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七週星期六

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在常年期第二十七週做祈禱的反思。

耶穌總是出於愛而糾正人
愛別人的缺點
友誼的果實之一


耶穌總是出於愛而糾正人

福音多次給我們敍述耶穌糾正某人的情況。其中之一是「有一個婦人高聲向祂說:『懷過祢的胎,及祢所吮吸過的乳房,是有福的!』耶穌卻說:『可是那聽天主的話而遵行的人,更是有福的!』(路11:27-28)」

聖施禮華說過:「手足規勸是天主目光的一部分,是祂慈愛眷顧的一部分。」[1] 耶穌規勸那個婦人,因為祂想引導她去了解完整的真理。范康仁蒙席指出:「手足規勸源自於關愛;它表現出我們希望他人,能時時刻刻更加喜悅。」[2] 因此,我們對他人的關心不應只限於判斷他們是否遵循了某些誡律,而應該按照耶穌的方式來看待他們。祂看人的目光不拘泥於無關緊要的細節;祂的目光充滿希望和遠見。基督的規勸來自祂個人對他人的愛,祂對他人幸福的渴望,而不是來自需要維持外在的整齊。

「一種慈愛和規勸、認識和諒解、辨識和寬恕的目光永遠都是有需要的(參閱路22:61),正如天主對我們每一個人已經做了,並且繼續會做的一樣。」[3] 手足規勸不是站在高地以強加於下,好像我們有什麼要教訓人一樣。它是指向人伸出雙手,為了理解他們,以及在他們渴求聖德的道路上陪伴他們。透過手足規勸,我們周圍的人知道,他們在自己的奮鬥中並不孤單,可以指望我們的支持。

愛別人的缺點

聖施禮華說:「當你做一個手足規勸時,你必須愛你的弟兄的缺點。」[4] 一顆充滿愛的心可以讓人忽略自己眼中的、某人的缺點。當然,我們會盡力幫助他們去克服這些缺點,然而這並不常是可能的,事情也不會在一夜之間改變。學習去愛這些缺點,會引導我們去認識天主的慈愛的邏輯:耶穌擁抱我們的優點和弱點,無條件地熱愛我們。

「手足規勸的最高規則就是愛,是渴望我們的兄弟姊妹得益。是在默默的祈禱中包容別人的問題、別人的缺點,從而找到正確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糾正自己。」[5] 這意味著尊重每個人的自由,讓我們的愛更加肖似天主的愛。在一個弟兄或姊妹走向聖德的道路上提供幫助,就像我們在期待著天主的行動時那場溫暖和耐心的守夜一樣。它並不是一個冷酷無情的監察。那些希望幫助他人的人不會只專注於外表可見的事情;他們會根據對方對成聖的渴望來看待所發生的事情,脫掉他們的鞋子,因為他們所站的地方是聖地(參閱出3:5)。

在規勸我們的近人之前,回味一下基督的說話也可能會有所幫助:「假善人哪!先從你眼中取出大樑,然後你纔看得清楚,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瑪7:5)」我們不是要停止盡力幫助他人,但鼓勵他們成聖的最佳方法可能就是我們自己的聖德。辨識出另一個人身上的bonus odor Christi,「基督的馨香」,會吸引他們走向與天主為友的生活,和創造一個有利於以各人都是同一天父的子女的信心來規勸的環境。

友誼的果實之一

真誠而有效地做手足規勸,通常需要我們接近他人和真正地關愛他人。規勸一個我們不太了解的人通常會是一個錯誤的做法,而且往往是不公道的。換句話說,在需要規勸的東西之外,與這個人建立一種真正的相互友誼,透過它,關愛已經以多種方式表現過(服務、共處、共同的關切……)是好的。自然地,這個友誼的另一個表達,就是在其成聖的道路上提供幫助。這樣,我們就可以溫柔地走進他們的內心,不侵犯他們的隱私,時時努力了解他們的處境。

這個做法也會幫助我們理解別人被規勸時的反應。人的習性使人彼此截然不同,而聖施禮華認為這就是主業團和教會內眾人「同一分母的不同分子」的一部分。對某些人來說,即使是最溫和的話語也可能聽起來像個批評。此外,如果用詞含糊不清,聽者又可能會覺得講者缺乏關愛。無論如何,親切的友誼會讓我們在手足規勸中見到一種忠誠的姿態。

聖施禮華說過,「我們絕不容忍(一個弟兄)在其背後受人批評。對於不稱意的事,我們就親切地,直話直說,以便他能夠糾正。」[6] 我們可以請求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以她慈母般的眼睛來看待我們的兄弟姐妹,以便我們能夠以仁愛、溫柔和忠誠去交談。

[1] 蔡浩偉主教,Memoria del Beato Josemaría Escrivá,p. 127

[2] 范康仁蒙席,2019年11月1日的牧函,16

[3]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四旬期的訊息,1

[4] 聖施禮華,1972年10月18日家庭聚會的筆記

[5] 教宗方濟各,2021年11月3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6] 聖施禮華,1970年5月21日家庭聚會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