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四週星期三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常年期第二十四週做祈禱的反思。

天主的遊戲
發現到天主的形象
我們的喜樂滿溢至瀉


天主的遊戲

耶穌在透過說話和行動向洗者若翰的使者們表明祂是默西亞之後,就稱讚若翰。然後,祂斥責法利塞人和法學士,警告他們別要不信:「我可把這一代的人比作什麼呢?他們相似什麼人呢?他們相似坐在街上的兒童,彼此呼喚說:我們給你們吹笛,你們卻不跳舞;我們唱哀歌,你們卻不悲哭。(路7:31-32)」

一般來說,兒童們玩的遊戲都會有一些規則,是所有參與者都知道和接受的。這些規則讓孩子們享受這個遊戲的樂趣;如果有人不遵守規則,其他參與者就會抱怨他們在改變遊戲的意義。耶穌使用的意象告訴我們,天主有一條救贖我們並使我們快樂的道路。然而,一些法利塞人和法學士卻選擇了另一條路,信靠他們自己的邏輯,遵行他們自己泡製出來的各種規則,而不信靠天主的旨意。他們不但拒絕了基督所提供的救恩,而且他們所教授的是自己泡製的規則,不是天主的規則,從而阻止人享受上主為他們準備好了的「遊戲」。

「我想要如何得救呢?用我的方式嗎?跟隨一種好的靈修方式,一種對我有利,但刻板、清晰且無風險的方式嗎?還是跟隨天主的方式,遵循耶穌的道路,一條令人驚異的、能打開通往天主的全能、仁慈和寬恕的奧秘之門的道路呢?」[1] 天主的遊戲的規則出自智慧,努力滿足我們最深之處的渴望的智慧。沒有人比天主更加想我們得到幸福。祂為那能帶來地上和天上福樂的舞蹈提供了旋律。

發現到天主的形象

耶穌解釋這個比喻的意思:「洗者若翰來了,他不吃餅,也不喝酒,你們便說:他附了魔。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你們又說:這是個貪吃嗜酒的人,是個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路7:33-34)」猶太的當權者經常錯誤地解讀耶穌的舉止。他們不去試圖理解祂在啟示的──即祂就是他們一直在期待的默西亞──反而堅持自己心目中的天主的形象。

福音清楚地指出,耶穌不求配合社會的期望,也不受別人對祂的看法所影響。基督以真正的自由行動;祂所有的作為都是出於祂對天父和對人類的愛。祂與稅吏和罪人一起吃飯,因為祂相信他們需要祂的友誼,好能接受祂降生賜人的救恩。

耶穌棄絕罪惡,但不會漠視那些需要獲得寬恕的人靈。有些法利塞人礙於自己那扭曲了的天主形象,不能看見祂的憐憫。耶穌鼓勵我們不要判斷他人,尤其是根據主觀的標準去判斷。相反,祂邀請我們藉著將基督帶入自己的家中來為他們帶來喜樂和救恩。「意識到天主在每個人身上等待著我們(參閱瑪25:40),而且祂也想通過我們,讓自己出現在他人的生命中,使我們致力於多方面的與他人分享我們所得到的一切。」[2]

我們的喜樂滿溢至瀉

在這段聖經的結尾,耶穌提供了去理解天主的遊戲的規則和祂自己行事方式的關鍵:「但一切智慧之子,必彰顯智慧的正義。(路7:35)」換句話說,所有擁抱基督所賜的新生命的人都知道,它是一條喜樂之路,能滿足人心的願望。認識我們對天主孺子般的依賴是「智慧、自由、喜樂和信賴的根源。」[3]

聖施禮華教導我們,真誠地追求聖德,會帶來平安與喜樂,並使它傳播給我們周圍的每個人。「基督徒是不折不扣的凡人,因著天主的恩寵追隨了基督,他們可向周遭的人傳達這份真正的快樂。」[4] 這種快樂見證著上主的話語的智慧,也有助於把祂的信息傳達給每個人,正如聖保祿所建議的:「你們的言談常要溫和,像調和上了鹽;要知道應如何答覆每個人。(哥4:6)」

聖母瑪利亞相信了天主的計劃,而她的喜樂許多個世紀以來一直都激勵著眾基督徒。她在讚主曲中感嘆道:「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路1:46)」 她的證詞適用於不同年代的男女,而不僅僅是她當代的人。我們可以向聖母瑪利亞尋求幫助,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反映出接受天主旨意的喜悅。

[1]教宗方濟各,2014年10月3日的講道

[2]范康仁蒙席,2018年1月9日的牧函,4

[3]《天主教教理》,301

[4]聖施禮華,《天主之友》,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