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九週星期三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常年期第九週做祈禱的反思。

真心尋求天主的真理
渴望永恆
全心與全意


真心尋求天主的真理

與他人相遇是塑造我們的生命的最大的力量之一。有時候,它是事先計劃好的,有時候,它是意外出現的;兩者都能建立起改變我們生命的友誼。福音講述了耶穌與祂當代的人的一些相遇。有些是平凡的人,例如那個撒瑪黎雅婦人,她在一次看似偶然的相遇中被徹底地改變了。也有些是重要人物,諸如尼苛德摩,他們尋求與耶穌交談,以期加深自己對天主的認識。還有一些人接近耶穌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質疑祂和尋找在祂的教道中有沒有與聖經存在矛盾的地方。

撒杜塞人便是這樣。他們不相信復活,於是向耶穌提出了一個考驗。他們向耶穌提出的問題看起來讓人匪夷所思,至少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是如此:如果一個女人有幾個丈夫,而他們全都死去了,那麼在死者復活之後,她將是哪一個的妻子呢?(參閱谷12:19-23)這些撒杜塞人並不是真正地在尋求真理;他們提出這個問題並不是為了要學習或要改變。他們沒有意識到「天主總是比我們想像的更偉大。與我們的計算相比,祂的作為令人驚訝稱奇;祂的行動與眾不同,總是超越我們的需求和期望;因此,我們必須永不止歇地尋求祂,轉向祂的聖容。」[1]

當我們看到撒杜塞人的態度,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我們自己是否誠心尋求天主的真理呢?我們是否充心願意去改變自己的信念,放棄自己的偏見呢?我們是否將目光從自己所走的、經常是曲曲折折的小徑上仰望上天,以默觀天主的偉大呢?

渴望永恆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豈不是因為沒有明瞭經書,也沒有明瞭天主的能力,而錯誤了嗎?因為人從死者中復活後,也不娶,也不嫁,就像天上的天使一樣。」(谷12:24-25)為了清楚說明復活是天主的計劃的一個基本部分,以及肉身和靈魂在人死後都會重獲生命,祂使他們確信,他們祖先的天主,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谷12:27)

古往今來,人類常常想知道自己死後會怎樣。福音是天主永恆的話語,它回答了這個問題。耶穌告訴我們,當我們結束塵世的旅程時,生命並沒有完結。我們蒙召要「永遠地肖似天主。」[2] 我們受造,不是為了要接受死亡,而是為了獲得天國的永恆生命,天國並不是在我們頭頂上的某處地方,而是一個新的維度,在那裡,我們最深切的渴望將會得到實現。「天主了解並熱愛我們當下活著的『整個人』。因此,在我們的生命中正在成長和發展的一切,即使在今天也是不死不滅的。在我們的肉身內,我們受苦,我們愛,我們希望,我們經歷喜與悲,我們在時間裡向前走。」[3]

這就是為什麼聖施禮華鼓勵我們「帶著對永恆的強烈意識」[4] 去開展我們所有的活動,即使是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活動。每一件我們所做的完美工作、每一個體貼的行為、每一篇短禱,其意義都是超乎肉眼所能見到的。我們所做的一切,沒有一件是徒勞的;每一個行動都能夠為我們日後在永恆生命中面對面地默觀天主而做準備。

全心與全意

聖奧斯定渴望更深入地認識天主和愛天主,因而全心投入研究哲學和天主啟示了的真理。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他在海邊走著,思考天主聖三的奧秘。他看到一個小男孩從沙灘跑到海邊,把一個小桶子裝滿水,然後回來把水倒進一個沙洞內。當聖奧斯定問他在做什麼時,孩子解釋說,他想把所有海水倒進這個沙洞裡。聖奧斯定告訴他這是一個不可能成功的任務,但孩子對他說,聖奧斯定的任務──試圖理解天主的奧秘──卻是更加困難的。

「信仰與理性像兩隻翅膀,使人精神飛揚,瞻仰真理。是天主把這認識真理的渴望安置在人心中,使人終能認識祂,因認識而愛慕祂,並達到對人自己的圓滿真理。」[5] 我們按天主命令以色列人必須做的方法來默觀祂: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瑪22:37)。「聖奧斯定評論說:祂說『完全的』。創造了你的祂,要求你完全地獻出自己,你的心裡還有餘地愛自己?你的靈魂呢?你的心神呢?」[6]

聖施禮華說過,基督徒生活的標誌,就是我們與天主的天父義子女關係,和我們深入認識祂的熱願。「我們應當虔誠,如同小孩那般虔誠。然而,是蠢蠢純純,一知半解。只要可能,我們人人都必須認真苦學信仰的道理,也就是說,必須認真苦學神學。我們的虔誠,應是小孩子般的虔誠;我們的信仰,則應是神學家式的條理分明。」[7] 我們可以祈求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滿懷信心地親近她的聖子,渴望每天都能認識祂、愛祂多一些。

[1] 教宗方濟各,2022年12月11日公開接見時的談話

[2] 《天主教教理》,1023

[3] 拉辛格樞機,Co-Workers of the Truth

[4]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39

[5]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通諭,導言

[6]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59(聖奧斯定的評論節錄自《講道集》,24)

[7]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