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七週星期五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二十七週做祈禱的反思。

在我們內部的分裂
尋求天主的認可
團結:天主的愛的見證


在我們內部的分裂

「凡是一國自相紛爭,必成廢墟,一家一家的敗落。(路11:17)」「國」這個字可能會讓我們聯想到那些受制於政治或戰爭的變遷的國家或族群,或內部有紛爭的大群體。然而耶穌所說的紛爭也指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也可能發生的分裂。我們都知道,我們所說的和所做的、我們是誰和我們想成為誰、我們所計劃的和我們最終能夠實現的事情之間,有時候會有所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似乎已經遠離或淡化了我們曾經夢想成為的樣子。

我們的原祖父母所犯的罪破壞了受造界原有的和諧。它也使每一個人內在的和諧陷於一個脆弱狀態。內部的和外來的壓力經常測試著我們的抉擇和意欲是否正確無誤。魔鬼意識到人的這個弱點,於是就試圖打破人的內在條理,使人產生內在的分裂。聖保祿在致羅馬人的書信中簡要地說明這一點:「因為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麼:我所願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羅7:15)」接著,他指出這一個悖論的原因:「因為照我的內心,我是喜悅天主的法律;可是,我發覺在我的肢體內,另有一條法律,與我理智所贊同的法律交戰,並把我擄去,叫我隸屬於那在我肢體內的罪惡的法律。(羅7:22-23)」

當我們內心經歷到這種壓力時,它可以幫助我們增強在生活中緊靠耶穌的願望。一點一點地,它幫助我們明白,即使我們似乎在倒退中,耶穌卻總是緊靠著我們。聖施禮華忠告我們,當這些疑慮和緊張的時刻出現時,不要感到驚訝,因為我們是由地上的灰土所造成的。相反,他鼓勵我們用它來加強我們對天主的忠誠:「如果內心的奮鬥在某一時刻變得更加困難,這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表示出我們的愛是真實的。對於一個已經開始嚐到要放棄的滋味的人來說,失敗就像一場騙局,一個可悲的欺騙。不要忘記聖保祿的呼喊:『我這個人真不幸呀!誰能救我脫離這該死的肉身呢?感謝天主,藉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這樣看來,我這人是以理智去服從天主的法律,而以肉性去服從罪惡的法律。(羅7:24-25)』」[1]

尋求天主的認可

當我們的行為與內心的願望形成鮮明對比時,我們可能會出現另一種分裂。耶穌經常譴責那些「為受人們的稱讚(瑪6:2)」而施捨或假裝祈禱的人的虛偽。儘管他們表面上是在行善,然而他們的動機並不是為了要幫助有需要的人或歸光榮於天主,而是為了獲得當時的人的稱讚。

「因此,我們必須時時反躬自問:『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我所做的善事,是暗中做的還是讓人看見的呢?』」[2] 基督徒不是戲劇演員,必須按照嚴格的劇本去演譯以求贏得觀眾的掌聲。相反,基督徒自由地行動,尋求取悅天主,只有祂的稱讚才是唯一有意義的「掌聲」。我們也知道,任何以愛心去做的大小事情,都會中悅於主。

在他開始主業團的工作之後不久,有一天,聖施禮華看到他幾個兒子的奉獻精神。就此,他描述他當時的印象:「當我回想起那些傑出的專才──兩位工程師和兩位建築師──喜悅地把傢具搬進學生宿舍時,非常感動。當他們把黑板擺在課室後,那四位藝術家首先寫上的是:Deo omnis gloria!願一切光榮歸於天主。耶穌,我知道這令祢萬分高興。」[3]

團結:天主的愛的見證

基督徒蒙召去培養天主子民的內在團結。教會是一個由許多不同的人組成的大家庭,藉著聖神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空間興起的神恩和創意而更形豐富。我們與教會內如此繁多的團體共存的這個事實,應該經常激勵我們去舉心向上,感謝天主為人類在其走向共同的目標──天堂──的旅途中提供了無數的途徑。

耶穌就在革責瑪尼園被捕前的幾小時,在晚餐廳裡的溫馨氣氛中向天父祈禱,懇求祂的門徒們,包括我們在內,合而為一:「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祢在我內,我在祢內,為叫世界相信是祢派遣了我。(若17:21)」祂又補充說,這種合而為一將會是祂的門徒向世界承認祂,耶穌,作為天父派遣者的原因之一。「團結和見證都是重要的。除非我們按照祂的旨意團結起來,否則我們就無法真正為愛情的天主作見證。我們也不能一方面團結,另一方面又保持距離,對見證不開放,不以聖神之名擴大我們所關切的和社區的界限。聖神擁抱每一種語言和接觸每一個人。」[4]

聖施禮華在默觀到人對童貞聖母瑪利亞表達愛情的不同方式時說:「當你看到無數基督徒,以萬紫千紅的不同形式,表達他們對童貞聖母的熱情時,你一定會更親切地感到自己也是教會的一分子,與主內的兄弟姊妹們更加親密。大家來到聖母身邊,猶如家庭團聚。通常孩子長大後,都離家外出,各奔前程。但是每逢佳節,都要重返家園,侍奉在母親身旁。即使手足之間,有時難免發生感情不夠融洽的情況,但是到了這一天,大家和睦相處,分享同一親情,情景煥然一新。」[5] 聖母瑪利亞是教會的母親,也是我們的母親。她會幫助我們始終如一地緊靠她的聖子,培養教會這個大家庭的團結。

[1] 聖施禮華,《書信2》,92-94

[2] 教宗方濟各,2014年5月5日的講道

[3] 聖施禮華,《鍊爐》,611

[4] 教宗方濟各,2022年11月4日的講話

[5]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