引的生活:就是在天主所啟示的一切事物,和在我們所有的日常活動中,努力去發現真理和美善的愛。「我們的生命,充滿了自由的冒險,作為天主的子女(而不是奴隸),我們自由地跟隨天主為我們計劃的路軌,我們享受天主賜我們這自由行事的禮物。」[6]
公元70年左右,聖城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圍困。經過長期的圍困之後,聖殿完全地被摧毀了,它的城牆被徹底地夷平了。耶穌的預言應驗了:「在你內決不留一塊石頭在另一塊石頭上。(路19:44)」耶穌在邏輯上沒有爲這個後來才發生的災難而感到高興:祂爲了耶路撒冷而哭泣。祂來不是要定人的罪,而是要向親近的人和遠離的人傳告和平(參閱弗2:17)。因此,當祂凝視著耶路撒冷時,祂告訴居住在那裡的人說:「恨不能在這一天,你也知道有關你平安的事;但這事如今在你眼前是隱藏的。(路19:42)」這句說話似乎與祂之前坐在井旁,對那個撒瑪黎雅婦人所說的話相呼應: 「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賜。(若4:10)」
基督徒的生活始於發現天主最大的恩賜:就是我們是祂的子女。日復一日,祂與我們同在,每時每刻都在等待著我們。若要「以全心、全意、全力」(谷12:33)愛上主,我們不一定要做非凡的事。當我們意識到在每一刻、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恩寵 ── 天主的恩賜 ──在等待著我們時,我們就能獲得天主的這份恩賜。在那裡,在平凡生活的每一場戰鬥中,我們就可以找到我們渴望的和平。
聖母瑪利亞是和平之后。「快向聖母不斷地呼求吧。用這個稱號向她呼求:Regina pacis,ora pro nobis,和平之后,為我等祈。在你心情不安時,你可曾至少試一試看沒有?這呼求立竿見影的神效,會使你大吃一驚。」[7] 聖母從不浪費天主賜予她的任何一個恩賜,這也是她能夠在自己的胎中懷了祂的原因。我們可以向她求助,好使我們也能向她的聖子每時每刻提供的平安敞開心扉。
[1]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人類救主》通諭,10(引自《羅馬彌撒經書》,《復活節守夜禮逾越頌》)
[2] 教宗方濟各:2020年3月29日講道
[3]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9年1月6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4] 奧利振:《講道集38,論聖路加福音》;PG 13,1896-1898
[5] 教宗方濟各:2016年4月30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6]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35
[7] 聖施禮華,《犁痕》,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