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七週星期二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二十七週做祈禱的反思。

「在鍋碗瓢盆中」尋找基督
瑪爾大:當我們忙碌到不知所措時
瑪利亞:一句塑造我們的生命的說話


「在鍋碗瓢盆中」尋找基督

耶穌在伯達尼的一段福音(參閱路10:38-42)有時被人描述爲兩種信仰生活方式之間的抉擇:一個人可以像瑪爾大一樣,專注於世俗的事務,又或者像瑪利亞一樣,專注於天主的事情。然而這兩種態度都是必要的,也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可以恆常地與耶穌在一起,而不需放棄普通的事務。聖施禮華呼應著度修會生活的聖人們的教誨而冩道:「你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耶穌基督 ── 甚至是正如聖女大德蘭常説的:『在鍋碗瓢盆中』── 在平凡的事物中……天主就在那裡,在書本之中,在實驗室的儀器之中,在研究或教學之中;而祂同樣也臨在於廚房裡,或置身於清潔工具之中,或在洗衣房裡。」[1]

當瑪爾大向耶穌抱怨她的妹妹不幫忙做家務時,耶穌答:「瑪爾大,瑪爾大!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分,是不能從她奪去的。(路10:41-42)」基督並沒有要瑪爾大放棄她的職責。否則,祂和宗徒們怎麼能吃飽以恢復體力呢?師父耶穌要瑪爾大在擔任其女主人的角色時,想到「更好的一分」,「需要的惟有一件」:就是通過她完善的工作,將光榮歸於天主,和服務他人。因此,正如聖施禮華所寫的:「到了一刻,我們已經無法區分祈禱在哪裡結束,工作在哪裡開始,因為我們的工作也是祈禱、默觀、真正與天主結合的奧秘生活。」[2]

瑪爾大:當我們忙碌到不知所措時

毋庸置疑,我們發現自己處於像瑪爾大那樣的情況已經不止一次了。在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中,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無法完成所有自己開始去做的事情。也許我們有一個需要照顧的家庭,事業上的職責,還有那些似乎接踵而來的、不期而遇的、需要額外時間和專注力的事件:自己或身邊的人生病了,臨急臨忙的電話或會議,綿延不盡的工作,家庭的某一個問題,需要與一個朋友或同事進行更加冗長的談話等等。這些時候,我們可能會渴望這段緊張的時期能夠儘快結束,並理所當然地期待得到更多的平靜和安寧。

瑪爾大的反應可以給我們一個提示,告訴我們當這些時刻來臨時該如何處理它:就是轉向耶穌,向祂傾訴。「將你們的一切掛慮都託給祂,因為祂必關照你們。(伯前5:7)」同時,主邀請我們關注那件「需要的」事,這樣才可以幫助我們在這些可能會擾亂內心平靜的各種任務中,找出它們的意義。它們不僅僅是不期而遇的事件或煩務,而是我們成為聖人、並為周圍人的福祉做出貢獻的途徑。這種觀點的轉變並不一定意味著我們的疲憊會在一夜之間消失殆盡,又或我們會像時間管理專家們所教導的那樣完美地協調各項任務。即使在我們努力實現這一崇高理想時,與耶穌一起體驗的疲憊也具有寶貴的意義,因為我們的努力不是為了要儘快擺脫這些任務,而是要獲得一個雄心勃勃的維度:就是與基督認同,祂的生活不但專注於天父的事情,而且又以開放、寬宏大量的胸襟關注那些前來接近祂的人。

正如真福歐華路說的,這種態度解釋了「為什麼聖人們即使在痛苦、恥辱、貧窮和迫害中也顯得充滿平安。答案是非常清楚的:那是因為他們努力仿效基督,與天父的聖意認同。」[3] 因此,我們會以另一角度來看那些曾經可能被視作威脅要擾亂我們內在生活的東西:就是把它們視為孕育那些支持我們生命的理想的一個機遇。

瑪利亞:一句塑造我們的生命的說話

瑪利亞專注地聆聽耶穌的話語。她聆聽耶穌教誨的方式與一些法利塞人和經師的截然不同,這些人在聆聽時會著眼於尋找藉口去指責耶穌。相反,瑪利亞深情地接受祂的教誨,並努力付諸實踐。她不僅欣賞祂的說話之美好,還努力把它成為屬於自己的,而且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聖施禮華建議我們:「當你打開福音時,想一想書上的記載──基督的言行──是你不但應熟識的,還要活出來的。那裡所講的每一件事,每一個要點,都是一點一滴聚集而成的,讓你肯定它能活現於你生活中的每個情況裡。」[4]

「聆聽天主的聖言意味著閱讀它並且反問自己:它在向我的心說什麼呢?天主用這些話對我說什麼呢?……天主不是泛泛地對所有人說話;是的,祂對所有人說話,但祂是對每一個人說話。福音是為了我們每一個人而寫成的。」[5] 為了找出這種屬於個人的意義,我們需要對天主的話語進行內在的加工。僅僅聽一遍或讀一遍是無法理解一段經文的含義的:它需要在我們的心神和理智中沉澱下來。這樣,我們就能按照這段話來讀出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感知主在每一時刻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是什麼。

這就是聖母瑪利亞的態度。她在心中默想著那些在她生命中出現,令她無法理解的事件,以及那些讓她充滿喜悅的事件。我們的母親瑪利亞可以幫助我們遵循她的聖子在伯達尼的家中要傳達的訊息:就是通過我們的工作將光榮歸於天主,以及聆聽天主的話語,讓它塑造我們的生命。

[1] 聖施禮華,《書信36》,60

[2] 聖施禮華,《書信11》,25

[3] 真福歐華路,1987年5月1日的牧函

[4] 聖施禮華,《鍊爐》,754

[5] 教宗方濟各,2014年9月23日的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