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之門

基督徒生活的德性,首重心靈的謙卑,因為天主使自己變得很小,所以我們可以靠著祂唯一真正的偉大而變得偉大。這是一篇關於基督徒生活的文章。

白冷耶穌誕生大教堂的外牆仍然保留了古老大門的記號,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大門已經成為一個不到一米半高的小石頭門框。它之所以不高是為了保護這個聖地,防止任何人騎著馬進入。這個門框的尺寸縮小,對今天的訪客來說,有個挑戰的信息:「我們必須彎著腰,彷彿我們在精神上必須步行,才能通過信仰的門檻,遇到與我們的偏見和意見截然不同的天主─隱藏在新生嬰兒的謙卑下的天主。」[1]

我們是天主的兒女

教宗方濟各在他的第二篇通諭《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中提醒我們,為什麼需要謙卑,這是一個簡單而偉大的真理,在日常生活的喧囂中,我們很容易就忘記了這真理:「我們不是天主」。[2] 事實上,我們身為受造物的事實,是關乎我們的存在最深刻的真理,因為我們的存在來自於天主。當我們能接受這個基本真理的時候,我們讓自己被天主的神聖恩典所改變。然後,我們可以認知現實,使它變得完美,並將它獻給天主,真正熱愛這個世界,正如聖施禮華經常強調的。這個巨大的奮戰核心在於謙虛,「這事實有助於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卑劣,也同時認識到自己的偉大。」[3] 關於卑劣,我們經常會體驗到;關於偉大?是因為透過聖洗聖事,使我們在基督內成為天主的子女。

謙卑是「聖人及心中滿懷天主的人的美德……當他們在別人眼中的地位越重要,他們就越意識到:如無天主的恩典,自己什麼都不是,也做不來任何事。(參若15:8)」[4]一個小孩子有多小,我們在天主面前就有多小。因此,我們需要回到關鍵點:天主愛我。當一個人發現他或她自己被天主所愛時─天主的大愛─那個人就能愛所有的人。

謙卑與他人

謙卑導致我們接受真正的現實,特別是與一些因家庭關係、信仰聯繫或是生活本身而比較接近我們的人。「我們一有機會,就應向眾人行善,尤其應向有同樣信德的家人。」(迦6:10)保祿宗徒教導我們,不要厭怠於活出愛德的先後順序。為什麼我們看不到跟自己一樣受到聖洗恩典的兄弟姐妹們,大家同樣是至善、慈悲的天父的孩子呢?「謙遜引我們善待鄰人,就是對人諒解、與人和平相處、寬恕人;不去製造分裂,永遠作個加強團結的工具。」[5]

那些謙卑的人,對於在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中所獲得的天主的恩賜,特別敏感;他們明白,每個人都是天主的恩賜,所以他們歡迎所有的人,不與人比較和惡鬥。每個人在天主的眼中都是獨一無二的,並且能貢獻一些他人所不能提供的東西。謙卑能使我們因別人的喜悅而快樂,單純的因為喜悅的存在,及其本身的價值。謙卑的人學習與他人在一起時,不突顯自己。

在這方面,家庭扮演重要的角色。孩子要養成習慣善與別人相處、說話和聽話。對所有兄弟姐妹要一視同仁,注意力不能只放在某個孩子身上。他們要學習道謝。當孩子有成就時,他該當意識到,是由於家庭成員和朋友的犧牲……許多因素才促成的。謙卑因感恩,也因寬恕而成長:主動寬恕、請求寬恕、接受寬恕。想一想:我是誰,竟然堪當別人對我說,「我很抱歉」?請求寬恕的人,如果是有權威的人,他的謙卑是有相當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別在夫妻、父母和子女、上級和同事之間能夠生活出來的話,尤其如此。

直率的說,基督徒應該自然而然地善待鄰人,要在乎每個生命個體,因為他具有真正的價值。意識到別人的尊嚴,有助於我們免於陷入「令人羞恥的冷漠。」[6] 基督徒的聖召要求我們聚焦在他人身上,對周圍的人開放,而不用擔心他們會對我們說什麼,或是自己看起來很愚蠢。有些人可能因為自己的膽小而嚇唬別人,無法傳達光明和溫暖。他們可能對自己有過多的想法,在乎別人的說法;也可能是出於過度的榮譽感,和在意自己的形象;其實,背後真正的原因則是驕傲和不夠單純。

如試圖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左思右想著自己的匱乏和慾望,則或多或少都會偏重在普遍存在的健康問題;或者相反的,隱藏了別人應該知道的自己所患的疾病,好讓他們為我們祈禱並支持我們,這些態度很可能是我們需要淨化的端倪。「誰若是粗暴易怒,遇事處處只顧自己,常常觸犯凌辱他人,不知放棄不必要的東西─甚至必要的東西,事不稱心便形於色,那麼他便是沒有做到克己自律。反之,誰若懂得怎樣獻身為人,『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一切人,一心為萬眾服務。』(格前9:22)那麼,他便是實踐了克己自律。」[7]

專注於美善,和睦相處

「我們給你們吹了笛,你們卻不跳舞;我們唱了哀歌,你們卻不捶胸。」(瑪11:17)我主在這裡用了一首歌,或可能是個當時流行的遊戲,顯示那些與祂同一時代的人,認不出祂來。我們受召在每件事中和每人身上去發現基督,並尊重祂的行為方式。是天主創造、釋放、救贖、寬恕和召喚……「我們不能隨便指斥這份愛裡所充盈著的自由,因為天主是攜同此愛,進入每個人的生命中。」[8]

對別人開放,在某種程度上是適應遷就他人,例如,與不熟識的人一起做團隊運動;或者忘記自己的喜好,去做另一個人為了休閒而想做的事情。與別人的關係中,一個謙卑的人通常會傾向於正面的發展;然而,驕傲的人則傾向於過分強調負面的表象。在家庭中、在工作中、在整個社會中,謙卑讓我們能夠看到別人的美德。相較之下,那些傾向於經常談論「給了他們壓力」,或者別人的事情令他們煩惱的人,大多是因為他們缺乏理智和心靈的開放。也許,他們需要去學習愛他人的缺點。然後,去實踐「愛的教育」,逐漸地培養出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使自己變小,讓別人成長。像基督的先驅,施洗若翰說:「他應該興盛,我卻應該衰微。」(若3:30)

永恆的聖言使自己變得很小。「教父在舊約希臘文譯本找到一句依撒意亞先知的話,保祿也曾引用它來指出天主的新行徑,早已在舊約中預告了。那句話這樣說:上主縮短了祂的話,祂把話約簡了。(依10:23;羅9:28)聖子自己就是聖言:這永遠的聖言成了細小的,小得可以躺在馬槽裡。祂成為了一個小孩,好讓我們緊抱祂。」[9]

耶穌讓人人皆可接近祂。祂與門徒進行對話時,多用比喻,把自己放在他們的水平。解決納稅的需要,基督把伯多祿視為同等的。(參瑪17:27) [10]祂也這樣對待聖婦,和其他與天主相距較遠的婦女、法利賽人和比拉多。我們需要「突破」自己的方式,走向別人。因而,我們可以培養出一種讓自己能盡量適應別人的能耐,避免被痴迷或狂熱牽著鼻子走;去發現每一個人可愛之處、神聖愛情的火花;安於在家庭活動和禮儀節日(流露出我們作為天主子女生活的節奏)慶祝的熱鬧中,成為其中的一員。謙卑的人關注到別人生活中的需要。這種態度是禮貌的核心,在許多細節中顯示出來,例如,不要為了接一通電話,而打斷別人的對話、用餐,更不要在別人做默想祈禱之時,除非是在真正緊急的情況。愛德的字源是humus,意味著肥沃的土地,謙卑的誕生地;「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格前13:4)

工作時的謙卑

教宗在通諭《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中,強調工作時「關係的觀念,除自己以外,我們可以擁有而且必須擁有的關係。」[11] 一如我們周圍的人和事。因此,工作提供了許多謙卑的機會。

例如,如果我們的老闆有點霸道,我們要試著為他找個藉口:他職位的負擔太沉重了,或者他前一天晚上睡眠很差。當同事犯錯時,我們可試著糾正他,但不要傷害到他的自尊。如因看到別人的成功而眼紅,這是缺乏謙卑的明顯跡象,也缺乏信仰:「一切都是你們的;你們卻是基督的,而基督是天主的。」(格前3:22-23)那些謙卑的人,在努力提高職業素質的同時,也是在提供別人更好的服務。這意味著修正自己的意圖,恢復超然的看法,不要被膚淺甚至腐敗的環境拖下水去,當然也不要因為這個原因而輕視他人。那些謙卑的逃避完美主義的人,能承認自己的極限,會依靠別人去改善自己的工作。謙卑的人懂得糾正自己,請求原諒。

天主召喚我們成為自由去愛的人,然而,有時候,我們似乎選擇了為自己的存在辯解:渴望高人一等;行事方式與眾不同;吸引別人的注意力;過度操心自己有才無用,而在服務他人時,也儘量想「發光發亮」,這些都可能是心靈疾病的症候,這時我們需要別人的幫助,並順服於恩寵。「漠視善良,更在乎突顯自我,心靈的不冷不熱累積在自私、自傲的心靈沉澱中……講些自我中心的空話……只想著自己,開口時只講自己,將導致他的愛德冷卻,使徒熱忱鬆弛下來。」[12] 相較之下,一個謙虛的人在談天時,總是避免把話題轉向自己的生活、經驗、成就;避免誇大的讓別人看出他的長處。一個不斷地記著天主的憐憫,並根據天主的眷顧生活的人,態度是與一般人迥然不同的。如果他會說自己做了些什麼,純粹是為了讓別人受益。因此,在適度的謙虛範圍內,與基督個人相遇的見證,可以幫助別人去發現耶穌也愛他、寬恕他,並使他聖化。結果是多麼的喜樂!「我被愛,故我在。」[13]

有些時刻特別有利於更新我們對謙卑的渴望。例如,當升遷或開始一個有相當可見度的工作時,這正是要下決心在工作中反映出基督徒態度的時候:要把它看作是天主給我們更多的服務機會的位置;不為自己的利益濫用它;增加我們對最弱勢者的關注,不受到放棄他們的誘惑,並知道把握現在與以前無法接觸到的人士來往。

同樣的,不眷戀這個職位或工作帶來的個人利益和榮譽;以身作則的時候,不要重視一般負責人時常得到的掌聲和誇讚,反倒要態度開放,接受人家的批評─時常是真相的核心。在我們的工作中,努力變得單純:例如,當我們發現自己在團體照中急著找自己,或者急著看自己的名字是否在一篇文章中被提起時,學習取笑自己;試著不要在每件事上留下個人的標記,或者,當沒人詢問我如何解決某些問題的方法時,我並不在意……

學習在判斷上讓步

當我們在職業和家庭團聚中,經常交換一些觀點,也許會產生衝突。我們是不是總是希望別人屈服於自己思維方式的人?事情應該如何?必須做些什麼……過度堅持己見的傾向可能透露了僵硬的思想。當然,自動讓步給別人是不簡單的,但總是審慎的。事實表明我們能夠超越自己的觀點。利用機會捨棄自己的判斷,是很困難的,但在天主的眼中,是件非常取悅祂的事。[14] 提及戴都良時,本篤十六世詞鋒犀利,批評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思想十分僵化嚴苛,孤立在自己的觀點裡:「當一個人眼裡只看到自己思想的偉大,最終,失落的正是這偉大。」[15]

有的時候,我們需要聆聽那些經驗雖少,但他們可能是擁有更多的智慧和心靈禮物的年輕人,也或者他們的地位較高,因天主的恩典給予他們特別的幫助。如果我們過分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就欠缺了謙虛。天主之子耶穌的生命,對任何擁有世上重要職責的基督徒來說,都是一個亙古不變的教訓。進入耶路撒冷的歡呼聲,並沒有讓萬王之王忘記那些人將要釘祂在十字架上,而且,祂也是苦難的僕人。(參若12:12-19)

法國國王聖路易斯曾經建議他的兒子,如果有一天他成為國王,在他開政務會議時,他不應該過於激烈地捍衛自己的意見,而忽略了傾聽別人:「你國會的成員可能會很害怕頂撞你,希望這樣的事千萬不要發生。」[16] 學習不要太快速的提出己見是非常健康的,尤其是當一個人沒有最終的責任,並缺乏關於這個問題的背景資料時,更不用說當這人缺乏在位者的恩寵,以及權威人士所擁有的真知灼見時。一個人需要操練,謹慎地聆聽顧問,並能發自內心的改變自己的觀點。通過團隊的合作,能強化判斷的審慎。作為一個團隊,團結努力,在別人的幫助下仔細反思並做出決定:所有這一切也是一種謙卑和聰敏的行為。

無用的僕人的謙遜

在牧區的牧靈福傳工作中、在教區、慈善機構、或是幫助移民的項目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是多元而富有彈性的,而且總會有許多其他可行的方法去處理。一個謙卑的人會表明自己的意見,同時,如有需要會要求澄清要點,甚至接受與自己的看法不同的指導。因此,一個人表現出對天主恩典的信任,這有助於以正確的意圖履行責任,並依靠該領域專家的勸言。

很少有人意識到,天主教會以驚人的集體謙卑,激發了全世界諸多援助病人和窮人的行動。在天主的子民中,謙卑是特別需要的,在那裡,人與天主之間的關係如此密切。如同收到信件時,被丟棄的信封是多麼的美麗!「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事。」(路17:10)

同樣的,一位司鐸也要「謙卑地學習不趕時尚,」[17] 而且不追求永遠居於所有事情的中心;他要近乎本能似地拒絕鶴立雞群、永遠位於聚光燈下的願望,因為這很容易使他視自己為其他靈魂的「主人」。作為平信徒的,如果他謙卑的話,就會尊重聖職人員;不會批評自己的教區神父,或批評任何神父,而試圖幫助他們,為他們祈禱。諾厄的兒子覆蓋了他們酒醉的父親的裸體。(參創9:23)「就像諾厄的好兒子們一樣,用愛德的外衣,把你在父親,神父身上看到的弱點,遮蓋起來。」[18] 聖多默斯甚至將這個故事應用於羅馬教宗身上,基督徒子民應為他祈禱……而不迫害他![19]

時間屬於天主:信心與謙卑

「聖經的證據是一致的:天主的眷顧是具體和直接的關懷,祂關心一切,由最細微的事以至世界和歷史的大事。聖經極力強調天主對事件演變的絕對主權:『我們的天主在天上居住,祂創造了所喜愛的萬物。』 (詠115:3)又談及基督說:『祂開了,無人能關;祂關了,無人能開。』 (默3:7)人在心中儘可策畫多端,實現的卻是上主的計畫。』(箴19:21)」 [20]

信仰和謙卑手牽著手並進。在我們邁向天鄉的旅程中,我們需要讓自己被天主指引,求助於祂、聆聽祂的聖言。[21] 借助神學和靈修評論,平靜的閱讀舊約和新約,有助於我們了解天主在每一時刻對我們說些什麼,或邀請我們轉換改進。「因為我的思念不是你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上主斷言。」(依55:8;參羅11:33)。信仰的謙卑使我們跪在聖體聖事中的耶穌之前,像白泠的牧羊人崇敬「道成肉身」一樣。聖十字德蘭·本篤(伊迪絲·斯坦)曾說,當她看到一個婦女提著購物袋進入教堂,並跪下祈禱的情景,令她永遠無法忘懷。[22]

謙卑能使我們生活在現在,並超越未來可能帶來的一切,唯獨.尋找天主的旨意。因為我們基督徒是「愛慕他顯現的人。」(弟後4:8)。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因挫敗而惱怒的話,我們需要在信仰和謙遜上成長。「只要你一旦真正委身信賴天主,便馬上會明白怎樣萬事隨遇而安。如果你的事業,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甚至在你用盡了一切必要的方法的情況下,你也不會喪失你的平安。因為你的事業,畢竟會按照天主安排的光景成就的。」[23]

因此,我們要避免過度的惱怒,或對過往羞辱的回憶牢記不忘。作為天主的子女,要原諒別人的冒犯,繼續往前行,而不懷恨在心。[24] 如果有人認為自己被別人冒犯了,就要釋懷、不要記恨。我們需要效法耶穌,意識到「自己被寬恕的罪更多。自己仍要付出的愛的債務有多龐大。」[25] 謙卑的人要認真地效法聖保祿的榜樣:「忘盡我背後的,只向在我前面的奔馳,為達到目標,為爭取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召我向上爭奪的獎品。」(斐3:13-14)即使疾病也可被視為天主給我們的使命而欣然接受。這個使命的一部分,也是學習如何讓別人幫助和陪伴自己,這是交付在耶穌手中的表現,祂臨在我們兄弟姐妹的身上。因為我們必須為「祂的身體─教會,補充基督的苦難所欠缺的。」(哥1:24)

認知自己的弱點讓我們較容易接受別人的幫助、「縱容」別人、了解人性的狀況,避免法利賽人假裝的驚訝。我們的弱點幫我們打開自己的智慧和心靈,去了解別人的弱點:總是假設他人是善意的,例如,對一些人因情況使然而做出了不得已的事,態度要緩和,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忽視事情真相,而是「稱善為惡,稱惡為善,以苦為甘,以甘為苦。」(依5:20)。

這種態度與今天普遍自尊低落的現狀相差很遠,那是不健康的,因為它與真相不符,且阻止一個人勇於追求理想,或是造成無緣無故的沮喪。謙卑能使我們接受我們不能改變的一切,深信我主必會引導我們走向慈悲的道路。(參希3:10; 詠95 [94] :10)「單是知道自己是被箍好的陶器,就應是不斷喜樂的泉源,因為在天主的眼裡,我們承認自己的渺小:一個孩童,一個兒子。如有人認清自己是個可憐軟弱的傢伙,同時也認清自己是天主的兒子,還有什麼可超過他的快樂呢?」[26]

向天主的眷顧開放

謙卑的人對天主眷顧的安排敞開心懷;他並不希求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或明白所有事情的答案。他們尊重每個生命個體的奧秘,全心信賴天主,儘管未來似乎是不確定的。他們不費絲毫的勁兒去窺視天主神秘的意向,或超過他們自己力量的事情。(參德3:21)對他們來說,天主的恩典已是足夠,因為「德能在軟弱中才全顯出來。」(格後12:9)我們在與基督的關係中找到這種恩典,就能分享祂的生命。

在感謝天主父的激動之後,耶穌邀請祂的門徒接近祂。「我主是良善心謙的,」quia mitis sum et humilis corde (瑪11:29)。在祂內我們將會找到了解和平安。我們接近聖體聖事中的基督,祂的聖體受傷和復活:「屈尊就卑,降生成人」in humilitate carnis assumptae, 在將臨期的頌謝詞中,我們如是祈禱。我們觸摸到天主不可言喻的謙卑。「耶穌的謙遜:在白冷、在納匝肋、在加爾瓦略山上。但是祂在至聖的聖體內,比在馬棚內、在納匝肋和在十字架上,更是謙抑自下,紆尊降貴。」[27]

聖母瑪利亞陪伴著我們,所以我們可以懷著如同她接受自己的兒子─耶穌一般的謙卑來接受祂。萬福!妳是神聖之根;萬福!妳是神聖之門;淹沒在驕傲的黑暗中的大地,由其得到光明。Salve radix, salve porta, ex qua mundo lux estorta.[28] 基督耶穌,出自光明的光明,[29] 啟迪了我們天父的慈悲。

Guillaume Derville

[1] 本篤十六世,講道,2011年12月24日

[2] 教宗方濟各,通諭《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2015年5月24日),67

[3]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94

[4] 教宗方濟各,羅馬教廷致詞,2015年12月21日

[5]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233

[6] 教宗方濟各《慈悲面容》2015年4月11日,15

[7]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9

[8] 教宗方濟各,宗座牧函《慈悲與憐憫》2016年11月30日,2

[9] 本篤十六世,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上主的話》12

[10] Cf. Guillaume de Saint-Thierry,Exposésur le Cantique des Cantiques,109,in SourcesChrétiennes82,243

[11] 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125

[12] 真福歐華路,牧函,1980年1月9日,31(引自Álvarodel Portillo,Orar,Como sal y como luz,Barcelona:Planeta,2013,207)

[13] 教宗方濟各《慈悲與憐憫》16

[14] 參聖施禮華《道路》177

[15] 本篤十六世,覲見,2007年5月30日

[16] 法國聖路易,寫給他兒子,未來的菲利普三世的靈修遺囑。Acta Sanctorum Augustii 5(1868),546

[17] 聖施禮華《與施禮華蒙席會談》59。

[18]《道路》75

[19] 參聖托馬斯·摩爾, Responsio ad Lutherum, in The Yale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Saint Thomas More, vol. 5, p. 142 (CW5, 142/1-4).

[20]《天主教教義》303

[21] 參《聖經》納瓦拉大學神學系翻譯和筆記,評論聖詠95(94)

[22] 參聖十字德蘭·本篤(伊迪絲·斯坦),Ausdem Lebeneinerjüdischen Familie。 Das Leben Edith Stein:Kindheit und Jugend,1965(Complete edition,1985),p. 362

[23] 聖施禮華《犁痕》860

[24] 參蔡浩偉主教,牧函,2015年11月4日,21

[25] 聖施禮華《鍊爐》210

[26]《天主之友》108

[27]《道路》533

[28] 聖歌,天堂之后

[29] 參羅馬感恩祭典,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