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釋義:二子的比喻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甲年)福音與釋義

福音(瑪21:28-32)

那時候,耶穌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

「你們以為怎樣?從前有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對第一個兒子說: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園去工作吧!這兒子答應說:主,我去。但他卻沒有去。

「父親又對第二個兒子,說了同樣的話,第二個兒子卻回答說:我不願意。但後來他悔悟過來,就去了。

「兩個兒子中,那一個履行了父親的意願?」

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後一個。」

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之先,進入天國,因為若翰來到你們這裡,履行了正義,你們仍不相信他;稅吏和娼妓倒相信了。至於你們,見了後,仍不悔悟去相信他。」

釋義

福音所記載的這一幕發生在耶路撒冷聖殿。當時耶穌在那裡教訓人,而一些司祭長和民間的長老來打斷祂,問祂憑什麼權柄作這些事(參閱瑪21:23-27)。這些人認為他們是唯一有資格教訓天主律法的人,是天主聖意的真實可信的解釋者,是天主選民的嚮導。

耶穌用一個比喻來回答他們。這個比喻的主題在以色列有悠久的傳統:兩兄弟在面對同一個情況時的不同反應。關於加音和亞伯爾、依市瑪耳和依撒格、厄撒烏和雅各伯的故事是這些人熟知的。這次,兩兄弟其中一個說他要服從他父親的意願——就像此刻與耶穌對質的那些人一樣 ——但卻出爾反爾。另外的一個則公開地說明他拒絕父親要求他們兩人去做的事 ——就像任何一個違背天主律法的罪人一樣 ——可是後來卻回心轉意和悔改,並且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了。

從古到今就有許多人不想拒絕天主,可是他們對天主的要求卻回應得非常勉強,以至當遇上絲毫困難時就放棄職責,甚至還以為自己因此而得以免責。他們在實踐各種宗教規定時是這麼虛應故事地,以至他們並不介意將天主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擱置一旁。

耶穌的說話邀請我們作出回應。聖施禮華說:「作為天主的兒女……記住,天主邀請了我們,就像兩兄弟的比喻中,祂對他們所說:『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園裏去工作罷!』(瑪21:28)如果我們以這角度去看每日要盡的責任,就會將其看作神聖的邀請,那我們就會竭盡所能,把工作完美無瑕地完成。當然,有時我們也免不了會反叛,就像第一個兒子那樣說:『我不願意。』(瑪21:29)但我們會悔改,之後會更努力盡我們的責任。」[1]

耶穌非常了解人心,明白我們所有人每天都面對的困難和壓力,包括內在的 —— 為了克服懶惰和不愿而付出的努力 ——以及在週遭環境的 —— 側重於別人所做的,多於做好自己明知是應份做、即使別人不做的事情。正如教宗方濟各在提到這個福音片段時所說的:「耶穌了解家庭所面對的焦慮和緊張,所以祂的比喻也摻雜了這些內容:子女離家尋找新生活(參閱路15:11-32),或是難於管教、行為出現問題(參閱瑪21:28-31),或是遭受暴力對待等(參閱谷12:1-9)。」[2] 天主清楚知道我們的困難,但祂耐心地等待著我們糾正自己,等待著我們慷慨的回應,就像那個叛逆的兒子一樣。

在比喻的結尾含有一些尖銳的話:「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之先,進入天國(31節)。」也就是說,那些因自己的罪過而受折磨並真心渴望能有一顆純潔的心的人,比許多自稱基督徒但不冷不熱的人更加接近天國。後者認為自己已經做得足夠了,就拒絕敞開心扉去悔改自己的罪,和接受天主的愛。

[1]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57

[2] 教宗方濟各,《愛的喜樂》宗座勸諭,21

Francisco Varo

圖片:Maximilien Scharner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