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九週星期五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常年期第九週做祈禱的反思。

耶穌向我們揭示了祂的身份
承認耶穌的王國
上主的偉大和親近


耶穌向我們揭示了祂的身份

在福音的某些場景中,耶穌似乎想隱藏自己的身份。當魔鬼說出祂的名字時,祂會讓魔鬼閉嘴(參閲谷 3:12),祂要求祂所醫治的人不要告訴任何人關於奇跡的事(參閲谷 1:44),而一些教導的對象,至少在一開始時,是祂的門徒而不是群眾(參閲瑪 16:20)。耶穌知道人們如何將各種各樣的願望和期望投射到默西亞身上:我們都渴望某種解脫,尋求一位救主是很自然的。

然而,在其他時候,耶穌試圖向聚集在聖殿裏的人表明祂的真正身份。祂試圖糾正他們對默西亞的有限期望。有些經師遵循猶太傳統,期望從達味家族得到一個有尊嚴、血統良好的人。這位救主必須是一個有威嚴的人物,因為他要復興以色列的後裔。耶穌試圖向他們展示更偉大的東西。「默西亞」、「主」和「達味之子」這些頭銜是不完整的,沒有一個頭銜表達祂身份的核心:祂是天主聖子。因此,祂引用了其中一篇詩篇,反問道:「達味自己既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達味之子呢?」(瑪 12:37)

耶穌是天父的愛子;祂的身份是建立在這種關係之上的。每當我們祈禱時,我們都會與上主進行親密的對話,第一步是意識到我們在與誰交談。聖父、聖子和聖神都想與我們進行愛的對話。我們可能習慣了上主的親近,把祂的臨在當成理所當然的,以至於形式上把上主包在一個值得尊敬的關係裡,而不是子女的關係。在這個祈禱中,我們可以祈求祂保持我們敬畏的心,幫助我們活在耶穌與天主聖父的親密關係中。

承認耶穌的王國

承認耶穌基督是天主的聖子,讓我們明白祂是我們的主,我們的生命是為祂的王國服務的。祂的王國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我們沒有理由懷疑祂的權威或動機。上主的大能讓我們心中充滿平安,引導我們為生命中的一切感謝祂,甚至是我們不理解的事。有一次,聖施禮華在他靈魂深處聽到:「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Si Deus nobiscum,quis contra nos?)」若是天主與我們同在,「無論是在世俗化甚至有敵意的環境、還是缺乏金錢或健康、還是在某處就業不穩定的情況下、還是家庭中的複雜問題、還是家庭之外來的困難,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傷害我們!」[1] 這就是住在上主家中的自信,上主是父親,祂瘋狂地愛著祂的孩子們。

默觀耶穌為君王和主也是有要求的。我們需要這樣,因為將帶有原罪烙印的生命轉向天主聖父是一項艱鉅的挑戰。然而天主把祂所有的力量都賜給了我們。當我們允許祂改變我們時,基督就會在我們心中行動。祂幫助我們明白,讓祂成為生命的主人對我們是有益的;祂與我們建立了親密的關係,並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具體細節中顯示出祂的王國。「承認祂為王意味著接受祂為我們指明道路、我們信任祂,跟隨祂。這意味著日復一日地接受祂的話語作為我們生活的效標;也意味著在祂身上看到我們所服從的權威。」[2]

教會的傳統有時將祈禱描述為一種戰鬥。接受耶穌為主意味著淨化我們生活的意向,以孝愛的態度一步一步地將一切轉向祂。內在淨化的過程既是上主的工作,也是我們的自由奮鬥。我們可以隨時問祂,在我們的生命中,祂哪裡還不是主?哪些內在態度或傾向妨礙耶穌在我們生命中彰顯天父的愛?這是我們的使命,正如聖施禮華向我們保證:「耶穌君王親自點名召喚你。祂要求你為天主的聖戰而戰鬥,把你靈魂最崇高的力量貢獻出來,為祂服務:你的心靈、你的意志、你的理解力、你的整個存在。」[3]

上主的偉大和親近

雖然耶穌在講述祂的王國時語氣嚴肅,但福音最後還是強調了人們在祂面前的喜樂:「大批群眾都喜歡聽他。」(谷 12:37) 即使耶穌糾正經師時,祂的聲音或表情也沒有表現出任何惱怒。我們很容易感受到祂話語的美善,被它所吸引並向其真理敞開心扉。當我們接受耶穌為上主的愛子和我們的主時,我們就會找到比世物所能提供的更深的喜樂。漸漸地,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祈禱,因為是時候簡樸地享受賦予我們存在意義的那一位的臨在了。

因此,我們的祈禱生活得到了雙重的滋養,使其結出碩果。一方面,我們敬畏耶穌,祂是真正的天主,卻隨時準備與我們對話。我們很自然地看到自己的軟弱,並意識到我們與祂之間的鴻溝。就像依撒伯爾在她的表妹瑪利亞面前一樣,我們可能會問:「吾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裡得來的呢?」(路 1:43)另一方面,在每一次禱告中,我們都會驚訝於另一個偉大的信仰真理: 上主就在我們身邊。與耶穌在一起,與祂分享我們的盼望和困難,是我們平安的泉源。我們了解聖施禮華邀請我們「從今以後,總是努力做所有的事,即使最小的事,去取悅耶穌。」[4]

聖母的默觀生活也是由天主的偉大和她對天主的親近而得以維持。我們看到她對天使報喜感到驚訝,因為她不明白為什麼上主注意到她。然而,她很快就服從於想要成為孩子的上主,並永遠享受祂的陪伴。讓我們向聖母瑪利亞學習。她全心全意地跟隨她的兒子。她與聖子同心同德在一起,儘管她並不了解一切,但她完全服從於天父的旨意。」[5]

[1] 蔡浩偉主教,牧函,2016年10月1日

[2]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7年4月1日的講道

[3] 聖施禮華,《犁痕》,962

[4] 聖施禮華,《鍊爐》,1041

[5] 教宗方濟各,2023年4月2日三鐘經前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