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稱你們為朋友(一):天主有朋友嗎?

天主經常作出第一步去尋求我們的友誼。通過成為祂的朋友,我們學習如何成為他人的好朋友。有關基督徒生活的新系列。

我稱你們為朋友(一):天主有朋友嗎?(收聽普通話錄音)

我稱你們為朋友(一):天主有朋友嗎?(收聽廣東話錄音)


越來越強的新奇經驗

走向共融

我們在手機上的訊息中經常聽到的一個問題可能是「你在那裡?」我們也會把它發送給我們的朋友和親戚,以尋求他們的陪伴,並了解他們的近况。你在那裏?你在做什麼?一切都好嗎?這些也是天主在伊甸園中對亞當和厄娃所說的話,「當他們聽見了天主趁晚涼在樂園中散步的聲音」(創3:8)。造物主想與亞當和厄娃同行。我們可以有點大膽地說,天主正在尋求他們的友誼,而現在是尋求我們的友誼,以便看到祂的創造計劃得巳充分地被執行。

越來越強的新奇經驗

這種可能性,儘管對我們來說可能不是全新的,但在人類思想史上卻被視為很不可思議的。事實上,在希臘智慧的鼎盛時期,亞里斯多德無奈地接受:成為天主的朋友是不可能的,因為人與天主之間有太大的不相稱,有太大的差異。[1] 充其量,有可能通過某些儀式或實踐向天主表示卑躬屈膝的尊敬,或者至少獲得一些關於天主的概念性知識。但是友誼的關係是無法想像的。

然而,《聖經》經常將我們與天主的關係表現為友誼。在這方面,《出谷紀》很清楚地説明:「上主同梅瑟面對面地談話,就如人同朋友談話一樣」(出33:11)。在《雅歌》中,以詩詞的方式呈現了天主與尋求祂的靈魂之間的關係,人靈常被稱為「我的朋友」(參歌1:15)。《智慧篇》說:「她[智慧] 世世代代,進入聖善的靈魂,使他們成為天主的朋友」(智7:27)。令人驚訝的是,在每一次中,主動權都是屬於天主。祂與祂的受造物建立的盟約不是「對稱的」,好像是對等之間的契約。而是「不對稱」的:我們被賦予了與造物主面對面交談的令人倉皇失措的可能性,就好像祂在我們自己的級别一樣。

在救贖的歷史過程中,天主提供給我們這種友誼的可能性,祂賦予我們這種新奇的經驗變得越來越強。在《舊約》中向我們啟示的一切,最終都被天主的聖子在世上的生活確定地照亮了:「天主愛我們,並非只是如受造物,而是如在基督內的孩子般,祂給了我們真正的友誼」。[2] 耶穌的一生是與祂的天父建立友誼的一個邀請。在最後晚餐中,祂以特殊的力量和清楚地向我們傳達了這個好消息。耶穌在晚餐廳裡用祂的每個動作打開祂的心,以便帶領祂的門徒以及我們與他們一起與天主建立真正的友誼。

從灰土到生命

聖若望福音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基督的講道和奇蹟為中心,第二部分以祂的苦難,死亡和復活為中心。下面的經文將這兩部分連接在一起而將我們帶領到晚餐廳中:「在逾越節慶日之前,耶穌知道他離此世歸父的時辰已到,他既然愛了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若13:1)。在場的有伯多祿和若望,多默和斐理伯,以及其他八位宗徒,他們跟隨當時的習俗去斜倚而坐。根據若望的敘述,餐卓可能是三面U形桌子。耶穌應該坐在首席,伯多祿在祂對面,通常是僕人坐的地方,可能是與耶穌面對面。在某一刻,耶穌起身去做一項可能是祂母親小時候為祂做的事:拿一條手巾和一個盆去洗淨朋友們腳上的灰土。

灰土的形像出現在《聖經》的頭數頁。在創造的敘事中,我們讀到「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創2:7)。為了從死氣沉沉的無生命和無法與他人交往的物質中揚起灰土,天主「在他的鼻孔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同上)。從那時起,人就經歷了灰土和精神的張力,面對他的極限和他無限的慾望。但天主是比我們的弱點和背叛要強大得多。

在晚餐廳裏,我們構成的元素的灰土再次出現。基督在朋友腳上的灰土前彎腰,因而重新創造他們,讓他們能重新建立與天父的關係。耶穌「洗我們的腳」,神聖化了我們構成的元素的灰土,並使我們能夠分享祂與天父之間的親密友誼。在這種親密無間的動人氣氛中,祂告訴門徒們:「我稱你們為朋友,因為我凡由父聽來的一切,我都顯示給你們了」(若15:15)。耶穌與我們分享祂的一生,祂愛的能力,祂寬恕的能力和祂永遠是朋友的能力。

我們都經歷過良好的友誼如何改變了我們;也許如果沒有那份友誼,我們將不會像今天一樣。成為天主的朋友也改變了我們成為我們周圍朋友的能力。像基督一樣,我們可以為他們洗腳,與可能出賣我們的人同席,向不了解我們或拒絕我們友誼的人表示我們的善意。基督徒在世界中的使命是向周圍的人「好像一把扇一樣地打開」[3],因為天主繼續將祂的氣息注入我們構成的元素的灰土中,並用祂的光來照耀這些關係。

走向共融

我們已經看到,耶穌提供給我們的友誼是天主對我們無條件信任的標誌。二十個世紀之後,基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繼續告訴我們所有祂對天父的認識,因而把我們吸引到祂的友誼中。但是我們必須親自回應。「我們藉着將自己的意志,結合於祂的,去做吾主所意願的,以回應這份友誼(參若15:14)」。[4]

真正的朋友生活在共融中;他們內心深處想要相同的東西,並渴望對方的幸福。有時,甚至不需要任何言語就能互相理解。甚至有人說,在相同的事物裏作回心微笑是共享親密關係的最大標誌之一。與天主溝通不僅僅是為滿足某些要求而付出的辛苦努力:這是一種不適合友誼的態度。相反,它意味著與他人共度時光,彼此陪伴。

第四位聖史,聖若望,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讓耶穌洗他的腳後,他在最後晚餐期間放心地斜倚在我們主的胸膛上。之後,也許不十分明白所發生的一切,他拒絕放棄他最好的「朋友」,並陪伴祂度過祂要受的所有痛苦。耶穌所愛的這個門徒讓自己被耶穌「改造」,因此天主一點一點地清除了他內心的灰土。「我們的救贖是在這種意志的共融中實現的:藉著成為耶穌的朋友,而變成為天主的朋友。我們越愛耶穌,就越認識耶穌,我們的真正自由就會發展得更多,而我們在被救贖時的喜樂就會旺盛起來」。[5]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向我們展示了成為好朋友的秘密:「正如枝條若不留在葡萄樹上,憑自己不能結實;你們若不住在我內,也一無所能」(若15:4)。耶穌想利用我們的心去愛別人。沒有祂,我們不可能永遠成為朋友。聖施禮華告訴我們:「無論你愛得多深厚,還是不夠的。」他繼續說:「愛我主,你的內心可以包容世上所有的受造物」。[6]

* * *

「你在那裏?」天主問我們的原祖父母。今天祂也想與我們進行對話。即使是最聰明的哲學家,也沒有想到有一位天主想尋找我們的陪伴,祂渴望與我們建立友誼,以至於讓自己被釘在十字架上,以至於總是為我們張開雙臂。進入這種瘋狂的愛之後,我們也感到很興奮地向周圍的每個人慷慨地張開我們的雙臂而發問:「你在那裏?」「一切都好嗎?」通過我們與他們的友誼,我們可以協助恢復創造的美麗。

Giulio Maspero和Andrés Cárdenas(朱利奧馬斯佩羅和安德肋卡德納斯)

照片來源:Alex Bertha, on Unsplash


[1] 亞里斯多德,《宜高邁倫理學 (Nicomachean Ethics)》,1159a,4-5。

[2] 范康仁(Fernando Ocáriz),《牧函》,2019年11月1日,第 2 點。

[3] 參聖施禮華,《犁痕》,第193點。

[4] 范康仁(Fernando Ocáriz),《牧函》,2019年11月1日,第 2 點。

[5] 若瑟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在《為選舉教宗 (pro eligendo pontifice) 》彌撒中的講道詞,2005年4月18日。

[6] 聖施禮華,《十字苦路》,第八處,默想:第5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