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要祂的門徒分享祂將福音帶給所有受造物的熱願。這就是為什麼在祂傳教的某時刻,祂「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祂前面,到祂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路10:1)」,為祂的蒞臨做準備。今天的基督徒也是一樣,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到自己是耶穌派遣出去的七十二人中的一員。明認是天主差遣我們,能幫助我們的心漸加敞開;福音中的召叫既是福傳性的,也是大公性的。我們可以套用教會早期一個教父的說話:「我的名字是基督徒;但我的姓氏是天主教徒。」[1] 教會是公教會,因為它的心向每一個人敞開,與天主的對話反映了這一點:「我們的祈禱不應僅局限於有關我們的需要和必需品:如果一篇祈禱是真正基督徒的祈禱,便必需也有大公性的圍度。」[2]
同時,耶穌要這些門徒分擔祂對世界需要工人來收集祂救恩事工的成果的關切。「祂對他們說:『莊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祂的莊稼。』(路10:2)。」這個邀請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奇怪:我們這些只是工人的,為什麼要懇求農田的主人派遣更多工人來呢?這對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即使沒有莊稼,我們仍會繼續得到同樣的工資?
耶穌要祂的門徒熱愛他們的工作。我們不僅要履行我們的職責和為我們所做了的事作交代,而且還要把世界視為屬於我們的;它是我們的。基督要我們分享祂內心的渴望,並有份於衪因著對人靈的渴求而有感而發的說話:「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麼切望它已經燃燒起來!(路12:49)」「祂要的是我們,我們的愛,我們的靈魂,以及我們在通向永生與天國光榮的十架苦路上應該帶給祂的所有靈魂。」[3]
我們是活在世界中央的基督徒。在耶穌給七十二門徒的指示中(參閱路10:2-12),我們找到我們的使命的指導原則。耶穌「不局限於派遣傳教者:祂也向他們提供如何行事的清晰而準確的指示。祂先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好使他們能夠互相幫助,以及為兄弟之愛作見證。祂預警他們,他們會像『羔羊往狼群中』。無論發生什麼事,他們都要保持安詳,並且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帶著平安的信息;他們不需隨身攜帶衣服或金錢,以便只依靠天主提供給他們的東西來生活。他們要醫治病人,以此作為天主仁慈的記號。無論哪裡的人若然拒他們於門外,他們都要離開,而該做的就限於警醒他們拒絕天國會帶給他們什麼責任。」[4]
早期的基督徒知道如何執行主的這些指示。他們以互愛為生活之本,因此而激發了週圍的人的欽佩。[5] 在迫害和逆境中,他們也傳遞平安,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名字已經登記在天上了(參閱路10:20)。此外,他們確保沒有一個弟兄姊妹缺乏所必需的,讓他人也可使用自己的財物(參閱宗2:45)。
這就是為什麼當聖施禮華談到在平凡的生活中成聖時,會著眼於早期的基督徒。他們在日常的平凡活動中為復活了的基督作見證。他寫道:「只要過平常的生活;做平常的工作、盡你要盡的責任,把它們做得妥當,改進並愈做愈好就行。要忠信;待人以寬、律己以嚴,要克己及喜悅,這就是你的使徒事工。雖然你不知為何,但因你深知自己的卑劣,所以別人會走向你,當你下班回家時就可以和他們簡單、自然地傾談,又或在家庭聚會、在公車上、走在街上,任何地方你都可以和人講每人內心深處的渴望,雖然有人會對這渴望置之不理:但當他們開始熱切地尋找天主,他們對這渴望會更明白。」[6]
門徒們蒙召去宣揚的訊息,首先是一個臨近的訊息:「給他們說:天主的國已經臨近你們了。(路10:9)」乍看之下,這個在整部福音中重複出現的宣告,似乎是一個帶有脅迫性的皈依的呼籲,因為終審判即將來臨了。然而這些話其實是揭示出天主的溫柔:透過祂的聖子「成了血肉」,祂確實來到了我們身邊。「如果天上的天主距離我們很近,我們在地上就不會孤單,即使在困難中,我們也不會失去信德。首先要對人說的是:天主並不是遠不可即,反之祂是一個父親。天主並不是遙不可及,祂是一個父親,祂認識你並且愛你;祂想牽著你的手走路,即使當你走在陡峭崎嶇的道路上時,即使當你摔倒了,掙扎著爬起來,重回正軌時。祂是主,在那裡,祂與你在一起。的確,很多時候,當你最軟弱時,你能更加強烈地感受到祂的臨在。」[7]
耶穌想與門徒們分享祂行事的方式:就是我們要以天主的臨近和溫柔來接近他人。不僅對那些接受福音信息的人,也對那些抗距它的人:「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瑪5:44-45)」正如聖施禮華所寫的:「假如你沒有救贖眾人靈的熱忱,那麼,你的愛心未免太小了。假如你不急於將你的瘋狂感染給其他的使徒,那麼,你的愛心未免太可憐了。」[8] 我們可以請求童貞聖母瑪利亞,諸宗徒之后,幫助我們肖似她的聖子,「祂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2:4)」
[1]聖伯西央,致辛普羅尼安第一書
[2] 教宗方濟各,2019年7月7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3]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02
[4]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7年7月8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5] 參閱戴都良,《護教學》,39.7(CCL 1,151)
[6]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73
[7] 教宗方濟各,2023年6月18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8] 聖施禮華,《道路》,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