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七週星期四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二十七週做祈禱的反思。

師傳如何教導眾人
沒有一個懇求是會落空的
當天主似乎沒有在傾聽時


師傳如何教導眾人

耶穌是一個偉大的老師。祂力圖用事例、意像和具體的舉止來配合祂的教導。祂投入一切所需的時間和精力,以確保祂的教導能夠傳達每一個人並引起每一個人的共鳴。祂專注於充分地瞭解祂的門徒,以便有效地與他們談話,並且會根據他們的需要而重複祂的教導。正如聖施禮華所寫的:「主對我們已是萬分慷慨,通過比喻祂耐心地教導我們。」[1]

當主耶穌談到祈禱的價值時,祂想用一個能夠引起許多聆聽祂教訓的人共鳴的例子來強化它。他們甚至可能在剛過去的幾天裡經歷過祂所描述的情況。「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去他那裡,給他說:朋友,借給我三個餅罷!因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這裡,我沒有什麼可以款待他。那人從裡面回答說:不要煩擾我了!門已經關上,我的孩子們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來給你。(路11:5-7)」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耶穌為了傳達祂的教導而著眼於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事物。祂利用日常的事件來啓示那些深邃的天主真理。天主「不是一個我們遙不可及的數學智慧。天主喜好我們,祂熱愛我們,祂親自進入了我們的歷史現實,祂把自己傳遞給了我們,甚至於化身成人。因此,天主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實事,祂是如此偉大,也有時間與我們在一起,祂喜好我們。在納匝肋人耶穌身上,我們與天主的聖容相遇,祂從祂的高天降臨,好能沉浸在人類的世界、我們的世界中,並教導我們『生活的藝術』,那條通往幸福的道路;好能使我們從罪惡中得到解放,使我們成為天主的兒女。」[2]

當我們傳遞信仰給他人時,我們可以效法耶穌,關顧到如何將祂的教導與日常的實事連結起來。這樣,福音就不會顯得像一件陌生的,而是我們熟悉的、接近我們的東西。我們就會被感召去真正地渴望活出福音的喜訊。

沒有一個懇求是會落空的

在天主經裡,耶穌以孝愛、信賴之情,向天父作出的各項懇求,門徒們言猶在耳。這時,耶穌又舉了有一個朋友在不適當的時間提出一個請求的例子,強調天主的回應與人類的有所不同。

為了確保這種天主行事的方式能夠銘刻在我們和在聆聽祂的人的心中,耶穌宣告:「我告訴你們: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着;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路11:9)」這次,無論是祂所使用的意象──求、找、敲──或是祂重複這個訊息一次的方式:「因為凡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路11:10)」,耶穌的語調都異常沉重有力。

關於求恩的祈禱,耶穌送來一個令人感到安慰的應許:沒有一個懇求是會落空的。「懇求的祈禱體現了我們對天主的信賴。我們明白要是單憑己力,我們將一無所成。我們在忠信的天主子民的生活中,看到他們常以充滿信德的愛和巨大的信心,獻上許多懇求的祈禱。我們不應輕看求恩祈禱。這樣的祈禱往往使我們心安,有助我們懷著望德,奮力前進。」[3] 歷史上,許多聖人在面對各種挑戰和障礙時都以這種方式生活。求恩幫助了他們加強一個信念,就是確信一切都是因著天主才得以有成,包括他們自己的福傳使命、他們想撒播到世界各地的平安與喜樂的種子、自己的聖德,以及自己的家事……當聖施禮華在經歷一段充滿困難和被人誤解的時期時,他堅持他的子女們要永不停止地依靠天主。他用了依撒意亞先知的一句話來表達他這個願望:「你大聲呼喊,不要停止,提高你的喉嚨,有如號筒。(依58:1)」

當天主似乎沒有在傾聽時

「你們中間那有為父親的,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是求魚,反將蛇當魚給他呢?(路11:11)」耶穌使用同樣的教導風格,繼續作出另一個比諭,以完善那些正在聆聽祂的人心目中對天主的形象。天主不僅是一個讓我們向祂祈求各種祝福的父親,正如耶穌在天主經裡告訴我們的。將祂描述為一個永遠有求必應的慈父也不足以表達這種父愛。還有的是,天主是一個超越世上所有最好的父親的天父。「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祂的人嗎?(路11:13)」

我們可能都曾經向天主祈求過一些祂最終沒有賜給我們的東西。這時候,我們可能會以為有求必應這個想法是不對的。然而耶穌要傳達的訊息是,當我們堅持地、努力不懈地祈禱時,我們獲得的第一個祝福就是透過聖神的德能而成為天主真正的兒女。是的,有時候,天主似乎沒有賞給我們所求的東西,但我們確信天主是美善的,所以祂總是「要我們得到那些對我們最美好的東西。」[4] 這種滿懷信心而做的祈禱會幫助我們變得謙虛,認識到我們是慈愛天父的子女,認識到自己有很多需要。這種祈禱的首要成果經常會是加深了我們對神聖父子關係的感知。

「天主藉著推遲應許來擴大人的渴望;藉著這個渴望,祂擴大人的靈魂。人的靈魂擴大了,祂就讓靈魂準備好去領受祂的恩賜。」[5] 當耶穌似乎沒有應許我們的所求時,那是因為祂想鼓勵我們堅持不懈和增加我們對祂的恩賜的渴望。透過堅定不移的祈禱,天主把我們的靈魂準備好去接受神聖父子關係的恩賜,這個恩賜照亮我們走向成聖的道路,並引導我們視童貞聖母瑪利亞為我們的母親。「聖母!高聲地呼求她。她在聆聽你,她看到你可能有危險。她,你的聖母瑪利亞,藉她聖子的恩寵,給你她懷中的慰藉,撫慰的溫柔……你又如虎添翼,可應付新的戰鬥了。」[6]

[1]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52

[2]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11月28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3] 教宗方濟各,《你們要歡喜踴躍》宗座勸諭,154

[4] 教宗方濟各,2022年1月16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5] 聖奧思定,《論若望一書》,IV

[6] 聖施禮華,《道路》,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