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內在的秩序

「能將緊湊的生活,和秩序以及內心的平靜結合,是人格成熟的標誌之一。要達到這種平衡,需要真的努力。」

聖奧斯定在他人生道路的尾聲時,寫下了這句話:pax omnium rerum tranquillitas ordinis (萬物的平安是秩序帶來的安寧)[1]。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是作為一個多年來持續要滿足不同任務的需求的人的經驗總結:對交托給了他的那一部分天主子民的靈性生命的照顧;他大量的講道;社會和文化發生改變的動蕩時期所帶來的挑戰。所以,這句說話不是他處身於安寧的退休生活時所寫的心得,而是他處於喧囂、繁忙,以及在各種無法預測的需求的日常生活時所寫的。這位聖人的核心生活是日常的攻克。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堅定走向目標」的努力,最終造就了他強大的人格。

「能將緊湊的生活,和秩序以及內心的平靜結合,是人格成熟的標誌之一。要達到這種平衡,需要真的努力。」聖施禮華曾對一位提到他在工作上遇到的困難的人說:「我在想象看到你也穿著這件神父袍!我也有不同的任務。我們必須在紊亂之中建立秩序。」[2] 秩序,是我們生命中的和諧,是我們一點一點,從每日生活的戰場上必須博得的戰利品。「先從最不令人愉快但最緊迫的工作開始做,當我們想放棄時用毅力仍堅持履行我們的職責,不把我們今天該完成的工作留到明天:用這一切,來取悅祂,我們的父,天主!」[3]

自我掌控

這安詳的鬥爭,不只是關於我們的行為和充滿每一天的任務,也關於我們的心靈。沒有內在的跳動,秩序只是時間的管理、「任務優化」、只求效率,而不是基督化的成熟的真正鍛煉。基督化的一致性,建立在持續的流動上,從內到外,從外到內。它隨著人的自我掌控、隨著個人的活動、內心的反思與慬慎的秩序而成長。

我們意識到要獲得這種內在的和諧所遇到的障礙。在我們體會到圓滿的基督徒生活的強大吸引力時,我們常感受到不同的、有時甚至是相反的傾向。聖保祿宗徒曾經強烈地表示:「所以我發現這條規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總有邪惡依附著我。因為照我的內心,我是喜悅天主的法律;可是,我發覺在我的肢體內,另有一條法律,與我理智所贊同的法律交戰,並把我擄去,叫我隸屬於那在我肢體內的罪惡的法律。」[4] 我們知道某一件事是好的,但卻會被另一件事所吸引。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吸引我們的事和應該做的事中爭扎,有時最終會令自己陷在迷惘中。我們甚至可能認為,自己行事不一致也無傷大雅——這正是搖擺不定的愛情的一個明確的信號。

然而,我們的內心會響起上主對納塔乃耳的讚美:「看,這確實是一個以色列人,在他內毫無詭詐。」[5] 那些努力聆聽天主的呼聲的人,自然會激起他人的極大敬意。有著一心一意的心靈的人是有魅力的,因為他們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相反,有著雙重生活,尋找補償(即使是微小的),缺乏真誠,會損害靈魂的美麗。由於我們很容易被這些小缺陷所克服,我們需要變得簡樸,並且堅毅地改正自己。這樣,我們會避免在生活的海洋中漂泊的風險。

演奏天主的旋律

使我們的內心生活有秩序,不僅僅是以我們的智力「主宰」我們的想象力,和引導我們的感受和情感的力量。我們必須留意這些我們生活中的同伴所蘊含的信息。換句話說,我們不能通過壓制其中一種旋律來糾正這種不和諧:天主創造了的我們是「複調」的。自我掌控,即是節制,不是頭腦冷漠。天主想讓我們有一顆「大而強壯,溫柔,親熱,精致」的心。[6]

我們可以像是用我們的心為天主演奏一樣。但是若要演奏得好,我們還需適當地調校這件樂器,使之發出正確的音符。我們需要教導我們的情感,為真正好的事物建立敏感度,因為它符合人性所有的維度。我們的感受給我們整個生命賦予了色彩,並且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周圍發生的事情。盡管如此,就像色彩不平衡的畫不會吸引人,和走調的樂器也會令人生厭,情感變幻莫測的心,也會破壞我們人格的和諧,損害我們和他人的關系,有時甚是嚴重地。

聖施禮華建議人用「七個螺栓」鎖住自己的心。[7] 正如他有一次解釋道:「要用我建議的七個螺栓鎖住你的心:在七罪宗上,每一個都鎖上一個。但是不要放棄擁有一顆心。」[8] 在過去的日子所累積的經驗,包括在基督宗教還未涉足的地區,都揭示出如果對這些情感和本能不加以控制,它們將會像洪水般沖擊我們,在所到之處播種毀滅。這不是一個要去堵截洪水的問題,而是去做工程師所做的,引導洪流湧入渦輪機內使它發電。一旦這些可將樹木連根拔起、將房屋沖毀的洪流被引導,人就可以平安地生活,並利用發出的電力去照亮和暖化自己的家。 如果我們的精神不能以穩定的方式引導我們的本能和情感衝動,我們就無法感到平安或冷靜,內心生活也就無法存在。

妥善管理時間

懶惰是一種無形的病毒,能使鬆懈的人心靈麻痺。所以克服懶惰是我們掌握自己人生的先決條件。懶惰最喜歡植根於沒有明確目標、或用錯方法追求目標的人身上。「請不要將懶惰、粗心或拖延重要的事看成為平安的一種。」[9] 只要我們能培養專心致志,不怕勞苦和不拖延的好習慣,我們就能擁有一個靈敏、強壯和平安的心靈。

我們也不能忽視與懶惰相對立的極端——混亂無序的實踐主義。「我的孩子,不要被太多事情束縛著......很多人都過著焦慮勞碌的生活;但他們越是焦慮勞碌就越難維持對信仰的虔誠。」[10]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會懂得如何思考和替自己要做的事排序。只要我們擁有成熟的心靈,我們就不會被自身無窮的慾望所困擾。我們應該及早計劃和分配自己的時間,有彈性地優先處理逼切的事,而不是事到臨頭才着急。這樣我們就能夠避免重要的事取替了逼切的事。我們當然無須事先計劃所有事。但正如聖施禮華經常說:「因為我們不能一時間把所有事情完成,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組織自己的時間表。」

每天都會有一些我們能預先安排的重要時刻,例如:睡覺、起床、靈修活動、工作、吃飯......。然後,在該做的事上,我們全力以赴,竭盡所能——即是以愛德去做。「時時刻刻做好每件小事: 做好本分,專注工作。」[11] 歸根結底,這就是個人成聖的鍛鍊。它不會成為我們的枷鎖,因為它引領我們達致一個偉大的目標:鍾悅天主,並為他人帶來喜樂。同時,這份催逼著我們生活有序的愛,也讓我們知道,在甚麼時候應該為了別人的需要,或是為了彰顯天主的臨在,而將定好了的時間表擱在一旁。

靈性培育

靈性是人類內心世界最重要的部份,它把人的優點、品質、性格和行為整合成為一個個體。任何人如果能夠留在靈性的內心世界,梳理不同的感官,讓心靈得到寧靜的空間,就能發展出更豐盛的人格,提高與他人聯繫和溝通的能力。本篤十六世說:「沉默是組成交流的一個部分,沒有沉默的時刻,就不會有深刻有意義的話語。」[12]

為了避免活得膚淺,我們需要花時間思考身邊所發生的事情、思考曾經讀過的書籍或是別人告訴我們的故事,和最重要的是思考上主的啟示。反思可以拓寬和豐富我們的心靈,幫助我們整合生活中各種工作、人際關係、休閒活動等各方面,繼而融入上主為我們準備的、基督化的生活計劃之中。習慣思考,意味著我們會學習進入靈性當中,使我們克服焦躁和混亂的思想。因此,我們若在上主面前黙想和思考,心靈將會敞開。 「誰不會在晚上,一天剛剛結束的時候,獨個兒的撫心自問,今天我過得怎樣?有過什麼思考?它在我的心靈有沒有留下什麼痕跡?」[13]

如果我們擺脫緊張的生活,放下待辦的事情和內心不同的欲望,並且放慢生活的節奏,使我們外在生活和內在生活都感到安靜,我們才會得到心靈的寧謐。然後,我們才能汲取深度的知識和經驗。我們會學到驚訝、思考、體會心靈的豐盛,和傾聽上主的聲音。當我們與心靈豐盛的人交流時,我們會享受而且感到樂此不疲,因為在分享之中,我們同時能貢獻自己內心獨有的感覺和思考。

在靜默之中,我們可以聽到天主的聲音。聖經告訴我們,當上主在曷勒布山顯現給厄里亞先知時,上主並沒有出現在能夠打碎巨石的狂風中、可怕的地震中、或是後來的火焰中,而是在溫柔的微風中。[14] 安靜是美麗的。它並不是虛空的。它是充實而真確的生活,並且讓人與天主建立親密的對話。 「悅耳的無聲:沉默的樂韻,有如戀人的歌曲,在音符中引領我們朝向上主。」[15]

心靈的智慧

「擁有洞察力的智者總是受人尊敬。」[16] 從反思中洞察事物道理的能力,會使我們有動機去建立更深入的生命導向。然後,就如陽光使菓子慢慢成熟,醞釀成心靈裡智慧之泉,幫助我們做正面的決定。

面對困難時,我們並不總是需要立即作出反應。謹慎常常會使我們在作出判斷或作出決定之前,懂得尋求進一步的信息,因為事情很多時候並不像最初看起來那樣。一個成熟的人,懂得認真思考問題,以過往類似的經歷反覆印證,並向適當的人尋求意見。最重要的,更要向上主祈求指示,這對於一個基督徒來說,是一種自然甚至近乎是反射性的行動。「在尋求上主的指示前,不要作出任何決定。」[17] 這樣,就更容易在每一情況下作出深思熟慮的決定,而非以膚淺的識見、以安逸的處境、以過去的壞習慣或是以來自四周圍環境的壓力來左右我們的決定。儘管每個決策都涉及風險,我們還是會得到所需的勇氣,做出決定並且立即執行它,即使以後我們意識到自己犯了錯,亦能夠果斷的作出修訂。

基督化的恆常不變性,是豐富的內修生活的成果,使我們醉心於理想並堅持下去。「主啊,請賜予我恩典,令我放棄一切與自己有關的事。除了祢的榮耀,我別無所求。因為世上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實踐祢的愛!」[18]

Jose Benito Cabaniña – Carlos Ayxelá


[1] 聖奧斯定,《天主之城》第十九章,13,1

[2] 聖施禮華,摘錄自1972年11月23日的聚會的筆記

[3]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 》,67

[4] 羅 7:21-23

[5] 若 1:47

[6]《天主之友》,177

[7] 聖施禮華,《道路》,161、188

[8] 摘錄自1974年6月30日於智利聖地牙哥的聚會的筆記。「稱之為宗,因為是其他罪過和其他惡習的製造者。罪宗就是驕傲、慳吝、嫉妒、忿怒、迷色、貪饕、懶惰」《天主教教理》,1866

[9] 聖施禮華,《鍊爐》,467

[10] 德訓篇,11:10-11

[11]《道路》,815

[12]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年1月24日第46屆世界傳播日的文告

[13] 教宗方濟各,2014年10月10日的講道

[14] 參列王紀上,19:11-13

[15] 教宗方濟各,2013年12月12日的講道

[16] 箴言,16:21

[17]《道路》,266

[18]《鍊爐》,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