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異中熱愛與尊重他人
為了拯救一個人靈,我們不惜走到地獄之門
向他人學習
一個百夫長的僕人病重垂危。當他得知耶穌已經來到葛法翁時,就「打發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往祂那裡去,求祂來治好自己的僕人。(路7:3)」他們來到耶穌面前,懇切地求祂說:「他堪當祢給他做這事,因為他愛護我們的民族,又給我們建築了會堂。(路7:4-5)」耶穌可能對他們的話感到驚喜。對祂來說,去到一座城市,並感受到那裡的猶太人和羅馬士兵之間的緊張和不信任並不罕見。然而這一次,祂卻感覺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氣氛。百夫長沒有透過武力來強行他的權威,反而是表達了對猶太人及其傳統的欣賞。猶太長老們體認到他對他們的感情,所以毫不猶豫地代表他來到耶穌面前,請求耶穌醫治這個官員的僕人。羅馬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差異並沒有阻止他們學會互相尊重。
「每個男女都像一幅巨大的馬賽克中的一個鑲嵌品;他們本身就很美麗,但只有與其他鑲嵌品共在一起時才能在和而不同中組成一幅圖像。與某人友好也意味著想像和他構建一個快樂的未來。的確,友情迴響起每個人內心深處對交流的渴望。透過這種渴望,所有人都可以交談、交換項目計畫,並共同規劃未來。」[1] 一種對真摯情誼和服務他人的欲望是基督徒與他人建立關係的特徵,包括那些與他們的思維或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正如聖施禮華所寫的:「以自然、高尚、忠實的友誼,以真摯誠懇的態度;以交織於生活的信德,以充滿愛德的言語,以神聖真理的力量,去喚醒他們所接觸的人對天主的饑渴,去幫助他們發現新的人生里程碑。」[2]
對耶穌給長老們的懇求的回應,在場的人中,有些人可能會因而感到驚訝:祂決定去百夫長的家裡。猶太人是禁止進入外邦人的房屋的。如果他們進入,就必須之後潔淨自己。可是耶穌是為了帶來新生命而去那裡。祂見證了照顧每一個人和帶領他們去獲得救恩的重要性。
聖施禮華極力確保他所服務的人不會在沒有領受聖事的情況下死去,無論施行聖事有多麼困難。有一次,他得知一個居住在一個冒犯天主的地方的年輕人正在垂死邊緣。他向教區的副主教說明這個情況,並且獲得許可前往那裡,好能邀請這個年輕人領受修和聖事、臨終傅油和天路行糧(臨終聖體)。聖施禮華和一個朋友一起前往那裡,去與這個年輕人談話。他幫助年輕人好好準備後,就施行了各件臨終聖事。
聖施禮華寫道:「讓我們效法基督的榜樣,永遠不要拒絕任何人。為了拯救一個人靈,我們應該不惜走到地獄之門前;但不能越過它,因為越過了地獄之門,人就無法愛天主。」[3] 上主向全世界宣揚福音,而不僅僅是向猶太人。「教會傳教使命的普世性意味著沒有人在其使徒視野之外。」[4] 我們可以祈求耶穌點燃我們內心的渴望,並把它具體化為行動,讓所有人都前來接受祂所賜予的救恩。「對福音的驚喜和與基督相遇,是沒有什麼比它更美好的了。沒有什麼比認識祂和向他人談論我們與祂的友誼是更美好的了。」[5]
百夫長不想給耶穌帶來不便,也許是因為他知道如果耶穌進入他的家,之後就必須潔淨自己。因此,他一聽到耶穌離他家已不遠時,就「打發朋友向他說:『主啊!不必勞駕了!因為我當不起祢到舍下來。』為此,我也認為我不堪當親自到祢跟前來,只請祢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路7:6-7)」聖史路加告訴我們,「耶穌一聽這些話,就佩服他,遂轉身對跟隨祂的群眾說:『我告訴你們:連在以色列,我也沒有見過這樣大的信德。』(路7:9)」
耶穌的話很令人安慰。它向我們展示出上主多麼洞識我們心中的良善。這一次,祂讚揚了一個在猶太人眼中沒有信仰的人的信仰。因此,祂教訓在場的人,他們也可以向那些看似是遠離天主的人學習。畢竟,祂在所有不同的文化中彰顯自己;祂「在歷史中有過不同的經歷、走過另外一條道路的人民中顯示自己。但祂仍然是同一個天主,是萬有之父的天主,祂引導我們進行對話。」[6]
基督徒知道,我們從天主手中所得到的一切,並不是來自我們自己的努力或聰明才智,卻是來自「天主的說話,它臨到我們,不是因為我們比別人更好或準備得更充分,而是因為祂想使用我們作為祂的工具。」[7] 真理不是我們據為己有的,我們只是與它合作的人(參閱若三1:8)。聖母瑪利亞能夠幫助我們積極地看世界,並向所有人敞開心扉。
[1]教宗方濟各,2022年6月6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2]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49
[3]聖施禮華,《書信4》,24
[4]范康仁蒙席,La prelatura del Opus Dei: apostolado ad fidem y ecumenismo,p.3
[5]教宗本篤十六世,2005年4月24日的講道
[6]教宗方濟各,2023年5月5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7]聖施禮華,《書信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