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即耶穌的大家庭
瑪利亞是「善於傾聽的女人」
向天主旨意敞開的心
耶穌的名聲傳遍加里肋亞全境,許多人歸向祂。 有些人帶來了病人,而有些人則傾訴自己的問題或尋求建議。其他人可能會帶著孩子來接受耶穌的祝福。他講道、聆聽並回答問題。耶穌關心人。他不會迴避他們的痛苦、疾病或困擾。他的每一天都像一條麵包,被無數飢餓的手撕成碎片,直到什麼都沒有留下。在十字架上完全交托之前,他每天都會向周圍的人贈送他自己作禮物。
有一天,當許多人尋找耶穌時,「耶穌的母親和兄弟到他這裏來了,因為人多,不能與他相會。」(路8:19)。師傅周圍的人太多了,擋住了後來者的路。他的門徒告訴他:「你的母親和你的兄弟站在外邊,願意見你。」(路8:20)耶穌給了他們一個神祕的回應,概括了祂帶給世界的福音:「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纔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路8:21)。
也許耶穌周圍的人臉上都流露出驚訝的表情,但耶穌這番話並沒有要與母親疏遠的意思。相反,他想強調他的計劃,即建立一個透過超性牽絆團結起來的家庭:教會。這個家庭將由歷代的男女組成,他們擁抱他的教導,並讓它在他們的生活中結出果實。正如一位中世紀作家所解釋的:「基督曾在瑪利亞子宮的聖幕中居住了九個月,現在他則在教會信仰的聖幕中居住,直到時代的終結。他將永遠居住在每個信實靈魂的知識和愛中。」[1]
「瑪利亞確實是一位善於傾聽的女人:我們在她與天使的相遇中看到了這一點,並且在她生命中的每一場面中都再次看到了這一點,從加納的婚禮,到十字架,再到聖神降臨……[她]確實不是簡單地說『是』,而是融合這個字,抓緊這個字,並以真正的服從來遵循它,就好像它是一個內化的字,也就是說,好像它已經成為我體內的一個字,對我而言,幾乎是我生命的形式。」[2] 例如,當她唸出《聖母讚主曲》時,我們看到她對聖經的了解有多深,以及她的知識如何比理論更深入;我們意識到「她對這個字的同化程度達到了舊約聖經字句都被總結為一首讚美詩的程度,這首讚美詩在她的心中和她的嘴唇上形成。我們看到她的生活確實被這個字滲透了。她已經進入了這個字,融合了它,讓它變成了她內心的生命。」[3]
聆聽天主的話並不使我們遠離世界;相反,它讓我們沉浸其中,揭示事物的真正實相。「對主說『是』意味著準備好擁抱即將來臨的生活,儘管它很脆弱、很簡單,而且常常也有衝突和煩惱。」[4] 瑪利亞「不張不揚,消聲匿跡於日常靜默的祭獻中。」[5] 所有聖徒的生活都表明,忠實的傾聽是一項財富,後來會變成愛的行為,改變日常生活。瑪利亞,一個「傾聽的女人」,並沒有過著外表輝煌的生活。她完成了那個時代任何母親的典型任務;她整個存在的特點是對天主旨意的深深順從。她的日常生活,就像她兒子的一樣,是快樂的,因為她遵循天主的計劃。她「一心喜從天主聖意,竭盡心力地完成天主要她做的一切。」[6] 她的願望和計劃與她兒子的仁愛設計一致。她在其中完全自由且輕鬆。
聖施禮華喜歡想像聖母領報時在祈禱中沉思的情景。許多畫家都描繪過這一場景,常常畫出她手中的一本經書。對我們的母親來說,閱讀這些書頁不僅是回憶過去事件的一種方式,裡面有天主那一刻要對她說的話。「沒有比像瑪利亞那樣以開放的態度,向天主敞開心扉更好的祈禱方式了:『主啊,你要什麼,什麼時候要,想如何要?』也就是說,一顆開放的心遵照天主的旨意。天主總會做出回應。」[7]
讓心開放地接受天主的旨意來閱讀聖經,可以讓我們發現祂今天此刻想要告訴我們什麼。祂的話總是充滿生命和效力,所以我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同一段話,卻總是能發現新的東西。因此,以開放的態度聆聽天主的話語,可以幫助我們一點一點地將其付諸實踐,讓我們的自由、智慧和愛的能力為祂服務。聆聽和履行天主的聖言是兩個密不可分的行為,因為「聖言只有在開始實踐時才能真正被理解。」[8] 我們可以請求聖母幫助我們像她的榜樣般以同樣開放的心默想聖經。
[1] 誦讀日課,真福依撒格,講道51。
[2] 教宗本篤十六世,講話,2009年2月26日。
[3] 同上。
[4] 教宗方濟各,講話,2019年1月26日。
[5]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72。
[6] 同上,148。
[7] 教宗方濟各,公開接見,2020年11月18日。
[8] 聖額我略一世,《厄則克耳書講道》,I,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