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八週星期四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二十八週做祈禱的反思。

謙卑是我們通往天主的途徑
省察:辨認出天主的聲音
有勇氣去探討我們的內心


謙卑是我們通往天主的途徑

聖路加和聖瑪竇的福音都記述了那出眾的、耶穌責備經師和法利塞人言行不一致的「禍哉,你們」的訓誡。師父耶穌嚴厲指責他們,因為他們關心外在的行為多於按照真理而生活。「禍哉,你們這些法學士!因為你們加給人不堪負荷的重擔,而你們自己對重擔連一個指頭也不肯動一下。禍哉,你們!你們修建先知的墳墓,而你們的祖先卻殺害了他們……禍哉,你們法學士!因為你們拿走了智識的鑰匙。(路11:46-47, 52)」

耶穌基督的話語不但沒有軟化他們的心,反而令他們開始「嚴厲追逼他,盤問他……窺伺他(路11:53-54)。」的確,主耶穌以嚴厲的言辭遣責他們。然而倘若他們稍微有一點勇氣和誠意去審視自己的內心,他們就會意識到耶穌的指責是公正的。謙卑使我們能夠接受糾正,並踏上天主要求我們走的皈化之路。「謙卑是我們通往天主的唯一途徑。同時,正因為它引領我們走向天主,謙卑也引領我們走向生命的本質,走向生命最真正的意義,走向為什麼生命是值得活出的、最可靠的原因。只有謙卑才能開啟我們對真理、對真正的喜樂、和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體驗。沒有謙卑,我們『被脫離』,我們脫離對天主的理解,我們也脫離對自己的理解。」[1]

福音的其他章節敍述耶穌如何被走來接近祂的孩子的純真所感動;這些孩子連說謊也未學會。耶穌也被痲瘋病人的脆弱境遇所感動;他們前來求醫,絶不擔心他人的閒言閒語。耶穌還被那些向祂問道的人的誠懇所感動;他們是出於真誠和對真理的渴望而提問。耶穌重視樸實和誠懇。因此,祂在另一次講道中說:「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5:37)」

省察:辨認出天主的聲音

這一次,我們在經師和法利塞人身上看見的、人想表示自己理直氣壯的欲望,是人類自古以來就有的。當天主詢問亞當關於他披在身上的無花果樹葉,問他是否吃了那棵樹上的果子時,他砌詞狡辯說:「是祢給我作伴的那個女人給了我那樹上的果子,我才吃了。(創3:12)」他責備厄娃,以求減輕自己良心的重擔。

蔡浩偉主教在憶及聖施禮華時說,他「經常與防礙他履行職責的任何借口作鬥爭,即使這些借口不是嚴重的冒犯天主行為……愛就體現在這些細節中。這就是為什麼他徹底地抗拒五種推理的方式,他毫不猶豫地稱它們為魔鬼:『只是因為……』、『我以為……』、『我假設……』、『明天吧』和『遲些吧』。」[2] 對能夠有一個敏銳、警覺的心的渴望,令我們在這些細微的奮鬥中聽到天主的聲音。

省察是一件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每天辨識到天主的呼召的工具。如果有時我們意識到自己沒有適當地回應,我們可以向主祈求恩寵,使自己能夠明天重新再開始。正如聖施禮華所說的:「我們的生活 ── 基督徒的生活 ── 必須如此平凡:嘗試每一天做好我們的本份;藉著盡每一刻的小責任,完成我們在世上的神聖使命。或者,努力完成它。我們有時做不到,而在夜間省察時,要告訴我們的主:『我奉獻給祢的不是德性;今天只能獻上我的缺失。但靠著祢的恩寵,我能夠視自己為勝利者。』」[3]

有勇氣去探討我們的內心

基督的呼召和我們跟隨祂的方式,需要我們深切地查察我們對天主的愛。我們必須透過真誠的省察,大膽地面對自己的弱點。省察讓我們辨識出我們弱點的根源。真福歐華路在他的一封早期的牧函中建議我們要「認真地(conscientiously)省察我們的良心(conscience)。」[4] 換句話說,他鼓勵我們要有勇氣去深入地探討自己的內心,以找出我們弱點的根源。

努力去增長對自我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增長自由,因為我們會發現天主在我們的生活中持續不斷的臨在和行動,感召著我們去真誠地生活。另一方面,「忘記天主在我們生活中的臨在,與我們對自己的無知是息息相關的 ── 無視天主又無視自己 ── 對自己的個性特徵的無知,和對自己最深切的欲望的無知。」[5] 在我們的省察中,我們可以重新點燃激勵我們的理想,並懇求天主賜予恩寵去幫助我們按照我們的聖召而生活。這樣,我們可以擺脫任何令人遠離天主的事物,緊密地跟隨祂。當耶穌第一次召叫幾個宗徒時,他們「捨棄一切,一切!然後跟隨了祂。儘管我們有時願意效法他們,但發現自己無法捨棄一切,心裡仍有一些眷戀,生命裡仍有一些過失,是我們不願意棄絕,並將它們奉獻給天主的。難道你不願深入反省你的心靈?除了屬於祂的以外,不應留下任何東西。否則,不論是你或是我,都不是真正地愛祂。」[6]

聖母瑪利亞懂得如何將自己的感情引導到天使向她宣告了的使命上:就是要成為天主之母。從那天開始,她的一生,甚至在最微小的細節中,都圍繞著那個聖召。她可以幫助我們整天都能表達我們對她聖子的、也延伸到對我們周圍的人的愛。

[1] 教宗方濟各,2021年12月22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2] 蔡浩偉,《對真福施禮華的回憶》Memoria del beato Josemaría

[3] 聖施禮華,《鍊爐》,616

[4] 真福歐華路,1976年12月8日的牧函,8

[5] 教宗方濟各,2022年10月5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6] 聖施禮華,《鍊爐》,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