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七週星期三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七週做祈禱的反思。

與他人共融的生活
欣賞那將我們與其他人聯繫在一起的事物
多樣性彰顯出天主的完美


與他人共融的生活

門徒們仍然覺得很難理解耶穌,尤其是當祂談到祂將要面對的苦難和死亡時。他們仍然保持著人性化的視野。毫無疑問,他們愛基督,但並不是無條件地愛祂。他們將自己那世俗化的期望投射到祂身上。然而他們的態度是積極的學習。他們簡單而清楚地將自己的想法和困擾向耶穌提出。他們把互相之間的談話告訴耶穌,並講述他們做使徒工作時遇到的事情。有一次,「若望向耶穌說:『師傅!我們見過一個人,他因祢的名字驅魔,我們禁止了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任何人,以我的名字行了奇跡,就會立即誹謗我的。因為誰不反對我們,就是傾向我們。』(谷9:38-40)」

我們可以想像耶穌在做出這個糾正時的耐心態度。祂甚至可能對祂揀選了要成為宗徒的這一小群人早期的蹣跚步伐而發笑。門徒的初衷是好的,可是他們仍然需要對事物有更好的理解,需要從天主的角度來看事物。他們仍然以非常膚淺、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現實。然而耶穌卻向他們指出,現實是多姿多彩的,那個以祂的名字行善的人,與祂的距離其實並不是像看起來那麼遙遠。聖女大德蘭驚歎地說:「理解一個靈魂,是件多麼了不起的事啊!」[1] 任何一個渴望行善的人都值得我們付出體貼的尊重、關注、同情和愛情。「由於我們是按照天主的肖象和摸樣而受造的,而天主是共融和坦白真誠的,所以我們的內心常常會懷有一股與人共融地生活、屬於一個群體的渴望。聖巴西略說:『在我們的本性中,沒有什麼比這更加特殊的,就是彼此建立一種關係,和彼此需要。』」[2]

欣賞那將我們與其他人聯繫在一起的事物

聖奧思定寫道:正如「(在天主教會中)可以找到非天主教的東西一樣,在天主教會之外,也可能存在教會的東西。」[3] 美善在世界上的每一種表現,對於那些熱愛一切美善之「源」的人來說,都是喜樂的理由。在我們正在默想的這段福音中,「耶穌的門徒的這個態度是非常人性化、非常普遍的,而我們可以在各個時代的基督徒團體中找到它,或許也在我們自己身上找到它。出於真誠和熱忱,人會保衛某一個經歷的真實性……這樣,人就很難會欣賞別人所做的好事。」[4]

聖施禮華在對一個居住在很少天主教徒的地方的人談話時說:「在你的地方,有很多人不是基督徒,但由於他們的正直和善心,他們在某程度上也是屬於教會的。我確信,假如他們知道天主教的信仰是什麼,他們就會想成為天主教徒……我們屬於教會的身體:我們是這個奇妙身體的一部分。而他們,如果他們遵從自然律,就會有願洗的一點兒。」[5]

共融的精神會使我們專注於一切使我們與他人團結在一起的,不是使我們彼此分離的事物。耶穌邀請祂的門徒「不要敵我分明、界限分明、自己人或外人、我的或你的,而是要超越這一切,敞開心扉,即使在不尋常和無法預料的環境中,不在我們圈子裡的人中,也要認出祂的臨在和行動。重要的是要更加專注於所做的事的真、善、美的真實性,不是做這些事的人的名字和其出身。」[6]

多樣性彰顯出天主的完美

按照自然律,天主創造了無數的天使、許多的星系和行星,以及無數品種的動物、植物和礦物。在超自然的秩序中,聖神自古至今都感召了無數的神恩,奇妙地豐富了祂的教會,這是毫不令人驚訝的。顯然,上主喜愛多樣性,可能是因為這無數的神恩,在某種意義上就像有形的受造物一樣,以多樣化的光芒反映祂那無限的完美。

按照天主的肖象,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熱情地熱愛多元化和多樣性。像大家庭一樣,我們為這麼多團體所結出的聖德的果實而感到高興和自豪。這些團體彼此截然不同,在教會的歷史上留下了廣泛而深刻的印記,並在許多方面塑造了社會。毫無疑問,這些教會實體發展了並繼續進行著的工作,以及較為近期的實體所做的工作,全都是天主賜給世界的恩物。這就是為什麼聖施禮華建議我們:「當你看到別人的使徒活動做得很好時,應歡欣慶幸。為他們祈求很多天主的聖寵,及對那些聖寵的回應。」[7]

我們可以祈求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常常對聖神的德能的廣闊視野保持開放,好使我們「能夠彼此欣賞,並讚美天主在教會中和在世界中行動所展現的無限創造力。」[8]

[1]聖女大德蘭,《聖女大德蘭自傳》,星火文化有限公司(2019),23.17

[2]教宗方濟各,2 019年1月24日的訊息

[3]聖奧思定,《論洗禮──駁多忒徒主義》,PL 43, VII, 39, 77

[4]教宗方濟各,2018年9月30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5]聖施禮華,1970年2月22日一個家庭聚會的筆記

[6]教宗方濟各,2018年9月30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7]聖施禮華,《道路》,965

[8]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9月30日三鐘經前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