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對自己受難的預言,令宗徒們深感不解。他們無法理解為何這個行大奇蹟、吸引群眾的師傅竟說自己將會被交付給司祭長,受鞭打並被判死(參閱谷10:32-45)。或許他們中有些人認為這是毫無意義的:「耶穌為何要預料如此可怕的事會出現呢?如果祂知道這些事情會發生,為何祂不設法避免這個悲慘的結局呢?」當我們經歷到無論是身體的或心靈的、或兩者兼有的磨難時,我們也會產生同樣的疑問。的確,我們往往不明白,天主為何容許在世上或在我們個人生活中出現的各種不幸事件。就像宗徒們,我們也可能以為主理應盡一切可能阻止這些災禍發生。
這些疑問是沒有任何答案能夠完全解釋清楚的:苦難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始終都是一個奧秘。然而我們可以按照聖人們的教導,將目光轉向基督的苦難。或許人以為更加理所當然的是:當天主從罪惡中救贖了我們後,祂大可以消除世上一切的不公義與邪惡,以此來彰顯祂的大能。然而祂卻以十字架的、看似失敗的方式來完成救贖:「祂容許惡勢力向自己發洩,並將邪惡背負在自己身上來戰勝它。」[1] 正當一切似乎已然無望,在祂死後的第三日,天主介入其中了。祂使祂的聖子復活。救恩的種子按天主上智的時機與方式生根發芽。「耶穌選擇了走這條道路,並且召喚我們也跟隨祂走這條謙卑之路。當我們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為自己的困難找不到出路,當我們陷入至黑暗的時刻,那正是我們需要謙卑與完全地放下自我的時刻,也是我們體驗到自身的脆弱與是個罪人的時刻。此時正是我們不應掩飾失敗,卻要像耶穌那樣,滿懷信心地寄希望於天主。」[2]
與主預告祂自己的受難截然相反的,是宗徒們的欲望。耶穌談到痛苦和失敗。相反,聖雅各伯和聖若望卻上前求祂說:「賜我們在祢的光榮中,一個坐在祢右邊,一個坐在祢左邊。」(谷10:35)可是耶穌並沒有指責他們有這樣的期望。我們甚至可以想象,祂對這個請求感到一點安慰,因為它顯示出這兩兄弟在某方面意識到:沒有比終其一生與祂共在一起是更加偉大的目標了。然而耶穌卻如此回應:「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什麼;你們能飲我所飲的爵嗎?或能受我所受的洗嗎?」(谷10:38)耶穌耐心地與他們對話,好讓他們更加清楚地理解:跟隨著祂的生活將會是一條怎樣的道路。不是一切都會像此刻般順利的。他們置身於無數的奇蹟中以及群眾的擁戴中,可能還未意識到,壞事也會降臨到自己身上。這正是耶穌要糾正門徒的觀念的原因:在這個被罪惡與魔鬼勢力籠罩的世界中,沒有十字架就沒有光榮。
聖雅各伯和聖若望毫不遲疑地回答說:「我們能!」(谷10:39)他們或許沒有完全明白自己剛才所說的話。就像一個正在熱戀中的人,願意為那賦予生命意義的愛而付出一切。的確,耶穌也知道他們會這樣做:「我飲的爵,你們必要飲;我受的洗,你們必要受。」(谷10:39)雖然宗徒有時會軟弱不忠,甚至淪陷於魔鬼的圈套中,但最終他們會飲下那個杯爵,為了福音而捨生致命。即使在人類歷史中的黑暗時期,以及在我們個人生命中的幽谷之時,天主依然能夠戰勝死亡,並且是歷史的真正主宰。聖施禮華教導說:「我們說『Possumus』(我們能),並非妄自尊大。並不是很放肆的,耶穌基督教給了我們一條神聖的道路,耶穌基督教導我們這條神聖的道路,並要我們跟隨,因為祂的這條道路很人性化,即使以我們的軟弱也可以接近它。正因如此,祂才如此屈尊就卑。」[3] 耶穌不僅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祂也時時陪伴著我們,並且賜給我們祂的恩寵,使我們與宗徒們一樣,能夠飲那帶領我們通往光榮之泉源的杯爵。
其他的宗徒因聖雅各伯與聖若望所作的請求而感到憤慨。或許他們中有些人指責他倆在耶穌剛剛預言自己受難至死時,卻仍熱衷於追求光榮。其他的也可能有另一類的憤怒,就是怒恨於被人超越。他們自己也很想在耶穌的榮耀裡佔一席高位,可是卻被他們兩個搶先一步了。洞悉眾人心意的耶穌,便召集他們在一起,說:「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眾人的奴僕」(谷10:44)
耶穌的話語打碎了宗徒們的期望。偉大並不取決於權力或他人的讚賞,而是來自服務他人的渴望與實踐。在天主的眼中,一個人是否偉大,不在於是否擁有影響力或支配力,而是在於是否懷着愛德,去對待他人,並透過服務來表達這份愛。這就是我們生活中與耶穌同在、彰顯美善與喜樂的秘訣:善用祂賜予了我們的天賦,使周遭的人快樂。因此,我們也可以反問自己:我所做的事,在動機或方式上,是否都是出於愛德與服務呢?
有一次,真福歐華路憶起聖施禮華生前的一件事:「我經常聽到他說:『我以服務為豪!』這個服務他人的自豪感──也就是『司祭的靈魂』──透過父親無數的、不同方式的教導灌輸給了我們:藉由他恆常的講道和無數的、或大或小的實踐,好使不會讓他人在日常事務中幫助他,並且時常重複著耶穌的說話:『Non veni ministrari,sed ministrare』(我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又或者在一些牌匾或屏幕上銘刻著『要成為有用的人,就要服務。』」[4] 聖母瑪利亞也擁有這「以服務為豪」的精神 ──「看,我是上主的婢女」── 因此而歡欣不已,並且贏得了天主自己:「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因為祂垂顧了她婢女的卑微。」(路1:47-48)
[1] 教宗方濟各,2014年4月16日公開接見時的講話
[2] 同上
[3]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5
[4] 真福歐華路,《1935年5月/1950年9月14日的指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