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事就是愛(五):我們如何發現自己的聖召?

世上有多少男女,世上就有多少聖召的故事。本文提供了一些記號,能幫每個人確信自己來自天主的召喚。

偉大的事就是愛(五):我們如何發現自己的聖召?(收聽普通話錄音)

太陽在猶大西下。尼苛德摩來到耶穌那裡,尋求他內心不安的答案。他臉的輪廓被閃爍的油燈火焰照亮,與耶穌的對話為他打開了一個嶄新又神秘的世界。納匝肋人給他的回答令他感到困惑。耶穌向他保證:「風隨意向那裡吹,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那裡來,往那裡去:凡由聖神而生的就是這樣。」(若3:8)聖召,每一個聖召,都是一個謎,能發現它是聖神的恩賜。

箴言說:「令我稱奇的事,共有三樣,連我不明瞭的,共有四樣:即鷹在天空飛翔的道,蛇在岩石爬行的道,船在海中航行的道,以及男女交合之道。」(箴30:18-19 )

更何況誰能在沒有天主幫助的情況下,解讀恩典在一個人靈魂中的運作,並發現生命的意義和命運?誰能在不受聖神恩賜的指引下,知道祂從哪兒來又去哪兒—在靈魂中的神聖呼吸,通常只有在渴望和不安,念頭和希望中才能聽到?這完全超越了我們。因此,要分辨我們個人的召喚,我們需要的第一件事就是謙卑:在無法言喻的天主前,跪下雙膝,讓我們對常令我們感到驚訝的聖神的行動敞開心懷。

因此,要發現我們自己的聖召,或幫助他人找到,就不可能「提供預製的配方,嚴格的方法或規則。」[1] 這就像嘗試「將導軌放在聖神永遠創新的行動上。」[2] 聖神隨意向哪裡吹。曾有人問過拉辛格樞機主教:「有多少條可以到達天主的路?」他以令人毫無防備的單純回答說:「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條路。」[3] 世上有多少聖召的歷史故事,就如世上有多少男男女女一樣。下面我們將嘗試指出一些最常見的跡象,使人對自己的聖召抱有信念,幫助我們認識它們。

一顆不安的心

尼苛德摩感到內心的不安。他已經聽過耶穌的講道,並被他的話所感動。然而,祂的一些教義使他震撼。當然,目睹耶穌的奇蹟使他感到驚訝,但當耶穌將商人從祂稱為「我父的殿宇」中驅逐出去時,祂的權威令他感到不安(參見若2:16)。誰敢用這種口氣說話。在他的心裡,他感到一份難以壓抑、逐漸增長的希望。這位可能是默西亞嗎?但是他仍然受到質疑和懷疑的侵襲。儘管他想找到問題的答案,但他無法讓自己公開地跟隨耶穌。所以他晚上去找他:「辣彼,我們知道你是由天主而來的師傅,因為天主若不同他在一起,誰也不能行你所行的這些神跡。」(若3:2)。他的心裡充滿不安。

福音中其他的一些人也遇到同樣的情況,就像那個年輕人,有一天來到耶穌面前問祂:「師傅!我該行什麼『善』,為得永生?」(瑪19:16)。他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他心裡不平安。感覺到自己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耶穌告訴他,他在尋找的是對的:「你還缺少一樣……」(谷10:21)。我們還可以在這裡回顧宗徒安德肋和若望,當耶穌看見他們跟隨祂時,祂問到:「你們找什麼?」(若1:38)這些人都是「搜索者」。他們正在尋找各種奇妙的事件,能將他們的生活改變,成為有冒險性的。他們的心是開放的,並渴望更多,充滿夢想和渴望。也嘗到不安。

一個年輕人曾經問過聖施禮華,怎樣才能感受到主業團的聖召。他回答說:「我的兒子,這不是個感覺的問題,儘管我們意識到天主在呼喚我們。你的心不安,不滿足……。你對自己不開心!」[4] 通常,在尋找聖召的時候,一切始於這份內心的不安。

愛的臨在

但是這種不安到底是什麼呢?從哪兒來的?當聖馬爾谷在敘述走近我主的年輕人的情景時說:「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谷10:21)祂對我們也是一樣。在我們的心靈中,以某種方式感受到特殊的愛的「臨在」,並挑選了我們去執行一項獨特的使命。天主使祂自己臨在我們的心中,並尋求「相遇」,共融。然而這尚未實現,因此我們感到不安。

天主在靈魂中的這種愛的臨在,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呈現出來:渴望與祂更親密;渴望通過我自己的生活來滿足天主對靈魂的渴望;天主在世上成立家庭教會的願望;渴望看到我們的才能真正結出碩果;減輕世界各角落的災難的夢想;意識到自己接受到多少禮物:「為什麼我得到這麼多,而別人得到這麼少?」

天主的召喚也可能透過顯然是偶發的事件來揭露,這些事件令我們激動,並烙印在心上。聖施禮華在反思自己的生命時,說道:「我主沒有顧到我而為我在做準備,利用表面上不傷大雅的東西使我的靈魂感到神聖的不安。因而,祂讓我深切的了解愛,如此人性又如此神聖的愛,感動了聖女小德蘭,當她在翻閱一本書時,突然看到一張救贖主帶有釘孔的手的照片。諸如此類的事情也發生在我身上,這些事感動了我,使我開始每天領聖體、淨化自己、辦告解和做補贖。」[5]

有時也通過其他人,或是活出福音的一些方式,可發現這種充滿愛的臨在,在我們的靈魂上留下了持久的神聖烙印。儘管有時可能是不期而遇的人或事,改變我們的生活,但通常我們的召喚是通過我們到目前為止的生活方式,而塑成的。最後,聖經中的字句也可能會刻在我們的心版上,留下一種終生難忘的愛的甘甜。這就發生在加爾各答聖德蕾莎姆姆的身上,例如:她聽到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我渴」(若19:28);或聖方濟沙勿略,他的生活因耶穌的問題而改變:「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或者,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瑪16:26)

但是,也許這種內心不安的最大特點就是我們可以稱之為「痛苦的呼籲」。正如聖保祿六世所說,天主的呼喚是「一種同時使人不安又平靜的聲音,一種溫柔又專橫的聲音,一種煩人卻又可愛的聲音。」[6] 這個呼聲既吸引又排斥我們;促使我們為天主聖愛而棄絕自己,同時以自由的風險恐嚇我們。「我們拒絕對天主說『是』;我們想要,同時也不想要。」[7]

連接祈禱中的點

尼苛德摩因內心不安的躁動而去找耶穌。我主愛的身影已經進入他的心。他已經開始愛上祂,但是他需要和祂說話。在接下來的對話中,師傅為他開了新的視野:「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若3:5)。尼苛德摩無法理解我主的話,他簡單的問了一句:這怎麼可能呢?(參若3:9)在這面對面的相遇中,他開始意識到:對耶穌而言,他是誰?而對他而言,耶穌應該是誰?

在分辨自己的聖召時,為使人內心的躁動得到其真正的意義,需要在與天主的對話中,在祈禱中「解讀」它。「主啊,為什麼這事現在發生在我身上?你想告訴我什麼?為什麼我的心會有這些嚮往和憧憬?為什麼我對這樣的事情如此不安,周圍的人卻沒有受到影響?為什麼祢這麼愛我?我能夠怎樣善用祢給我的這些恩典?」只有以慣性的祈禱心態,我們才能在生活中的事件、認識的人中,甚至在我們性格、興趣和能力的塑造過程中,正確地把握天主的關愛-祂的眷顧。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彷彿天主一直在「畫些點子」,只有到現在,在祈禱中點子才連結起來,形成一幅可識別的圖畫。

本篤十六世在這方面說:「聖召的秘訣在於與天主的關係,在祈禱中建立關係,正是在內心的寂靜中、通過聆聽的能力,聆聽天主的親密。在決定之前(即在決定當下和起步時),以及之後,如果人想要忠實並堅持不懈,這些都是真實的。」[8] 因此,對於那些試圖要決定聖召的人,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事,便是在祈禱中親近耶穌,並學會用祂的眼睛來觀看自己的生活。也許那個人會經歷瞎子的遭遇,耶穌在瞎子的眼睛上塗了唾沫。最初,他的視線模糊不清,人看上去像在行走的樹木,但是他讓我主繼續按手在他的眼上,他最終清楚地看到了一切。(參谷8:22-25)

「雷管/引爆管」

在與耶穌夜間相遇兩年之後,發生了一件事,迫使尼苛德摩做出決定,並公開地表態自己為我主的門徒。比拉多在司祭長和法利賽人的催促下,將納匝肋人耶穌釘在十字架上。阿黎瑪特雅人若瑟獲得許可將其遺體埋葬。聖若望說:「那以前夜間來見耶穌的尼苛德摩也來了。」(若19:39)我主的十字架,門徒的叛棄,以及阿黎瑪特雅人若瑟的忠貞榜樣,親自挑戰尼苛德摩,並迫使他做出決定:「其他人正這樣做;那我要為耶穌做些什麼呢?」

雷管是一種小型敏感的爆炸裝置,通常由保險絲或電火花引爆,因此引爆劑功能越強,主爆炸火藥靈敏度越低。在尋求自己聖召的過程中,經常會有個事件,充當我們內心所有煩躁不安的「雷管」,給予明確的含義,並指出跟隨它帶有動力的路徑。該事件可有許多不同的類型,並且其情緒的釋放可大可小。但重要的是,就像內心的不安一樣,它需要在祈禱中被「解讀」和被詮釋。

雷管能是靈魂中神聖的行動,也能是與超自然現實的意外相遇,就像發生在教宗方濟各快十七歲那年的事。是在九月期間,他本來要與一些朋友見面,出去痛快的玩。但是他決定在他的堂區停一會。在那兒,他看到一位他不認識的神父,但是後者全神貫注的祈禱態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決定去找那位神父辦告解。「在那告解中,發生了一件異常的事情。我不知道那是什麼,但它改變了我的生活;我該說我是『猝不及防』……。是個驚喜,奇妙的相遇。我意識到有『人』在等待著我。從那時起,對我來說,是天主『主動出擊』。我們尋找祂,其實是祂先尋找了我們。我們想找到祂,但我們卻先被祂找著。」[9]

有時,雷管也會成為摯友的榜樣:「我的朋友已委身自己給天主,我該怎麼辦呢?」或者這可能是個機會,邀請你與朋友一塊熱情地走上一條特定的道路:「你來看一看罷!」斐理伯向納塔乃耳說。(若1:46)或者甚至可能看似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對於一個心動不安的人來說,卻意義深長。天主甚至利用很小的事來激動我們的靈魂。就像聖施禮華一樣,透過一場大風雪,天主的大愛找上了他。

然而,此過程通常不是透過突然的「引爆」,而是透過祈禱,信德和愛德緩慢地成熟。一點一滴地,幾乎沒有意識到,靠天主的光,一個人就對自己的聖召有了精神上的肯定,並在恩寵的衝力下做出決定。聖亨利紐曼在回想自己皈依的過程時,談及他對聖公會信仰真理日漸產生懷疑:「確認固然有道理,但懷疑卻是進步;我還沒有確定。確認是一種反射動作;要知道一個人的確知道。我相信我還沒有確知,直到我快要進入天主教會時……誰能確定那是何時,見解的看法開始轉向,那麼代表一種更大信念的可能性,成為反對它的正向懷疑?」[10] 決定自我奉獻的逐漸成熟過程中,並沒有突然的「震撼」,實際上,通常與外在標記的豔麗閃光所激發的過程比較,要可靠得多。外在標記很容易使我們眼花撩亂而形成混亂。

無論如何,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這個「轉捩點」時,我們不僅開始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道路,而且也打動我們的意志力去走這條路。正如聖施禮華所說:「如果你問我,如何洞察到神聖的召喚,如何意識到它,我會說這是一種新的生活觀。就好像我們內心點燃了一道新的光亮,一種神奇的衝動。」[11] 呼喚是光亮與衝動。我們腦海裡的光明,因著信仰而發光,「解讀」我們的生活;心中的衝動,被天主之愛點燃,願意遵循我主的邀請,雖然可能常常伴隨著「痛苦的呼籲」,這常常顯示著天主的關懷。因此,每個人不僅應祈求「光明照亮自己的道路,還應祈求力量使自己與天主的旨意結合為一。」[12]

靈修指導的幫助

尼苛德摩在見耶穌的前後,他是否尋求其他門徒的建議,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阿黎瑪特雅人若瑟鼓勵他公開地跟隨耶穌,不要懼怕其他的法利賽人。如果是這樣,是他帶領了尼苛德摩與耶穌有了決定性的相遇。這就是靈修上的陪伴或指導所涵蓋的:能夠依靠與我們同行的人的勸言;一個試著與天主和諧相處的人,很了解我們,也很愛我們。

的確,聖召永遠是天主與我之間的事。沒有人能看到我的聖召。沒有人可以為我做決定。天主跟我講話,邀請我,賜予我自由去回應,及恩寵去走這條路。不過,在這種分辨和決定的過程中,能夠依靠專業的指導,能確保我擁有走這條路所必需的客觀特質,以及確保我決定委身天主的意圖是正直的。尤其,正如天主教教理所教導的,一位優秀的靈修指導可以成為一位祈禱的老師[13]:幫助我們在祈禱中,解讀和詮釋我們心靈所嚮往的,及生活中的事件。因此,可以幫助我們澄清自己的召喚。最後,也許那人有一天可以告訴我們,就像若望告訴伯多祿一樣,他認出從岸上對他們說話的真人:「是主。」(若21:7)

無論如何,這種分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條個人的路徑,也是最終的決定。即使在「雷管」之後,天主自己還是讓我們自由。因此,一旦採取了第一步,懷疑就很容易再次出現。天主永不停止的陪伴我們,但是祂與我們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肯定的是祂已經做了一切,並持續地做下去。但是現在,祂希望我們以充分的自由,和愛的自由邁出最後一步。祂不要奴隸,而要孩子。因此,祂保持著謹慎的距離,不強迫我們的良心,我們幾乎可以說祂是一位「旁觀者」。祂注視著我們,耐心和謙卑地等待我們的決定。

「看,你將懷孕生子,」(路1:31)。在總領天使聖加俾額爾報喜之後,接著霎那間的沉默,似乎整個宇宙都屏住了呼吸。神聖的訊息已經傳達了。多年以來,天主的聲音一直在聖母的心中輕聲細語。但是現在,天主是沉默的。祂在等待。一切都取決於納匝肋那個年輕女孩自由的反應。瑪利亞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路1:38)。很多年之後,在十字架腳下,瑪利亞從尼苛德摩手中取得她親生子的遺體。這位新進的門徒在如此巨大的悲痛中,看到耶穌的母親再次滿懷愛意地接受了天主的途徑:「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一個人怎能不為如是的大愛奉獻一切呢?


[1]聖施禮華《家書》1945年5月6日,42

[2]同上

[3]若瑟拉辛格《地上的鹽》,Ignatius Press, 1997, p. 34

[4]聖施禮華,家庭聚會筆記,Cronica,1974年,第一卷,529頁

[5]聖施禮華,默想,1964年2月14日。引用Andres Vasquez de Prada《主業團創辦人》第一卷,67頁

[6]聖保祿六世,講道,1968年10月14日

[7]聖施禮華,家庭聚會筆記,Cronica,1972年,460頁

[8]本篤十六世,與年輕人聚會,Cathedral of Sulmona,2010年7月4日

[9]S. Rubin and F. Ambrogetti《耶穌會士:與樞機主教喬治伯格里奧的對話》SJ(布宜諾斯艾利斯:Vergara, 2010年)45頁

[10]聖若望亨利紐曼《Apologia Pro Vita Sua》,Macmillan,1931年,233頁

[11]聖施禮華《家書》,1932年1月9日

[12]范康仁,「看見的光,渴望的力量」。搜尋opusdei.org

[13]參天主教教理,269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