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眼神會引發截然不同的想法和感受。當我們灰心喪志時,突然遇到對我們充滿信心的微笑眼神,我們會感到安慰。另一方面,冷漠或嚴厲的目光會消磨我們的希望,冷卻我們的人際關係。通常,我們會透過對方眼中的冷漠或疏離感,來察覺愛的缺乏。這就是為什麼默想基督的目光令人振奮,而基督的目光又揭示了天父是如何看我們的。我們與祂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在很大程度取決於祂的神聖目光在我們心中喚起的反應和信念。
福音中的一個場景揭示了耶穌的目光(參閲谷 12:38-44)。耶穌站在聖殿收集施捨的地方前,看著路過的人群。這是一個熟悉的習慣:在某些時候,我們都會喜歡觀察周圍的人,並試著想像他們的生活。我們只能看到人的外表,但耶穌的目光是溫柔的,直達內心的。在幾個富人把自己多餘的錢當作奉獻之後,耶穌看到一個貧窮的寡婦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當那個窮寡婦在聖殿,奉獻她微小的獻金時,你沒有看見耶穌眼中所閃耀的光芒嗎?」聖施禮華問道。「你也要把你所能給的給祂,多少都沒有關係,可貴的是奉獻的意願。」[1] 如果我們認為天主想要控制我們或等待我們犯錯,我們自然會害怕地看著祂。但當我們發現祂慈悲的目光穿透我們的內心深處時,我們就會充滿平安和喜樂。
就在考慮寡婦的奉獻之前,耶穌對經師們說了一些嚴厲的話。他們被稱為有信仰的人,但他們的名聲往往隱藏著虛榮心,渴望得到別人的欽佩。因此,他們穿著長袍,在會堂裡坐上座,當許多路人在街上向他們打招呼時,他們會欣喜若狂(參閲谷 12:38-40)。這就是屬靈世俗化的危險:事奉上主這件最神聖的事,變成了膚淺的表演。
我們也會開始依賴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在基督徒文化中,傲慢利用因聖德而受人欽佩的虛榮心來污染我們與天主的關係。在對信仰充滿敵意的環境中,它試圖用羞恥感或擔心我們的虔誠行為會被發現來削弱我們。對他人的看法有一定的敏感度是健康的,因為它能讓我們謹慎行事,並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自己的行為。但他人的看法並不是極其重要的。我們需要正確權衡他人的意見,使其不會限制我們的內在自由。
感受耶穌的目光垂視著我們,生活在上主的臨在中,讓我們重獲自由。有些人可能會看不起那個窮寡婦,她只給了上主幾個硬幣。因為她的外表很卑微,別人可能根本不會注意到她。這位寡婦可以決定什麼都不捐,這樣就不會因為別人看到她捐得少而感到尷尬。但她一心向主,並不擔心別人會怎麼說或怎麼想:「她一無所有,卻在上主那裡找到了自己的一切。她不怕失去僅有的一點,因為她相信上主的豐盛。」[2]
在這段經文的最後,耶穌把祂的門徒召集在一起,告訴他們剛剛目睹的一切。祂不僅要讚美寡婦的行為,給她一些肯定;祂還要教導門徒像上主那樣用愛看待別人。我們正走在成為默觀者的旅途上,在大街上,在茫茫人海中。在這個旅途中,「我們不僅要學會用我們的目光,還要學會用天主的目光,也就是耶穌基督的目光來看待對方。這種凝視始於心靈,而不停留於表面,它超越外表,並能夠捕捉對方內心深處的渴望:等待被傾聽,等待被關懷,一言以蔽之:愛。」[3]
要真正理解寡婦的行為,我們需要對她的處境和動機有同情的理解:也許,她知道自己很窮,失去了丈夫,也知道自己的信仰使上主成為她生命的根基。快速判斷通常無法考慮他人行為背後的所有因素。在很多情況下,某些行為或反應隱藏著我們不知道的故事。「某些性格特徵的背後往往隱藏著痛苦,這也許可以解釋他/她的風格或行為。天主深刻的瞭解我們每個人,也瞭解我們的苦難,祂以溫柔的眼光凝視著我們所有人。讓我們向我主學習,以同樣的目光看待每個人、體諒每個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4]
許多看似簡單或不起眼的善舉,實際上需要實施者付出極大的努力。只有簡單而富有同情的心,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才能從小事中看見愛。我們在《又聖母經》中懇求聖母:「我們的主保,求你回顧,憐視我們。」我們可以請求她幫助我們像她一樣,用上主的仁慈和智慧看待別人。
[1] 聖施禮華,《道路》,829
[2] 教宗方濟各,2021年7月11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3]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4月11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4] 范康仁蒙席,《牧函》,2023年2月16日,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