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三十三週星期六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三十三週做祈禱的反思。

在永生中,天主的慈愛和憐憫將令我們驚嘆
天主與我們立了一個盟約
我們的來生照亮我們在塵世的今生


在永生中,天主的慈愛和憐憫將令我們驚嘆

正如宗徒信經、這篇基督教理的概要所宣認的,我們相信並期待「肉身的復活及永恆的生命」。明天我們將會慶祝基督君王節,而在這個偉大日子的前夕,教會邀請我們思考肉身的復活。信仰中的這一個真理,從一開始就是宗徒所傳遞的信息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猶太人中,對永生的可能性存在著分歧。有一派被稱為撒杜塞人的,他們不相信肉身的復活,並且聲稱「靈魂會隨著肉身而死去。」[1] 而另一派稱為法利塞人的則相反,他們依從聖經中的一些章節(參閱達12:2-3)和口傳(參閱宗23:8),接受肉身復活。因此,有一次,一些不真誠的撒杜塞人向耶穌提出這個問題,試圖嘲笑人對復活的信仰。他們提出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假設:一個女人有七個丈夫,都是同族兄弟,他們相繼去世,卻沒有留下子嗣。他們問耶穌說:「那麼,在復活的時候,這婦人是他們哪一個的妻子?(路20:33)」

耶穌耐心地回答他們,而祂的回答告訴我們,人死後的生活與塵世的生活有著不同的模式。永生是有所不同的。耶穌説,復活後的人將會「相似天使」(路20:36),他們會生活在另一種狀態中,一種我們沒有經歷過、也無法探究的狀態中。「在耶穌內,天主賜給我們永生,祂把永生賜給每一個人,多虧祂,每一個人都有比這一生更加真實的一生的希望。天主爲我們預備的一生並不僅僅是今生的一個錦上添花:它超越我們的想象,因爲天主以祂的慈愛和祂的仁慈不斷地令我們驚嘆。」[2]

天主與我們立了一個盟約

耶穌對撒杜塞人的回答簡單而新穎。祂澄清,天主「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所有的人為祂都是生活的。(路20:38)」耶穌提醒他們關於梅瑟與那燃燒不滅的荊棘中的一段,當時天主顯示自己是「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及雅各伯的天主。(路20:37)」「那在燃燒的荊棘中對梅瑟說話,宣稱自己是祖先們的天主的,是活人的天主。」[3]

天主選擇了將自己的名字與那些與祂立了一個盟約的人聯繫在一起,祂與這些人訂立了一個比死亡更加堅固的盟約。金口聖若望說:「相比『主宰天地的天主』這個名號,祂更喜愛『亞巴郎,依撒格及雅各伯的天主』這個名號。」[4] 而祂又已經與我們確認了這個盟約,好使我們能夠完全信賴地說,祂是我們的天主!天主將自己的名字與我們的名字聯繫在一起:我是屬於祂的,而祂也是屬於我的。聖施禮華感嘆道:「我覺得必須告訴你,每當我讀完依撒意亞先知的那番話時,我是多麼的感動。他說:Ego vocavi te nomine tuo,meus es tu!我召叫了你,我帶領你進入了我的教會,你是我的!天主親自告訴我,我是祂的!這足以令人愛慕若狂!」[5]

天主愛我們如己出,祂與我們又立下了一個盟約。祂是永生的天主,祂要藉著祂的聖子賜給我們生命。耶穌基督是生活的,而祂本身就是這個盟約:祂就是生命和復活,因爲祂用曾經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愛情來戰勝了死亡和黑暗。在耶穌的生命和在祂對我們忠實的愛情的體驗中,我們預嚐到肉身復活後的生命。

我們的來生照亮我們在塵世的今生

舊約經常稱天主爲「生活的天主」。例如聖詠中有一篇是:「我的靈魂渴念天主,生活的天主,我何時來,能把天主的儀容目睹?(詠42:3)」耶勒米亞先知稱祂爲 「真天主,是生活的天主,永遠的君王。(耶10:10)」我們在新約中找到伯多祿的信德宣認:「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瑪16:16)」毫無疑問:在天主內只有生命,而祂渴望我們獲得生命。

然而撒杜塞人相信,人的生命必然以死亡為終結。歷史上有許多思想家都有類似的猜疑。然而耶穌基督卻徹底地顛覆了這個觀念。與撒杜塞人的斷言相反的是:我們生來就不是為了面對死亡;我們注定要獲得永恆的幸福。我們甚至不能說,現世的生命是 「永恆的參照點……相反,是永恆照亮了我們的塵世生命,並且給我們帶來希望。」[6]

我們現在的旅程,無疑是包含著愉快和充滿挑戰的時刻的,是一個走向永恆的朝聖之旅。天主在那裡等待著我們。當我們在世上時,我們是向著滿全的生命而邁進。假如我們純粹用人性的眼光來看,我們可能會以爲人的生命是從生命進入死亡,然而按照天主啟示的方法來看,我們就會發現事實卻恰恰相反:我們是在朝著永生而前進。「死亡站在我們身後,而不是在我們面前。在我們面前的是生活的天主,是盟約的天主,是承載著我的名字的天主。」[7] 聖母瑪利亞奧秘地孕育了生活的天主,她可以幫助我們將目光凝視在那永不止息的、已經在我們心中開始了的生命上。

[1] 奧利振:Catena Aurea中對這段經文的注釋

[2] 教宗方濟各,2013年11月10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3] 聖依勒內,第 4 卷,5,2-5,4

[4] 金口聖若望,Catena Aurea中對這段經文的注釋

[5] 聖施禮華,《鍊爐》,12

[6] 教宗方濟各,2013年11月10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7]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