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四週星期六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常年期第二十四週做祈禱的反思。

耶穌透過比喻來教訓人
擁抱天主的聖言
外在環境的角色


耶穌透過比喻來教訓人

耶穌與門徒一起走遍加里肋亞各地,向那些前來聆聽祂的人宣講天國。祂在講道中使用比喻:即是用短篇的故事,以簡單的方式來揭示有關屬靈生活的深刻真理。祂舉了日常工作的例子,例如撒種、捕魚和家務。另外,祂取材自社會和家庭生活,例如婚宴、父親與他的兒子們的關係,或是僱用工人的承包商。祂也談論一些不尋常的事情,例如在路上發現寶藏或出了意外。祂使用的意像很容易令人理解,並且比單調的理論教授更加宏大。「一個生動的圖像令人覺得信息是熟悉、親切、實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成功的圖像能令人回味無窮、喚醒渴望,以及推動意志朝向福音。」[1]

耶穌喜歡使用這些比喻,因為祂很了解人性。祂知道從日常生活中檢取例子的力量。祂的態度單純、平易近人;祂常常準備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基督要告訴我們的事情並不會與我們所處的世界脫節。相反,它與日常的實事密切相關。聖施禮華寫道:「祈求天主賜給我們,即祂的子女『言語之恩』,藉此恩賜讓眾人都了解我們。你能找到在福音的字裡行間中,充滿比喻、例子,它們使教理具體化,並詮釋屬靈真理,卻沒有貶抑天主的聖言,這是為什麼我祈求「言語之恩」的原因。每一個人,不論是博學多才,或是學識淺薄,都覺得比較容易透過這些人性的形象去反思及了解天主的訊息。」[2] 我們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包裝」我們想說的話,而是為了像基督一樣熱愛他人。

擁抱天主的聖言

耶穌在撒種的比喻中說,沒有落在好地裡的種子會被飛鳥吃掉,又或當它們發芽時,由於缺乏濕氣而很快乾枯,又或被荊棘窒息了。然而那些落在好地裡的卻結出豐富的、甚至是百倍的果實(參閱路8:5-8)。撒種者將種子撒在田野裡,並不太關心它會有怎樣的結果,只是慷慨地撒,希望它能生根發芽。從最深的意義上來說,種子就是天主賜給了我們的基督自己:「以信德聆聽訓言的人,加入基督的小小羊群,就是接受了天國;然後種子以其本有的力量,發芽茁長,直到果實成熟的時侯。」[3]

「這個撒種的比喻可以說是所有比喻之母,因為它講的是聆聽聖言。它提醒我們,天主的聖言就是一顆種子,它本身就是可以結出果實和有功效的;而天主將它廣撒各處,不介意會浪費。這就是天主的心!我們每個人都是聖言的種子落地的土壤;沒有人被排除在外!」[4] 我們所接受的是天主自己。 因此,讓這顆種子在我們心中發芽的方式,主要不是去遵守一套道德準則或接受一套理性的教義,而是對走出來迎接我們的天主做出一個愛的回應。

在某種程度上,種子能否發芽、能否結出果實,取決於我們自己。天主向每一個人提供幸福,可是祂不會強迫我們接受它:每一個人都必須憑著自由而選擇去接受這份恩賜。正如這個比喻所指的,天主創造了的是有自由的人。「個人和各個民族對自由的熱切渴望,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積極信號。承認每個男女的自由,意味著承認他們是人:自己行為的主人,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儘管自由並不總使每個人都發展成為最佳的自己,但是我們永不會太過於誇大它的重要性,因為,如果我們不自由的話,我們就無法去愛。」[5]

外在環境的角色

儘管耶穌使用的語言很簡單,祂的門徒還是請祂解釋這個比喻。師傳接著列舉種子不能在土壤中發芽、天主的話不能在人們生活中紮根的原因:魔鬼的影響、淺薄又經不起困難的考驗的信德、世俗的財富或牽掛……祂告訴他們,好的土壤「是指那些以善良和誠實的心傾聽的人,他們把這話保存起來,以堅忍結出果實。(路8:15)」

有時候,當事情沒有按原定計劃進行,例如當不可預見的事件使工作項目、家庭活動、或社交聚會變得複雜時,我們會歸咎於外在的環境。然而聖施禮華邀請我們以一個有聖德的方式去面對這些困難,縱使它們似乎影響了種子。換句話說,他敦促我們不要陷入他所說的「神奇的癡心妄想」:「假如我沒有結婚,假如我沒有這個職業,假如我更健康,假如我還年輕,假如我更老成……」[6] 天主就在此時、此地、此刻到來與我們相遇,即使是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時候。

這個比喻教訓我們,外在環境不是有決定性的;對於我們接受天主的恩賜,具決定性的是我們憑著自由而做的抉擇。透過恩寵的運作和個人的努力,我們可以逐漸消除一切阻礙種子生長的事物。聖母瑪利亞是一塊讓天主自己在其中降生成人的肥沃田地,她會幫助我們為了讓耶穌活在我們的心田中而好好做準備。

[1]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157

[2] 聖施禮華,《鍊爐》,895

[3] 梵二《教會憲章》,5

[4] 教宗方濟各,2020年7月12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5] 范康仁蒙席,2018年1月9日的牧函,1

[6] 聖施禮華,《與施禮華蒙席對話》,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