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六週星期二

一些有助於我們在常年期第二十六週做祈禱的反思。

耶穌自願地前往加爾瓦略山
使徒工作所遇上的困難
渴望有一顆良善的心


耶穌自願地前往加爾瓦略山

「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祂遂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路9:51)」耶穌知道,踏上這段旅程,就是祂登上加爾瓦略山的路程的起步點。祂既是天主又是人,知道那正等待著祂的歸宿,但這並不會削減那些即將自願地置祂於死地的人的自願性。稍後祂會告訴他們:「今天明天以及後天,我必須前行,因為先知不宜死在耶路撒冷之外。(路13:33)」自從伯多祿幾天前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指出祂是誰以來,祂就開始揭示自己將會如何死去,以好好準備門徒們接受這個結局(參閱路9:22, 44)。

耶穌堅定地朝著加爾瓦略山前進。這種態度清楚地表明,「耶穌要滿全祂天父的旨意。」[1]「父愛我,因為我捨掉我的性命,為再取回它來:誰也不能奪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願捨掉它。(若10:17-18)」「我們看到這種自由,在祂生命邁向十字架的犧牲中表露無遺……人類的歷史從未見證過,像我主在十字架上自我奉獻這樣的自由。『祂以不折不扣的「愛」的自由獻身,直到死亡。』[2][3]

基督的愛使祂完全地和無限地獻出自我,超越一切度量。如果祂只需流一滴血就足以「療癒世界所有罪惡」[4],為什麼祂仍容許人使祂流盡最後一滴呢?耶穌總是毫無盤算地,自願地獻出自我,而當我們從祂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時,我們就能瞥見它的答案:祂容許人盡取一切,因為祂再沒有更多的可以給人了。而且祂每天繼續在各件聖事中,尤其是在聖體聖事中,自願地把它送給我們。

使徒工作所遇上的困難

耶穌開始踏上前往加爾瓦略山的漫長旅途後不久,就「打發使者在祂前面走;他們去了,進了撒瑪黎雅人的一個村莊,好為祂準備住宿。人們卻不收留祂,因為祂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路9:52)」這種對耶穌𦲷臨的冷漠反應,可以用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之間那曖昧不清的關係來解釋。

耶穌指望我們為祂能夠與更多人見面而鋪路,就像祂指望這幾個使者去做的一樣。祂那不望報的慷慨,使祂要我們有份參與祂的救贖使命:祂要我們與祂並肩工作,為許多人帶來真正的幸福。我們在這項使命中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就像門徒們在撒瑪黎雅的鄉村時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懇求耶穌幫助我們培養像天主一樣的忍耐力的渴求,絕不灰心喪志。這些情況提醒我們,我們的目標是要合力遵行天主的聖意並擴展祂的王國,不是某種自己假想出來的王國。

耶穌鼓勵祂的宗徒們不要陷於憤怒,憤怒可能就是顯示出他們還沒有完全接受天主的邏輯思維。當「雅各伯及若望兩個門徒見了,便說:『主,祢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耶穌轉過身來斥責了他們。(路9:54-55)」耶穌要我們牢記,「如果我們讓基督進入我們的生命裡,我們不會失去任何東西,不會失去,絕對不會失去任何使生命自由、美麗和偉大的東西……只有在這種友誼中,人的存在的巨大潛力才能真正地顯露出來。」[5]

渴望有一顆良善的心

耶穌在受難時以令人驚嘆的良善向我們送上祂的友誼。祂「對我們毫不作威作福,卻默然出示傷痕,哀求我們稍給祂一些愛心。」[6] 祂要我們效法祂:「跟我學罷!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瑪11:29)」祂應許要祝福溫良的人:「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瑪5:5)」溫良的人的賞報是要承受一份產業。它不會是立即出現的。他們的期待是平靜的,因為他們肯定自己會得到所期望的:他們將要得到賞報,就像人將要收到一份白白無償的恩物一樣。

耶穌的溫良不是一個因害怕面對困難而屈服的人那種懦弱的溫良,也不是一個盤算著要靜候好時機才提出要求的人的溫良。耶穌是溫良的,因為祂完全沒有勉強、主宰或制服他人的欲望。祂是溫良的,因為祂的愛使祂尊重別人的自由;祂從不尋求佔有另一個人,因為「佔有欲的愛,最終總會變得危險、束縛、窒息並帶來痛苦。」[7]

天主熱愛並尊重我們的自由。畢竟,自由是祂賜給我們的恩物。祂的態度是一個我們學習如何尊重他人的自由的典範。同時,耶穌以祂的一生作為榜樣,向我們展示自由這個恩物的最大價值,就是為了服務他人而交出它。我們可以請求童貞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像她的聖子一樣,擁有一顆溫柔的、被服務他人的熱情和喜樂所感動的心。

[1] 聖施禮華,《十字苦路》,第九處

[2] 同上,第十處

[3] 范康仁蒙席,2018年1月9日的牧函,3

[4] 《我今虔誠朝拜》聖體讚

[5]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5年4月24日的講道

[6]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79

[7] 教宗方濟各,《以父親的心》宗座牧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