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事就是愛(六):好比演奏音樂

主業團的聖召是呼籲各個人去「詮釋」他自己的樂譜,好比演奏一首聖樂,詮釋方式之多,就如同人的數目一樣的多。

偉大的事就是愛(六):好比演奏音樂(收聽普通話錄音)


當耶穌談到天主的國度時,祂知道這與那些聽祂的人所想像的可能完全不同,也與我們今天可能想像的完全不同。因此,祂沒有給我們定義,而是使用比喻:故事和圖像邀請我們更深入地探索一個奧秘。例如:耶穌將天國比喻成「一粒芥子,種在地裡的時候,比地上一切的種子都小;當下種之後,生長起來,比一切蔬菜都大;並且長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飛鳥能棲息在它的蔭下。(谷4:31-32)。芥子雖像是一粒消失在地下並被遺忘了的小種子,但它永遠不停的生長,即便世界仍分道揚鑣的繼續在道路上前進;即使在沒有人照顧或理會的夜晚,它也還在生長。

1928年10月,天主帶領聖施禮華在他的靈魂中,發現了只有祂才能在那裡埋下的一粒種子:一粒意味著在教會這一大片沃土上生長的小粒種子。幾個月後寫下的筆記勾勒出這粒種子的「遺傳密碼」:「普通的基督徒。被發酵的麵團。我們生活要平凡自然。方法:日常工作。眾聖人!安靜的自我付出。」[1] 從天主賜給他照顧這粒種子的使命開始,聖施禮華唯一關心的就是看到它成為現實。那時僅是一個許諾、一個希望,今天卻是一棵成蔭大樹,為許多靈魂提供了庇護所,為許多生命提供了豐富的品味。

渴望成聖是正常的

教宗方濟各告訴我們:「每位聖人都是聖神從耶穌基督的寶庫中取出的訊息,並傳達給祂的子民。」[2] 聖施禮華獲得一條信息,他以整個生命體現了它。他本人成為訊息,他的生活和語言開始挑戰許多人:「不要讓你的生命荒蕪枯竭。做個有用的人。開拓路徑。以你信德和愛德的亮光照耀前方。……,以你心中所持的基督火焰,去點燃世上所有的道路。」[3]

他在內心攜帶了這把火,成為第一批晉鐸的平信友之一的若瑟莫士奇迅速意識到這一點。當他第一次與聖施禮華交談時,聽到了一些也許從未聽過的事:在工作中成為使徒的可能性。聖施禮華立即補充說:「唯一的真愛是天主的大愛;其他的都是小愛。」這些話深刻的烙在他的腦海裡:「可以看到這想法來自他靈魂深處,來自一個癡愛天主的靈魂。我有條不紊的理性迴路瞬間都融化了。」[4]

當時的樞機主教拉辛格,在一台這個熱愛天主的人宣福的感恩祭中,以其特有的單純和深刻說道:「『聖德』一詞的含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危險的縮小。當然,今天仍然受到威脅。使我們想起在祭壇上看到聖人的雕像和畫作、他們奇蹟和英勇的美德,暗示聖德是為被選的少數,其中不包括我們。然後,我們將成聖這件事留給少數人,雖數目不明,但自己則很滿於現狀。在這種精神的冷漠中,聖施禮華發出警鐘,大聲喊道:不行!聖德不是什麼異乎尋常的,而是普普通通的事。這對每個受過洗禮的人來說,都是普通的。聖德並不意味著不可能模仿的英雄主義;而是具有千百種不同的形式,可在任何地方、任何工作中實現。是件普通的事項。」[5]

因此,對一個基督徒來說,渴望成為聖人就是自然的事。聖施禮華還是一位年輕的神父時寫道:「聖人並非畸形的人;他們不是現代主義醫師研究的病例。他們曾是,現在還是正常的人:和你一樣有肉體。而他們克服了肉體。」[6] 主業團的呼喚意味著意識到成聖的「正常性」,並渴望成為這單純的訊息、音樂的「詮釋者」。該訊息的「樂譜」早已存在:聖施禮華的生平和講道;梵蒂岡第二大公會議普遍成聖召喚的宣告;[7] 近期教宗都一致的強調這點,[8] 尤其在福音裡。但是,這種音樂需要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被聽到,還有無窮的變奏,仍然需要成為現實:如此眾多基督徒的個人生活。

我們與祂如此親密的同住

在啟迪主業團的過程中,我主為祂的教會提供了一條道路,一種靈修,將其「設計」體現在各種類型的日常環境中,成為日常工作和非常不同的人們正常生活的重要成分。「在地平線遠處,天與地似相會合。但記住:天與地真正會合之處,是天主兒女的心靈中。」 [9] 因此,儘管對主業團召喚的追求激發了一個人去尋求改善世界的主動性,但這並不會導致天地間的真正交會。最重要的是做事,或者做比已經做的事更多的事。相反的,它首先導致以不同的方式去做它們,在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中與天主同在,努力與天主分享一切。「我的孩子們,我們的聖召是跟隨基督。為了能緊緊地跟隨祂,我們如首批十二位宗徒般,與祂一同生活;緊密到肖似於祂、度祂的生活,若我們沒有阻礙它,會有那一時刻,我們能與聖保祿一同說:『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10]

最早的一位已婚團員回憶起,當創辦人告訴他:「天主在呼喚你走上默觀的道路。」自己的驚訝。身為一個有孩子的已婚人士,要養家他非得努力工作不可以,對他而言是個「真正的發現」。[11] 聖施禮華建議另一個人:「與我主交談;告訴祂:『主啊!我好累喔!我已精疲力盡啦!主啊!進展很不順利。祢會怎麼做?』」[12] 這就是在世界中間的默觀:用愛的眼光看著現實世界,同時也凝視著天主,與祂不停的談話。聖施禮華用一句大器的短語概括了這美麗的挑戰:「我們越投身於世界,我們必須越歸屬於天主。」[13] 這份與祂親密、深厚的友誼,產生了兩個徵象,儘管這不只是針對主業團的召喚而言,但對天主召叫走這條道路的人來說,特別重要:被召喚作為使徒,使基督廣為人知;以及透過一個人的工作,轉變世界並使其與天主和解的使命。

但是,在考慮這些徵象之前,自然會產生一個疑問。正如聖施禮華一貫堅持的,並如教宗最近提醒我們的,聖德為每個人的;如果我主賦予所有基督徒去傳福音的命令,那麼對主業團的召喚-回應在世界中尋找天主的呼籲-有什麼特別呢?

這是很容易解釋的,如果我們記住,透過聖洗聖事,在基督徒生活中可發現各種的聖召,是生活和聖召的規範、形式或管道。具體來說,「主業團的聖召『接受,歡迎,引導』自我奉獻或奉獻給天主和他人-基督徒聖召的必要條件;唯一特殊『添加』的元素正好是奉獻的『管道』-藉由成為教會的特殊機構(主業團)的一份子來實踐的,該機構具有特定的靈修、特定的培育和使徒工作,」[14] 旨在透過工作和平日一般生活為天主和其他男女服務。或換一種說法:那些發現並接受主業團召叫的人,決定跟著天主的手所帶領的特定道路,並在一個大家庭的幫助下,為他人獻出生命(這是基督徒生命的重點)。因此,他們願意盡其所能,使這特恩滋養他們的內心生活,照亮他們的才智,並豐富他們的個性,以便他們能夠在生活中真正找到天主,並與他人分享這一奇妙的發現。

聖施禮華在1928年10月2日以及隨後所獲得神聖的光照,表明他需要奉獻自己的生命來培養普通基督徒,生活在世上的男女,履行各種各樣的多元的工作,讓所有的人都意識到被召成聖,和做使徒工作。為達到這目的,要透過一個由普通基督徒組成的機構─主業團,他們接受天主的聖召將此理想化為己有,並靠恩寵的幫助,以自己的生命見證了神奇的可能性甚至在受自身局限的情況下,使之付諸實踐。

所有心胸寬大的人

從伯大尼到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穌餓了。祂尋找吃的東西,走到無花果樹前。(參瑪21:18)「祂走近無花果樹;祂也走近你,走近我,耶穌為靈魂的得救飢渴,在十字架上祂喊:『我渴!Sitio!』(若19:28)祂飢渴我們、我們的愛、我們的靈魂、那些我們應該帶到祂跟前的靈魂,沿著祂的十字苦路,也就是通向不朽的天堂的光榮。」[15]

對天主的這種飢渴,主業團的聖召要求我們有一份強烈的「感染力」。當聖施禮華奮力爭取主業團的第一個住所時,有人建議他不要那麼著急。當他在避靜時,他寫下:「快點。不是著急,是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16] 使他像聖保祿一樣受到基督的愛催迫(參格後5:14)。出於同樣的鎮定的緊迫感,天主要我們喚起每個男女的心:「醒寤你被愛的事實!」[17] 並以正常、自然的方式做到這一點:愛與讓自己被每個人所愛、幫助和服務他們、傳遞自己的知識、向他們學習、分享挑戰和計畫、問題和憂慮,建立友誼的聯繫。就在我們工作、休閒、購物的地方……,我們可以為世界發酵、成為鹽和光。

天主並沒有召叫「超級英雄」主業團。祂召喚有顆寬宏大量的心的普通人,在其中所有男女都可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早期的一份文件中,聖施禮華提到那些可以接受天主聖召而加入的人:「在主業團裡,沒有空間留給那些自私、懦弱、易失言、悲觀、溫吞、愚蠢、懶惰、膽小、輕浮的。至於,患病者,天主的偏愛,以及所有心胸寬廣的,儘管他們可能有很大的弱點,仍有空間。」[18] 那些發現天主在呼喚他們進入主業團的人,可能是有缺陷和限制的人;但是他們需要有遠大的理想、渴望去愛,在他人身上點燃天主的愛。

以天主之愛熱愛世界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3:16)。天主「激情地熱愛」祂創造的這個世界。因此,世界不但不是聖德的障礙,反而是「自然的場所」。主業團的核心信息包含這一信念:我們不但不在意在世界中成聖,反倒是乘機利用它,深深地沉浸於其中。因為這個世界,偉大與悽慘的神秘混合物,充滿愛情與仇恨、怨毒與寬恕、戰爭與和平,「都熱切地等待天主子女的顯揚。」(羅8:19)

當談到人類與世界的關係時,創世紀運用了兩個動詞:「看守」和「耕種」。(參創2:15)第一個動詞也可表達誡命的實現,向我們展示自己對世界的責任,以及我們無法以武斷的方式去利用它。第二個動詞「耕種」既意指「工作」(通常是指在大地上的),也意指「獻儀」(參戶8:11),結合工作與敬拜。通過工作,我們不僅自我實現;我們也向天主提供取悅祂的敬拜,因為我們愛世界就像天主愛它一樣。因此,聖化我們的工作,最終意味著使世界更美麗,並為天主騰出空間。

祂自己一直希望與受造的人的雙手一起工作,來維護和繁殖來自祂身為造物主手中的美好世界。多少個世紀以來,我主在納匝肋的工作坊中隱蔽的歲月,被視為多年的默默無聞、缺乏光亮。但是,根據主業團的精神,那些隱蔽的歲月變得「充滿耀眼的陽光,照亮了我們的日子,滿灌了內涵。」[19] 因此,聖施禮華鼓勵他的子女們經常反思這些默默工作的歲月,使我們回想起麥子「隱藏和沈寂」的生長。耶穌就是這樣長大的—往後祂甚至將自己比作麥粒(參若12:24)—在若瑟和祂母親的工作坊中,它同時也是一個家。

天主聖家的卑微生活向我們表明,有些工作雖然在世俗的眼光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天主的眼中卻具有巨大的價值,這是因傾注於其中的愛心和關懷,並渴望成為有用的。因此,「聖化工作並不意味著要做神聖的工作,而是要使工作本身成為聖潔的。」[20] 因此,「從人性的角度看來,好好地完成的工作已成為治癒人眼的『藥膏』,以便它們能在任何情況下都發現天主和多元的生活。尤有甚者,在我們這時代發生著,物質主義痛下決心要把工作變成泥濘,矇蔽眾人,使他們無法看到天主。」[21]

為了結出果實,麥粒需要埋在地下,消失。聖施禮華就是這樣看待自己的生活:「我的角色是隱藏起來、不見了,只有這樣才能顯現出耶穌發的光。」[22] 這也是天主希望祂召叫到主業團的所有男男女女,如此看待自己的生活。如同第一批基督徒一樣:正常、普通的人,假如他們提高嗓門,不是在尋求別人的掌聲,而是讓天主發光、發亮。最重要的是,「凡能結合基督而生活的,必能把基督昭示眾人,齊來瞻仰……,做和平與喜樂-只有耶穌才能帶給我們和平與喜樂-的播種人。」[23]

Eduardo Camino / Carlos Ayxelá


[1] 聖施禮華,親密日記,25《主業團在教會中》Pedro Rodriguez, Fernando Ocariz, Jose Luis Illanes, Four Courts Press 1994, 133頁

[2] 教宗方濟,宗座勸諭《你們要歡喜踴躍》2018年3月19日,21

[3] 聖施禮華《道路》1

[4] 《道路》批判-歷史版,對417點的評論

[5] 若瑟拉辛格,講道,1992年5月19日

[6] 《道路》133

[7]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義憲章》1964年10月21日,40

[8] 參聖若望保祿二世《基督信友平信徒勸諭》1988年12月30日,16-17;本篤十六世,接見,2011年4月13日;教宗方濟各《你們要歡喜踴躍2018年3月19日

[9] 聖施禮華《犁痕》309

[10] 聖施禮華《與天主對話》Scepter 2018, 23頁

[11] Victor García Hoz, “Mi encuentro con Monseñor Escrivá de Balaguer”, in R. Serrano (ed.) Así le vieron, Rialp, Madrid, 1992, p. 83

[12] 聖施禮華,1972年10月22日在巴亞多利,家庭聚會筆記

[13] 聖施禮華《鍊爐》740

[14] 范康仁,「主業團的聖召即教會的聖召」《主業團在教會中》103頁

[15]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01

[16] 聖施禮華,親密日記, 1753,摘自Andres Vazquez de Prada《主業團創辦人》第一冊,394頁

[17] 聖若望保祿二世,《越過希望的門檻》9頁(西班牙文版簡介)

[18] 聖施禮華《指示》1934年4月1日,65

[19]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4

[20] 范康仁,Naturaleza, gracia y gloria, Eunsa 2000, p. 263

[21] 真福歐華路《書信》1975年9月9日

[22] 聖施禮華《書信》1975年1月28日

[23]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