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群人陪伴著耶穌與祂同行。其中有些人親眼目睹過祂所行的奇蹟,其他的人則只聽過關於祂的事。然而每一個人都對這個新的師父感到驚訝,祂的道理和行實清晰地展示出天主的大能。當整隊人在前往納因城的路上時,耶穌留意到離祂不遠之處有一個令人傷感的景象:一個寡婦正在前往埋葬她的獨生子的途中。福音告訴我們耶穌的反應:「主一看見她,就對她動了憐憫的心。(路7:13)」
基督是一個真人。祂對這個婦人產生了同情心,如我們任何人一樣。然而祂也是天主,祂所能施予的安慰比我們所能給予的更加大。祂「遂上前按住棺材,抬棺材的人就站住了。祂說:『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那死者便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路7:14-15)」與其他奇蹟不同的是,這個奇蹟不是有人懇求耶穌施行的。我們連這個寡婦和青年人的名字也不知道。這個婦人一句話也不需說,耶穌就已經知道她的心情,並且感動到憐憫之心悠然而生。「祂本來可以逕自走過,或是讓他們來請祂。但是祂沒有這樣做。祂逕自採取主動,因為祂被一個寡婦的哀傷所感動……耶穌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對發自摯愛的哀傷無動於衷。」[1] 祂垂視我們的奮鬥和傷痛,就像祂垂視納因城的寡婦一樣:甚至在我們開口之前,祂就想治癒我們。
以色列的人民知道天主特別偏愛寡婦。聖詠作者說:「上主對旅客加以保護,上主支持孤兒和寡婦。(詠146:9)」先知們經常提醒以色列選民照顧寡婦的重要性,不要讓她們孤單和容易被傷害。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一個失去丈夫的女人會面臨嚴峻的挑戰。
因此,我們可以想像,納因城的這個寡婦感到非常無助。她先失去了丈夫,然後又失去了獨子。她的兒子本是唯一可以讓她繼續支撐下去的人,沒有了兒子,她將要孤單一人面對生活的各種困難。就在一切似乎都已經完了的時候,主耶穌出現了,並且行了這個奇蹟。日後,當祂復活拉匝祿時,類似的事情再一次發生。那時,拉匝祿死後已經好幾天了,他獲得痊癒的希望已經灰飛煙滅。
基督徒的希望並不是天真無知的。它並不在於盲目相信事情總是會樣樣順利。有時候,上主會讓一個困難持續一段時間,我們人性的希望會一點一點地破滅。然後就出現了只能信靠耶穌的時刻。聖保祿寫道:「基督在你們中,作了你們得光榮的希望。(哥1:27)」我們的安全感並非出於對自己的能力的自信、世俗所提供的舒適,或是樂觀地相信任何願望終會成真。相反,它是出於我們肯定天主會與我們同在。「In te,Domine,speravi。『主,我曾寄望於祢。』除了盡人力,我也祈禱和背負我的十字架。而我的希望沒有落空,且永不會落空:Non confundar in aeternum!『我永不受羞辱!』」[2]
當這個青年人復活過來後,聖史路加告訴我們,耶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路7:15)。」納因城的這個寡婦永遠不會忘記這個舉動;從此刻起,她以一個與以前有所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兒子。「從耶穌的手中接過了兒子後,她第二次成為母親,但今天回到她身邊的兒子,並不是先前從她身上獲得生命的那個。多虧耶穌大能的一句話和祂一個慈愛的舉動,母親和兒子各自獲得了其母與子的身份。」[3]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份恩賜。當我們思考這位來自納因城的青年人時,這一點尤其明顯。天主似乎從這個母親手中拿走了的東西,現在又交回她的手中。聖施禮華說,耶穌「看到子女與父母生離死別,祂痛如身受。祂克服死亡,正是為了給予生命,使相愛的人破鏡重圓。但在同時,祂要求我們首先接受天主聖愛至高無上的地位。只有天主聖愛,才能激發真正的基督徒生活。」[4]
納因城的寡婦經歷了一個淨化了她的望德的過程。自然而然,她要依靠兒子,尤其是在她失去丈夫之後。然而,她不得不暫時放手,以期待上主將他歸還給自己。從那時起,她就視兒子的生命為一份恩賜。她信靠著兒子,但她更加信靠主。在耶穌死後,聖母同樣也必須憑著這種望德而生活。她是幫助我們以專注於基督的復活來面對生活的各種困難的最佳人選,因為那些寄望於天主的人永遠都不會失望。
[1]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66
[2]聖施禮華,《道路》,95
[3]教宗方濟各,2016年8月10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4]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