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八週星期一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八週做祈禱的反思。

誡命是通往幸福的途徑
天主在基督內前來與我們相遇
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耶穌的邀請


誡命是通往幸福的途徑

「善師,為承受永生,我該作什麼?」(谷10:17)這就是當耶穌正在路上時,一個少年跑到祂面前提問,展開他與耶穌之間的對話的開端。這個少年跪在地上而提出的問題「已被歷代無數的男女向基督提出過……它是所有基督徒,都必須面對的根本問題。」[1] 它也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根本問題。這個少年所渴望的,也正是所有人都渴望的:在今生和來世都獲得真正的幸福。

我們聽到基督的回答:「誡命你都知道。」(谷10:19)首先,耶穌肯定這個少年應當留意天主在他心中銘刻了的、並且啟示給了祂子民的法律之呼聲。「耶穌身為細心而有耐心的老師,祂親手拉著少年的手,逐步地引他入全部真理。」[2] 能夠滿足他心中對真義的渴望的路徑是十分明確的:就是遵守誡命,並且將其融入日常的生活中。

誡命就是天主為祂的子女所勾劃出的、通往幸福的途徑。雖然部分誡命以否定的句式寫成,好使我們更加容易地辨別善與惡的界線,但是它們實際上是對天主與對祂的慈愛的一聲「是」,也是對他人的一聲「是」,因為對近人的愛出於一顆樂於獻出自我的心。最後,它們也是我們對自己的一聲「是」。它們與其說是一個目標,不如說是「走向自由所必要的第一步。」[3] 天主要透過誡命來教導我們真正的自由。

「透過誡命,天主正在培育我們進入真正的自由:『主邀請我們,催迫我們選擇美善,祂多麼愛我們啊!』」[4]

天主在基督內前來與我們相遇

那個少年留心地傾聽耶穌,並且熱切地回答說:「師傅!這一切我從小就都遵守了。」(谷10:20)此時,聖史馬爾谷鄭重地告訴我們:「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谷10:21)天主對人類的深厚慈愛,反映在基督這個平靜安寧的凝視目光之中。「人也可以說,這個基督的『愛的凝視』彷彿包含並總結了整個福音的喜訊。」[5]

真正的幸福,源於我們發現天主主動地在尋找我們、並且前來與我們見面。「在祂那極大的憐憫中,祂逾越了祂與我們之間那無限的鴻溝,前來與我們見面。為了使人能夠與祂相通,天主化身成人。祂不只藉著法律和先知對我們說話,更親自以成為了血用的聖言,以祂降生成為人的聖子而親臨人間。耶穌就是那偉大的『橋樑建造者』,祂在自己內,為人類與聖父之間,建造了那圓滿共融的偉大橋樑。」[6]

「你還缺少一樣。」耶穌接著對那少年說:「你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谷10:21)主「從不強迫人」[7];祂只邀請人。天主永遠不會厭倦於看著我們,耐心地等待著我們的回應。我們永遠都會有機會接受祂的邀請。聖施禮華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說:「我要你們快樂,而我全心地為此而懇求主。但若你真想獲得快樂,你就必須願意跟隨主的腳步,把你的腳步放在祂曾經踏過的地方。」[8]

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耶穌的邀請

可惜的是,這個富家少年並沒有接受耶穌的邀請。他憂傷地離去,回到他一貫以來的生活方式。聖史們都一致地辨識他拒絕接受的原因:他「有許多產業」(谷10:22;參閱瑪19:22、路18:23)。他對他所擁有的財物的貪戀,使他難以朝著耶穌踏出愛的一步。他沒有自由讓他能夠放棄財富,以取得遠勝於它的東西。「福音接著寫道:abiit tristis(他憂悶地走了)。所以我有時稱他為『那憂愁的孩子』。他喪失了喜樂,因為他拒絕把自由交給天主。」[9]

一個原本洋溢著喜樂的氛圍,頓時籠罩著一層低沉的陰影。「只有人(我不包括天使在內)能夠運用自由,與造物主結合。也只有我們可以或拒絕給予造物主應有的光榮。這種可能性就成為人類自由的光明與黑暗。這種可能性正是人類自由的光與影。」[10] 相反,聖人們讓聖神感動自己,因此他們的自由被擴大了;他們不被世間事物所束縛,可以更加輕盈地與天主步調一致。

跟隨耶穌,意味著效法祂樸實的生活方式。貧窮「伴隨著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與祂同葬,同復活,也與祂一同升天;那些愛慕貧窮的人靈,能夠在今世也獲得飛向天鄉的輕盈。」[11] 聖母瑪利亞,充滿恩寵者,亦是充滿自由者。我們可以懇求她,使我們不會被其他次要的美善所羈絆,緊緊地跟隨她聖子耶穌的步伐。

[1]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1997年10月12日的講道

[2]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真理的光輝》通諭,8

[3] 同上,13

[4]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4

[5]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1985年3月31日給世界青年的信,7

[6] 教宗方濟各,2015年6月9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7]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4

[8] 聖施禮華,1974年5月26日一個家庭聚會的筆記

[9]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4

[10] 同上

[11] 聖方濟各亞西西,Little Flowers,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