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七週星期四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七週做祈禱的反思。

蒙召成為活的福音
始終如一地見證我們的信仰
罪不能滿足我們的心


蒙召成為活的福音

「誰若因你們屬於基督,而給你們一杯水喝,我實在告訴你們:他決不會失掉他的賞報。(谷9:41)」一杯水或許看似微不足道,可是在烈日當空的猶大地區走了一程後卻甚有意義。然而對耶穌來說,重要的不是這個動作的實質價值,而是它的意義:向祂的一個門徒遞一杯水標誌著對祂開放和歡迎。當耶穌走遍巴勒斯坦去宣講天國時,祂一定很感激祂從伯達尼(在瑪爾大、瑪利亞及拉匝祿的家裡)和其他地方的朋友手中所受到的款待和熱愛。也許我們願意自己是福音中這些人物之一:是耶穌的朋友,那些有幸在自己家中接待祂,為祂提供簡單的、但帶著真摯感情的物資的人。他們中許多人向祂敞開了家門,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敞開了自己的心扉。

耶穌繼續在敲我們的門。祂在各件聖事中、在聖經中、在我們周圍有需要的人中變得與我們很親近……毫無疑問,我們也看到一些人的好榜樣,他們像門徒或當時歡迎門徒的人一樣,帶領我們走向基督。也許我們在家人、朋友、老師、傳道員中找到他們……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些人對我們產生了一些影響,因為他們是天主的人。這就是所有耶穌的門徒都蒙召要成為的:一個屬於基督的人,並且因此而可以被人奉祂的名而接納。「我們所有人,所有受洗者,都是福傳的門徒,我們蒙召要成為身在世上的活的福音。」[1]

始終如一地見證我們的信仰

耶穌在給門徒強調了向他人宣揚祂的名字和祂的臨在那難以置信的價值之後,就警告他們,做相反的事情會帶來可怕的嚴重後果:「誰若使這些信者中的一個小子跌倒,倒不如拿一塊驢拉的磨石,套在他的脖子上,投在海裡,為他更好。(谷9:42)」如果人以基督徒自居,但其思想、感覺和行為卻不像一個在通往天主的道路上前進的人,他們就會陷入表裡不一的狀況,並且防礙別人接近基督。他們扭曲了祂那最慈愛的聖容,築起了的是圍牆而不是通往救贖的橋樑。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明確指出,有時候,基督徒「不僅未將天主及宗教的真面目,予以揭示,反而加以掩蔽。」[2]

表裡不一會帶來傷害。我們都曾經遇過一些與教會保持著距離的人,原因是他們曾經見過一些過著雙重生活的基督徒,或是曾經覺得自己受到苛刻或過於嚴格的對待,或是曾經是一個在個人、工作或社群事務中遇到不公的受害者。的確,由於罪惡的緣故,我們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軟弱的,而且傾向於在行為上自相矛盾。因此,「要表裡一致地過基督徒的生活,祈禱是必要的,因為它是一個來自天主的恩賜……我們可以這樣祈禱:『主啊,讓我能夠表裡一致』。主啊,願我永遠不會成為一塊絆腳石。願我成為一個像基督徒般思考、像基督徒般感覺、像基督徒般行事的人。」[3] 因為,正如表裡不一會做成很大的傷害,基督徒的表裡一致則會帶來很大的好處。基督徒的見證會默默地牽動人心。它在別人身上播下一種神聖的蠢動不安,而聖神則從這種不安中開始祂的工作。

罪不能滿足我們的心

「倘若你的手使你跌倒,砍掉它!你殘廢進入生命,比有兩隻手而往地獄裡,到那不滅的火裡去更好。倘若你的腳使你跌倒,砍掉它!你瘸腿進入生命,比有雙腳被投入地獄裡更好。倘若你的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你一隻眼進入天主的國,比有兩隻眼被投入地獄裡更好,那裡的蟲子不死,火也不滅。(谷9:43, 45, 47-48)」耶穌在警告了聆聽祂的人群表裡不一的生活會使他人遠離救恩的嚴重性之後,便用一些鮮明的形象來鼓勵我們要以注視著永恆的目光來看待現今的生命。將這些話付諸實踐的先決條件,即耶穌在說這些話時所做了的設定,就是我們熱切地渴望與天主同在的快樂:我們渴望進入生命或進入天國。

天主要我們將罪惡從我們的生命中除去,包括避免任何冒犯天主的近機會,因為祂知道罪惡不能滿足我們的心。如果我們明白「在世上,沒有比沐浴在天主的聖寵中更美好的事了」[4],我們就會意欲採取必要的步驟,以謙卑和力量,去遠離任何可能使自己遠離主的事物。聖施禮華鼓勵我們在發現自己內心有邪惡的傾向時切勿灰心喪志:「不要感到難為情,因為全能仁慈的上主已賜給我們所需的一切方法,去克服這種傾向:聖事、虔敬的生活、聖化的工作。堅持不斷地使用這些方法,經常準備重新開始,從不沮喪。」[5]

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走上真正幸福的道路。「在《母后萬福誦》(又聖母經)中,我們稱她為『我們的生命』,這似乎有些過分,因為基督是生命。但聖母瑪利亞與祂如此共融,與我們又如此親近,沒有什麼比把我們的生命託付給她並承認她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甘飴,我們的希望』更好的了。」[6]

[1]教宗方濟各,2014年2月9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2]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9

[3]教宗方濟各,2014年2月27日的講道

[4]聖施禮華,《道路》,286

[5]聖施禮華,《鍊爐》,119

[6]教宗方濟各,2019年1月1日的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