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要我們成為聖人
當我們唸天主經時,我們是祂的子女
寬恕他人和自己獲得寬恕
耶穌正在祈禱中。祂收斂心神,就像祂以前多次祈禱時一樣。門徒們看到師傅耶穌在祂的言行和喜樂中展現出與天主的親密關係,渴望自己也可以獲得這種關係。他們鼓起勇氣,說出我們也可以和他們一起提出的請求:「主,請教給我們祈禱。(路11:1)」耶穌教給宗徒們的禱文概括了祂的一生和祂最切身的願望:就是遵行天主的旨意,和將自己交托在天主手中。「我們在天的父!願祢的名被尊為聖,願祢的國來臨,願祢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在天上一樣!(瑪6:9-10)」天主要我們成為聖人:祂要我們開心快樂。正如聖保祿日後提醒我們的:「天主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聖。(得前4:3)」
對於天父的聖意,耶穌終其一生都不是無奈地順從它,而是欣然地擁抱它,甚至為我們獻出自己的生命。聖施禮華在談到我們接受天主聖意的不同方式,尤其是當它變得更具挑戰性時說:「不要拖著十字架……要實實在在地將它背在你的肩上,因為假如你是這樣做,你的十字架將不再是個普通的十字架:而是個聖十字架。不要無可奈何地背著你的十字架,因為無可奈何不是慷慨豪邁的態度。熱愛十字架,當你真正愛它時,你的十字架將是……一個沒有十字架的十字架。」[1]
聖依勒内提醒我們:「天主的光榮確實就是人,生活著的人,而人的生命在於看見天主。」[2] 最安全的生活地方就是靠近天主:祂為了救贖我們而獻出了自己的聖子。沒有人能及祂一樣致力於救贖我們。天主意願我們開心快樂。耶穌教給宗徒的禱文,基本上就是對天主的這個意願作出一個正面的回應。唸出這篇禱文,全心投入於基督這些說話的含意,會讓我們充滿平安、保障和力量。
天主已經盡了一切可能來接近祂所鍾愛的受造物和讓我們認識祂。祂對我們說:「人啊,你要想一想,我愛了你在先。甚至在你出生之前,在世界出現之前,我就已經愛了你。我存在的每一時刻都愛了你。」[3] 耶穌教祂宗徒的禱文,把我們引進了我們本性中一個最基礎的真理:我們是天主鍾愛的子女,是祂從永恒中就揀選出來去分享祂的喜樂的受造物。對於仍沉浸在時間的維度和人類的脆弱處境中的我們來說,是很難完全領會天主之愛的深度的。
耶穌教我們以驚人的自信心與天主對話。猶太的當權者日後會因為祂稱天主為父而定祂的罪:「祂說了褻瀆的話。何必還需要見證呢?(瑪26:65)」天主從未如此親近我們。當我們以天主子女之情,把自己的祈禱與耶穌的祈禱結合在一起時,我們就會充滿希望,而且能夠跟隨著耶穌的腳步去實現天父的聖意。我們對未知的、意外的,和無法控制的事情的恐懼就會逐漸煙消雲散。知道自己是孩子,會感召我們去做使徒工作:因為我們充滿了天主父的光輝。「黑暗有時候似乎是很舒適的。我可以躲起來,一生在沉睡中渡過。然而我們蒙召不是為了去接受黑暗,而是為了接受光明。」[4]
天主經給我們提供了一條更好地理解神聖父子關係的途徑。「天主賜給我們的救恩是祂慈悲的妙工。面對這份如此偉大的恩賜,任何人為的善功,不論多高貴,都不能使我們變成堪當的領受者。天主之所以吸引我們並使我們同祂成為一體,純粹地出於祂的慈恩。天主遣發聖神到我們心中,使我們成為祂的子女,轉化我們,以天主的愛為依歸,以生命作回應。」[5]
像天主那樣寬恕人是我們無法企及的。天主無時無刻都在寬恕人,意味著天堂常常是以某種方式處於歡慶的狀態中。耶穌邀請我們在與他人相處時放棄一事對一事的交換邏輯,因為愛是不能在罪責或盤算中生存的。愛是不能賺取得來的。我們在羅馬彌撒經書裡的一篇禱文中也看到同樣的思想:它談到天主與我們之間的 「光榮交換」:「我們所獻上的,原是祢的恩賜;祢賜給我們的,卻是祢自己。」[6] 純粹從人性的視角來看,這是不合理的,但這就是天主行事的方式。
在修和聖事中,我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體會到天主的寬恕。祂的寬恕使人重新獲得自由,而且它與純屬自然的想法背道而馳:使我們成義的,不是我們的行為,而是我們回頭歸向天主的心願。「經常發生的是,我們只需開始自願地愛他人,自己就能例如從許多內心的重擔中,從不感到被愛或被尊重中解脫出來。」[7]
此外,知道天主已經寬恕了我們,也會讓我們淡化他人或許對我們曾經做過的冒犯。聖施禮華建議我們:「如有必要時,你得勉強自己,從一開始就得寬恕得罪你的人。無論他人對你的傷害有多大,或得罪你有多重,天主卻寬恕了你更多。」[8] 我們可以請求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體會她聖子的、使我們重新獲得自由的寬恕,好使我們能夠與週圍的人分享它。
[1]聖施禮華,《玫瑰經》,痛苦四端
[2] 聖依勒内,《反異端》,第四冊,20章,5-7
[3] 聖亞豐索力奎里,《耶穌基督之愛的實踐》
[4]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8年3月22日的講道
[5]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112
[6]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獻禮經
[7] 教宗方濟各,2022年7月26日的講道
[8] 聖施禮華,《道路》,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