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三十二週星期一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三十二週做祈禱的反思。

生活的一致性
對弱小者的愛
無限的寬恕


生活的一致性

許多經典的思想家都承認,活在這個世上的人,犯錯是無可避免的。對於這個事實,聖保祿在他的書信中披露了他自身的經歷,告訴身在羅馬的基督徒:「因此,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羅7:19)」他附和了以色列人自古有之的智慧:「因為義人雖七次跌倒,仍然要起來;但是惡人一失足,必陷禍患中。(箴24:16)」我們有犯過罪,同時又有耶穌寬恕我們的保證。當伯多祿詢問師傅耶穌他應該寬恕多少次時,耶穌回答他說:「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瑪18:22)」然而這種憐憫的態度似乎與耶穌在另一個場合所說的話自相矛盾:「引人跌倒的事是免不了的;但是,引人跌倒的人是有禍的。(路17:1)」

福音所說的,一個造成惡表的人,就是指因自己的罪而引導他人偏離善而傾向惡的人。耶穌在談到一些法利塞人時多次指出這一點:「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瑪23:3)」他們蒙召去體現梅瑟的法律,可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卻與他們所宣講的不符。這種互相矛盾,「說一套,做一套,是魔鬼削弱天主子民,使人遠離上主的最便捷的武器之一」,因此我們應該「反躬自問:『我的生活是否言行一致?是否忠於福音?是否忠於上主?」[1]

耶穌公開地譴責惡表這個重罪,然而祂也讚美言行一致的生活:「看,這確是一個以色列人,在他內毫無詭詐。(若1:47)」那些讓自己被天主所鍾愛的人的謙卑見證是一道光,能夠為我們的世界帶來新的光芒;這道光使別人更容易地發現祂的面容。

對弱小者的愛

「把一塊磨石套在他的頸上,投入海中,比讓他引這些小子中的一個跌倒,為他更好。(路17:2)」耶穌這句嚴厲的聲明,強調那些年少或心智薄弱的人特別容易受到的傷害。福音經常向我們顯示耶穌對弱小者的愛。

今天,天主繼續通過他們的父母和照顧他們的人為孩子們提供同樣的愛。從很年幼時起,孩子們「在開始獲得滋養和呵護的同時,也得到那確立愛的屬靈性的恩賜。愛的舉動可以通過給孩子起名、分享語言、一個目光背後的意念、和一個微笑帶來的亮光而體現出來。 這樣,孩子們就能學會人際關係的美好,這美好出自我們的心靈,尋求我們的自由,接納他人與自己的差異,把他人視為對話者而予以認可和尊重……這就是愛,這愛帶著天主的愛的火花!」[2]

天主對弱小者的愛,我們只能以意識到自己也是孩子的純樸來擁抱它。聖施禮華說:「但所有纏繞不清、複雜的東西,或在個人問題上兜兜轉轉,都會形成一道屏障,阻擋人聽到主的聲音:」[3] 它在我們周圍築起了一堵自滿的牆。相反,純樸讓我們體驗到愛。我們可以祈求天主賜予我們屬靈的嬰兒期,讓我們把自己看作是耶穌所愛的小孩,我們也可以為那些弱小的、沒有人保護他們的弱勢社群祈禱。

無限的寬恕

「你們要謹慎!如果你的兄弟犯了罪,你就得規勸他;他如果後悔了,你就得寬恕他。(路17:3)」耶穌向我們顯示祂那憐憫、慈愛的心,同時又希望我們以同樣的方式生活:這就是我們快樂的根源。但經驗證明,寬恕他人並不總是那麼容易。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宗徒們在耶穌談到需要寬恕他人和避免惡表之後,求祂增加他們的信德(參閱路17:5)。有時候,為了接納我們之間常常都需要彼此寬恕,我們必需對天主有信德和信賴。

當我們寬恕某人時,我們不會忽視他們可能犯了的錯。在某程度上,我們是正在參與「天主那能治療人和轉化人的、使人和解和復元的愛。」[4] 我們是在效法耶穌的態度,以及在自己和這個人的救贖工作中與祂合作。我們知道耶穌總是寬恕人,這會幫助我們在生活中不會怨恨他人,不會為自己給予他人的寬恕而設限。金口聖若望寫道:「天主最討厭的莫過於那些記住他人錯犯的、心腸硬的、心存憤怒的人。」[5]

當我們得到天主的寬恕時,我們就會感受到祂的慈愛的美善和亮麗。我們獲得了的新理解會拓寬我們理智的範圍,使我們擺脫驕傲,並幫助我們透過天主的眼睛去觀看世界。我們可以祈求聖母瑪利亞,信德的模範,為我們取得這種看待自己和看待我們的弟兄姊妹的方式。

[1] 教宗方濟各,2017年11月13日的講道

[2] 教宗方濟各,2015年10月14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3]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90

[4]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4月30日的訊息

[5] 金口聖若望,《論猶達斯負賣耶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