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三週星期三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常年期第二十三週做祈禱的反思。

信賴天主所賜予的幸福
福音給人應許喜樂
基督徒生活中的喜與悲


信賴天主所賜予的幸福

「在真福八端中,耶穌基督送給我們打開天國之門……以及通往塵世幸福的大門的鑰匙。」[1]我們的心抗拒在貧窮、飢餓、悲傷或迫害中找到幸福的想法。但耶穌強調:「幾時……人惱恨你們……你們纔是有福的……那一天,你們歡喜踴躍罷!(路6:23)」

這句看似悖論的說話「邀請我們反思擁有信德的深刻意義,信德在於我們完全信賴上主。它關乎摧毀世俗的偶像,以便向真實與生活的天主敞開自己的心扉。只有祂才能給予我們那深切渴望、卻又難以獲得的豐盛生命。兄弟姐妹們,確實,在我們這個時代,也有許多人自稱是分施幸福的人……在這方面,人很容易不知不覺地陷於干犯第一誡,即偶像崇拜,用一個偶像來取代天主。偶像和偶像崇拜看似是另一個時代的東西,但實際上它在每個時代都有!」[2]

主業團的監督寫道:「天主要為我們打開一幅美麗的全景圖,儘管我們的眼睛可能看不見它。我們需要信賴祂,需要更加接近祂。當我們接近基督時,我們需要放下對錯過其他美好事物的恐懼。祂給我們帶來驚喜的能力比我們期望的還要大。」[3]基督化的生活並不是指要在世上積累痛苦,好能日後能夠在天堂享福。耶穌要我們在這裡也快樂,可是祂不想我們的快樂建基於短暫易逝的事物上。祂要把這快樂紮根於真理上,而只有真理才能解我們的渴。

福音給人應許喜樂

當我們反思總領天使加俾額爾向瑪利亞報喜時,我們意識到「新約聖經的第一個字就是邀請人去歡樂:『喜樂吧』、『歡欣吧』。新約確實是帶給我們歡樂的『福音』、是一個『好消息』。天主不是離開我們很遠,祂不是未知的、神秘的,或許是危險的。天主與我們很接近。」[4]這股在世上川流不息的新喜樂,滲透在整部福音裡,並在真福八端中破土冒出來。

當我們回想令自己最開心的事時,會意識到並非所有的開心事都是來自財富或逸樂。「快樂不是短暫的陶醉:它是與此截然不同的!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物質或擁有物質,不!它誕生於與他人的相遇,與他人的關係,它誕生於自己感覺到被人接受、被理解和被愛,和自己去接受、理解和愛他人。」[5]有時候,我們視耶穌應許給了我們的喜樂為將來才會實現的事,然而祂的說話其實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一個信賴天主的人,經常會視挫折為一個提醒自己真正的幸福是來自天主的機遇。

身為天主按照祂的肖像所創造的子女,我們期望的不僅是有限的、易逝的幸福:我們想分享天父的喜樂。耶穌告訴我們,祂願意祂的喜樂存在我們內,使我們的喜樂圓滿無缺(參閱若15:11)。天主比我們自己更關心我們的幸福。

基督徒生活中的喜與悲

我們的信仰告訴我們,罪過是唯一能導致真正悲傷的邪惡。它是喜樂的主要障礙物。所有其他的不幸都只是乍看之下的邪惡,因為我們還沒有從天主的角度來看它。聖施禮華說:「我主要我們快樂。當我看著我的孩子們時,我看到他們都很快樂,帶著一種超性的喜樂,它是如此之深,以至可以與我們在世上生活的所有憂傷和挫折相容。」[6]聖金口若望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即使喜樂也可能會以悲傷作結;但對於一個以基督作為生命之本的人來說,即使憂傷也會帶來喜樂。」[7]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陷於相信我們活該感到悲傷,因為我們沒有回應天主的恩寵。這種思維方式建基於我們以為只有當自己完美地進行所有項目時,幸福才會到來。在我們與耶穌基督認同的旅程中,上主召叫我們去喜樂,這種喜樂「不是基於我們的美德;不是空虛的自滿,而是建立在我們人性的軟弱和脆弱之上。認識到自己的軟弱,體驗內在的分歧,可以並且應該能夠讓喜樂出現。」[8]正如主業團創辦人聖施禮華所強調的:「請堅信天主不想我們做可憐蟲,但祂深知我們的卑劣,會使我們在軟弱中成聖。」[9]

天主那無限的、無償的愛就是我們喜樂的泉源。我們的母親瑪利亞全心全意、無條件地迎接了上主。這就是為什麼她可以充滿謙卑地說,萬世萬代都要稱她有福(參閱路1:48)。我們可以請求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去體驗同樣的喜樂。

[1] 范康仁蒙席,In the Light of the Gospel,p.41

[2] 教宗方濟各,2019年2月17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3] 范康仁蒙席,2019年1月25日Letting oneself be surprised by a good Father

[4]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5年12月18日的講道

[5] 教宗方濟各,2013年7月6日與修院修生和初學生會面時的講話

[6] 聖施禮華,1974年5月26日的講道

[7] 聖金口若望,關於若望福音的講道,79

[8] 范康仁蒙席,In the Light of the Gospel,p.109

[9]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