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癩病人的呼喊成為我們自己的呼喊
治癒是來自充滿感恩的信德
在任何情況下都感恩
當一群癩病人終於遇上耶穌時,他們向祂呼喊說:「師傅,耶穌,可憐我們罷!(路17:13)」在古代,成為一個癩病人是極大的不幸。他們在身體上受的是極度的痛苦,以至猶太人給這個疾病起的名字的直譯是「鞭笞」。似乎這還不夠的是,他們在道義上所受的痛苦也加劇他們肉身上的痛苦,因為這個疾病被認為是具有高度傳染性的:人們害怕癩病人,又有嚴𧫴的規條去診斷這個疾病,將病者與社會隔離。當病人獲得治癒後,必須得到司祭證明屬實;他們必須合乎一系列的條件。最後,這種疾病被人歸咎於病者犯了的罪。
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耶穌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遇到的十個癩病人的痛苦和悲慘情況。他們住在一個村莊的郊區。有親戚、朋友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每天給他們帶來食物。他們可能透過這些人聽說過耶穌;他們知道祂是一個辣彼,一個師傅,又有權威地宣講和行神蹟。當耶穌走近這個村莊時,一定是有人給他們報訊了。他們前來,站在遠處向耶穌請安,希望祂能醫治他們。一個中世紀的聖人評論道:「他們在遠處站著,因為他們不敢靠近。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我們身上:當我們頑固地堅持活在罪惡中時,我們也會與祂保持距離。為了治療和痊愈我們的罪過這個癩病,讓我們竭盡全力呼喊說:『師父,耶穌,可憐我們罷』。但讓我們在心中呼喊,而不是用口舌呼喊。心中的呼喊會更加銳利。心中的吶喊會穿透諸天,上升到天主的寶座前。」[1]
這十個癩病人呼求耶穌醫治他們。祂叫他們去讓司祭檢查他們,法律規定任何痊癒都必須由司祭確認。他們遵從師傅耶穌的說話而去,証明了他們的信德。當他們去的時候,他們意識到自己確實已經痊愈了,可是只有其中一個,是個撒瑪黎雅人,回到耶穌跟前:「看見自己痊癒了,就回來大聲光榮天主,並且跪伏在耶穌足前,感謝祂。(路17:15-16)」耶穌對其他九個人沒有回來光榮天主,不想表達他們被治癒的感激之情而感到痛惜。祂對那個撒瑪黎雅人說:「起來,去罷!你的信德救了你。(路17:19)」
我們默想今天的福音,可以區分「醫治的兩個層次:一個是較為膚淺的,與身體有關。另一個是較為深層次的,觸及人的深處,聖經稱之為『心』的地方,並且從那裡蔓延到一個人的整個生命。完全的和徹底的醫治就是『救贖』。通過區分『健康』和『救贖』,即使是普通的語言也有助於我們理解救贖遠不止健康:事實上,它是一種新的、完整的、確實的生命。此外,耶穌在這裡,就像在其他情況時一樣,說:『你的信德救了你』。正是信德拯救了人類,使他們重新建立與天主、自己和他人的深切關係;而信德是用感恩來表達的。」[2] 我們不知道其他癩病人是怎樣。他們身體上的疾病的確被治癒了。但福音顯示耶穌只承認這個撒瑪黎雅人得到屬靈的醫治,儘管他在信德上似乎比天主的選民的信德更為偏遠。
「那些好像這個得到治癒的撒瑪黎雅人一樣,知道如何說『謝謝』的人,表示出他們並不認為一切都是他們所應得的,而是歸根結底,是來自天主的恩賜,即使這個恩賜是透過人或自然地來的。因此,信德需要人向主的恩寵敞開心扉;這意味著認識到一切都是一個恩賜,一切都是恩寵。在『謝謝』這兩個小小的字裡,藏著多麼珍貴的寶藏啊!」[3]
「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得前5:18)」今天彌撒的福音前歡呼取自聖保祿以上的教導,它邀請我們經常都要向天主表達我們的感恩之情。每天當我們醒來時,我們可以感謝祂,即使是那些我們傾向於認為理所當然的,但如果缺乏了我們就會懷念的事情上:呼吸、感覺、視覺、行走、大自然的美麗、太陽的光芒和溫暖、我們的家庭、愛和被愛的能力……基督徒也感謝天主恩寵的奇妙,感謝我們在通往聖德的道路上前進時,每天繼續領受我們不配領受的一切。
聖方濟沙雷指出:「多少年前,世界上絕對沒有你……天主從虛無中創造了你,許你能有今日,這是全憑祂的好生之德……想想天主給你殊榮,賜你得作萬物之靈,肉身雖死,靈魂永生,且能上配天尊,永享天福……天主安置你在世界上,並非由於祂需要你,卻只是想藉你顯示祂的良善……祂賜給你理智,以便認識祂;賜給你記憶,以便懷念祂;賜給你意志,以便愛慕祂;賜給你想像,叫你受恩無忘;賜給你眼目,叫你仰觀俯察;賜給你口舌,叫你宣主弘道……想想天主賜給你多少恩惠。你的身體,既得到舒適的供養,又受著友誼的溫暖……多少次,祂賜你領受聖事的機會?多少次,祂給你內心的靈感和光照?多少次,祂饒恕了你的過失?」[4]
聖施禮華說:「我們每天在主業團禱文Preces唸的禱詞是多麼美麗啊。你可以用它作為短誦:gratias tibi,Deus,gratias tibi! 天主,感謝祢!如果我們感恩,天主就會賜給我們更多。但是,如果驕傲使我們對不屬於我們的東西宣示擁有,我們就會把自己隔絕於天主的助佑。」[5] 讓我們轉向聖母瑪利亞,她謙卑地為一切而感謝天主,因而獲得了難以想像的恩賜。
[1] 聖博諾塞尼,On the Gospel of Saint Luke,no. 2,40
[2]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7年10月14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3] 同上
[4] 聖方濟沙雷,《成聖捷徑》,慈幼出版社(1993),卷一,第9,10,11章
[5] 聖施禮華,1971年3月19日一個家庭聚會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