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史路加告訴我們:「眾人驚奇耶穌所作的一切。(路 9:43)」不難想像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一方面,祂的說話充滿權威,祂的魅力也吸引人群。然而祂的教誨不僅僅是言語上的,也總是伴隨著行動。耶穌所行的神蹟證實了祂來自天主,而祂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天主的憐憫。任何人看到耶穌都會對祂豐富的個性和祂說話裡的寶藏做出反應。
耶穌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和祂給祂第一批追隨者留下的印像一樣深刻。靠著天主的恩寵,這種感覺有時會再度出現在我們身上,但我們希望它常常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敬慕意味著用新的眼光來看待我們所愛的,因為所有的愛情都有一些新穎的東西。戀愛中的人永遠不會厭倦於想念所愛的人,不是出於好奇,而是因為我們想繼續欣賞他們的豐盛。這正是默觀生活所需要的:我們知道耶穌就在身邊,而我們永遠不會厭倦進入祂的奧秘中。
就像任何人際關係一樣,祈禱的生活是一個一點一滴地前進的旅程。「一個接著一個的短誦……熱心好像永遠不足夠,因為語言是多麼貧乏……」[1] 我們的目標是將自己交託在祂的手中,讓祂征服我們的心,「凝視天主,不眠不倦,生活得像囚犯。當我們盡力完成所交付的責任(雖然我們有很多錯誤限制),而靈魂渴望逃避,奔向天主猶如鐵塊被磁石所吸引。」[2]
我們可能會對耶穌因著人群的敬慕而作出的反應感到驚訝。祂沒有因他們的驚嘆而沾沾自喜,反而開始向他們談論十字架,彷彿要表明真正的默觀與內心的淨化是分不開的:「你們應謹記這些話:人子將要被交於人手中。(路 9:44)」
基督一次又一次地堅持:「信德不能被低估為一種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味的甜味劑。」[3] 也許有些人跟隨耶穌,是希望祂能保證他們能夠過上更舒適的生活,或者只是為了感受自己是由一個名聞遐邇的先知所領導的群體的一分子。然而這並不是基督的信息:真正的愛,與真理、現實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也不能忽視痛苦。聖施禮華警告我們:「不要忘記與耶穌一起難免會碰到祂的十字架,當我們棄絕自己,把自己交付於天主手中,祂讓我們嚐到憂傷、孤獨、反抗、誹謗、中傷、嘲諷,內外夾攻,因為祂想以祂的肖像塑造我們。」[4]
默觀基督的面容並深入研究祂愛的奧秘,意味著找出祂的聖傷中的信息,和向祂心中的痛苦敞開自己的心扉,這顆心也擁抱著身在我們周圍的所有正在受苦的人。這就是為什麼那「靈魂的和生命的呼吸」[5] 的默觀祈禱需要內在的克己,平靜而堅定地努力保持我們的感官的自由,以便將它們置於耶穌之中,並以祂的方法來體驗一切。如果我們的祈禱把我們與基督聯合起來,它也會把我們與世間的問題聯合起來,並從天主的角度去理解它們。
「但他們不明瞭這話,這話為他們還是蒙蔽著,不叫他們了解(路9:45)。」當圍著耶穌的人群聽到祂談論十字架時,他們感到很困惑。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展現出如此偉大的能力,甚至能夠起死回生的人,會談到自己的痛苦的結局。祂在勝利中談論失敗,使他們感到很困惑。在一片歡樂和希望的氣氛中,祂的說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然而人們並沒有將他們的困惑向耶穌說明,而是「怕問祂這話的意思。(路9:45)」他們對耶穌的敬慕往往是膚淺的認知再混上虔敬的恐懼。然而耶穌邀請他們確保自己的默觀不僅僅是一個短暫的印象、一個暫時的衝動,而是能夠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深刻的改變。祂讓他們明白,他們的整個存在都可以是與天主的對話。
我們的心與基督的心的結合使我們能夠以新的眼光去默觀世界。即使在歷史的陰影和我們自己一生的故事中,我們也會瞥見天主的光。「耶穌是這種凝視的大師。祂的一生從來不缺乏時間、空間、靜默和愛的交流,讓一個人的存在不會被無可避免的考驗所摧毀,而能保持美麗和完整。」[6] 聖母瑪利亞,祈禱之師,能為我們求得一顆像她一樣的、善於默觀的心的恩賜。
[1]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96
[2]同上
[3]教宗方濟各,2021年9月15日的講道
[4]聖施禮華,《天主之友》,301
[5]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4月25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6]教宗方濟各,2021年5月5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