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課題:恩寵與德行

恩寵「是天主無條件地賜給我們的恩典,使我們分享祂由聖神注入我們靈魂的生命,為治療其罪惡,並予以聖化。」(天主教教理,1999)

1. 恩寵

在永恒中,天主已經召喚了人去分享祂天主聖三的生活。這分享永生的召叫是超性的。」(天主教教理,1998)[1] 為引領我們向著這個超性的終結邁進,天主甚至也恩賜我們在現世生活就開始分享這個將會在天國才能達到完美的終結。聖多瑪斯亞奎納稱這一點為「光榮的預嘗。[2] 這個恩賜就是聖化的恩寵:

  • 聖化恩寵是天主無條件地賜給我們的恩典,使我們分享祂由聖神注入我們靈魂的生命,為治療其罪惡,並予以聖化」(天主教教理,1999);
  • 「恩寵是分享天主的生命」(天主教教理,1997;參閱伯後1:4),是祂聖化我們(參閱天主教教理,1999);
  • 所以,恩寵是新的、超性的生命;恩寵也是一個新生,我們藉著它而成為天主的義子女,以分享聖子與天父之間固有的、自然的父子之情:我們「在聖子內,成為天主義子[3]
  • 恩寵從而引領我們進入天主聖三生活的內心。身為義子女的我們就能夠結合於天主的獨生子,稱天主為「父(參閱天主教教理,1997);
  • 恩寵是「基督的恩寵」,因為在我們現在的境況中 —— 就是說,在人類犯了罪和基督的救贖工程完成之後 —— 我們得以領受恩寵,是由於我們能夠分享基督為我們賺取了的恩寵(參閱天主教教理,1997):「從他的滿盈中,我們都領受了恩寵,而且恩寵上加恩竉。」(若1:16)恩寵使我們肖似基督(參閱羅8:29);
  • 恩寵是聖神的恩寵,因為恩寵是由聖神注入人的靈魂中的。[4]
  • 智德是支配理性之實踐的德行,使它在任何環境中辨別甚麼是我們的真善,並簡選適當的方法使之實現。」(天主教教理,1806)聖多瑪斯亞奎納稱之為「行為的正直規則」。[21]
  • 義德是倫理的德行,在於依循恆久和堅定的意願,給予天主和近人所應得到的。」(天主教教理,1807)[22]
  • 勇德「是倫理的德行,它確保人在困境中有毅力,在追求善時有恆心。勇德堅定人的主意,在倫理生活中力拒誘惑,克服困難。勇德使人能夠克勝恐懼,視死如歸,冒險犯難,甘受迫害。勇德能夠使人為了維護正義的事,甘願放棄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天主教教理,1808)[23]
  • 節德是倫理的德行,它調節感性樂趣的吸引,並使人在運用世物時,保持平衡。節德確保意志對本能的自主能力。」(天主教教理,1809)有節德的人調節自己的情慾,以善作為取向,並且不讓自己被情慾所控制(參閱德18:30)。在新約中,節德稱為「節制」或「有限度」(參閱天主教教理,1809)。

聖化恩寵也被稱為「常居的恩寵」,因為它是一個穩定的傾向,使人靈透過被注入了的德行而臻於完美,使之能夠和天主共同生活,並以祂的愛而行事。(參閱天主教教理,2000)[5]

2. 成義

恩寵在我們內的第一個效果就是成義。(參閱天主教教理,1989)成義是人由罪惡的狀態中過渡到恩寵的狀態(又被稱為「正義的狀態,因為恩寵使我們成為義人)。[6] 這是當一個人在領受聖洗聖事,及他(通常藉著懺悔聖事)每次得蒙天主寬恕他的重罪和給他注入聖化恩寵時所獲得的効果。[7] 成義是天主仁愛最卓越的工程。(天主教教理,1994;參閱弗2:4-5)

3. 聖化

天主不會拒絕賜給任何人恩寵,因為祂願意所有人都得救(參閱弟前2:4):所有人都被召叫成聖(參閱瑪5:48)。[8] 恩寵在我們內是聖化工程的泉源(天主教教理,1999); 恩寵治癒和提昇我們被原罪創傷了的本性,使我們的舉止能夠配合天主子女這個身分,[9] 和肖似基督(參閱羅8:29):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成為alter Christus,另一個基督。這種肖似基督是在人的德行上彰顯出來的。

聖化的意思是個人的聖德的增長,與天主趨向日益親密的結合(參閱天主教教理,2014),直至自己不僅成為另一個基督,而且是ipse Christus,基督自己[10],與基督二合為一,成為祂妙身的一個肢體(參閱格前12:27)。若要在聖德中進步,人必須自由自願地與恩寵合作。而人必須付出努力和奮鬥,因為罪惡給人帶來了內在的失調(即是人對於犯罪的傾向,fomes peccati)。沒有犧牲、沒有屬靈的戰鬥,就沒有聖德可言」(天主教教理,2015)。[11]

所以,為了要在神修奮鬥上得勝,我們必須透過祈禱和克己(後者也即是感官的祈禱[12] 來向天主祈求恩寵,和通過領受聖事而獲得恩寵。[13]

我們與基督的共融只會在我們得升天國時才能是永遠的。我們必須向天主祈求獲得堅持到底的這個恩寵,就是說,在天主的恩寵中得到善終這個恩賜。(參閱天主教教理,2016和2849)

4. 超性的德行

概括地說,德行「是一種習慣性的堅決行善的傾向。」(天主教教理,1803)[14] 「超性的德行直接歸向天主。超性的德行促使基督徒活出與天主聖三的關係。」(天主教教理,1812)超性的德行是由天主注入信友靈魂的,為使他們能以天主子女的身分行事。」(天主教教理,1813)[15] 超性的德行有三個:信德、望德、和愛德。(參閱格前13:13)

信德「是超性的德行,藉著信德我們信天主,信祂所說過的和啟示給我們的一切,並且信聖教會為我們提出的當信道理」(天主教教理,1814)。因著信德,人自由地把自己整個託付給天主[16] 並尋求認識和實踐天主的聖意:「義人因信德而生活。」(羅1:17)[17]

「基督的門徒不該只是保持信德,活出信德,還該宣認信德,滿懷著信心為信德作証,並傳掦信德。」(天主教教理,1816;參閱瑪10:32-33)

望德「是超性的德行,藉著望德我們期盼天國和永生,視之為我們的幸福:我們所信靠的是基督的許諾,所依賴的不是我們自己的力量,而是聖神恩寵的助佑。」(天主教教理,1817)[18]

愛德「是超性的德行,藉著愛德我們為了天主自身,愛祂在萬有之上,又為天主的緣故,愛人如己。(天主教教理,1822)這是基督的新誡命:「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15:12)[19]

5. 人性的德行

「人性的德行乃屬理智和意志的堅決態度、穩定的傾向、習慣性的完美。德行依照理性和信德,規範我們的行為,管理我們的情慾,引導我們的舉止。德行使我們容易地、自制地、愉快地度一個美好的道德生活。」(天主教教理,1804)這些德行是以人力取得的。倫理的德行是道德良好行為的果實和種子。」(天主教教理,1804)[20]

在人性的德行中,有四個被稱為樞德,因為其他一切德行都可以被歸納為這四個樞德的範圍之內。四樞德就是智德、義德、勇德和節德。(參閱天主教教理,1805)

「德行位於中庸(in medio virtus)這一句諺語,在形容倫理的德行時它的意思就是:德行的定位是缺乏完美和過度完美兩者的中間平衡點。[24] 但是 in medio virtus 並不表示要追求平庸。德行並不是兩個或以上的惡習的中間點,而是人的意志的正確點,仿如一個頂端,與所有位處深淵的一切惡習大相逕庭。[25]

6. 德行與恩寵。基督徒的德行

因為原罪使人的本性受到了傷害,所以人若要修成和實踐德行就變得困難了。(參閱天主教教理,1811)[26] 對於基督徒來說,就只有依靠天主的恩寵來治愈受了傷害的人性,以求修成並實踐各種德行。

恩寵提昇人的本性,使人得以分享天主的本性。同時,恩寵提昇人性的各種德行,使它們達至超性的境界(參閱天主教教理,1810),導引人去按著被信德照亮了的理智來行事:簡而言之,就是步武基督。這樣,人性的德行成為了基督化的德行。[27]

7. 聖神的各樣恩賜與果實

「基督徒的倫理生活是由聖神的恩賜所支持。聖神的恩賜是持久的傾向,使人溫順良善,隨從聖神的推動。」(天主教教理,1830)。[28] 聖神的恩賜就是:(參閱天主教教理,1831)

第一是上智之恩:為了使人明白和正確地斷定天主的計劃;

第二是明達之恩:為了使人深入瞭解有關天主的真理;

第三是超見之恩:使人明辨和在具體的行為上促進天主的計劃;

第四是剛毅之恩:使人克服基督徒在生命中遇到的困難;

第五是聰敏之恩:使人明白受造界的優次有序;

第六是孝愛之恩:使人的舉止行為合乎天主子女的身分,並以手足之情對待其他兄弟姊妹,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另一個的基督;

第七是敬畏天主之恩:使人棄絕一切可能會得罪天主的事,如同一個孩子由於愛而棄絕一切可能會得罪父親的事。

聖神的果實「是聖神在我們身上形成的美德,作為永遠光榮的初果(天主教教理,1832)。這些美德是聖神在我們的靈魂內活動而產生出的習慣性行為。按傳統,教會列出十二個聖神的果實:「仁愛、喜樂、平安、忍耐、容忍、良善、厚道、忠言、溫和、端莊、節制、貞潔」(參閱迦5:22-23)。

8. 人的激情對人的道德生活的影響

由於人靈魂與肉身實質的結合,人的靈性生活 —— 就是憑以知識事物的理智,和賴以自由選擇的意志 —— 是受到人的情感影響的。這些影響顯示在情慾中;情慾是指感性的激情,「使人在面對所感受到的或想像到的善或是惡,傾向行動或不行動」(天主教教理,1763)。激情是感性欲望(高級的和低級的)的活動。情慾廣義上也可以稱為「情緒」或「情感」。[29]

情慾的例子有:愛、怒、懼等等。「最基本的情慾便是受到善的吸引而產生的愛情。愛情對不在目前的善產生渴求,和得到它的希望。這動向的完成在於獲享善的快感和喜樂。惡的體會則產生憎恨、厭惡和恐懼惡的來臨。這動向的終結則在於對當前惡的哀愁,或抗拒惡的憤怒」(天主教教理,1765)。

情慾對我們的道德生活有很大的影響。「情慾本身既非善亦非惡」(天主教教理,1767)。當情慾有助於一個善的行為,在道德上便是善的,反過來說,便是惡的」(天主教教理,1768)。[30] 人性的完美需要人的情慾接受理性的規範和意志的管轄。[31]人自從犯了原罪之後,人的情慾已經不再受到理性的支配;情慾往往把我們推向惡事。[32] 要把情慾經常地、慣性地導向於善,人必須有賴苦行的奮鬥和聖寵的助佑,後者能夠治癒罪惡所遺留下來的創傷。

倘若意志是良好的,它可以利用情慾,並 且引導情慾向善。[33] 反之,不良的、源於自私的意志,則會被雜亂無章的情慾所制服,又或利用這些情慾來作惡。(參閱天主教教理,1768)。

Paul O'Callaghan

基本參考文獻:

  • 《天主教教理》,1762-1770、1803-1832 和1987-2005

建議閲讀文獻:

  • 聖施禮華,「人性美德」講道,載於《天主之友》,73-92
  • 聖多瑪斯亞奎納,《神學大全》,I-II,qq. 22ff;109-114;II-II,qq. 1-27;47-62;139-143

註腳:


[1] 這召叫「全由天主無條件地採取主動,因為唯有天主能顯示自己,賜予自己。這召叫超越人理性的了解能力和意志的力量,就像超越所有受造物的能力一樣(參閱格前2:7-9)。」(天主教教理,1998)

[2] 聖多瑪斯亞奎納,《神學大全》 II-II,q. 24,a.3, ad. 2

[3] 梵二《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22。參閱羅8:14-17;迦4:5-6;若一3:1

[4] 所有受造的恩典都是發自那自有的恩賜」,即是聖神。「天主的愛,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羅5:5;參閱迦4:6)

[5] 我們必須區分常居的恩竉」和「現時的恩寵」,「後者是指在皈依的開始,或在聖化工程中,天主的干預。」(天主教教理,2000)

[6] 「成義包括罪過的赦免,以及人內心的聖化與革新。」(特倫多大公會義:DZ 1528)

[7] 對於一個成人來說,這一步是天主的推動(現時的恩竉)和人自主地爭取得來的果實。「在恩寵的推動下,人轉向天主,遠離罪惡,於是領受來自天上的寛恕和義德[聖化恩寵]。」(天主教教理,1989)

[8] 這個真理是我主透過聖施禮華從1928年10月2日開始的教導,特別大力地提醒我們。正如聖教會在梵二(1962-65)中表明:任何身份與地位的所有基督徒,都被號召走向基督生活的飽和點及愛德的成全境界。」(梵二教會憲章,40)

[9] 參閱聖多瑪斯亞奎納,《 神學大全》,III,q.2,a.12,c

[10] 參閱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04

[11] 但「如果我們的自由,符合天主安置在人心中對真理和美善的感悟,基督的聖寵絕不會與之競爭。」(天主教教理,1742)相反,恩寵滿足人的自由的深切渴求。它邀請人自由地與它合作,並使自由達到完美的境界。」(天主教教理,2022)由於人的本性受了罪惡的傷害,所以人若要恆常地按著自然道德律來生活,恩寵是不可或缺的。

[12]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9

[13] 我們也可以依賴諸惠中保至聖聖母瑪利亞的代禱,以及依賴聖若瑟、我們的護守天使、和諸位聖人的代禱。

[14] 反之,惡習是人重複地做的壞行為而養成的一些倫理習慣,使人傾向於重複地做這些壞行為而變得每況愈下。

[15] 在某程度上,好比人的靈魂怎樣透過它的潛能(即理智和意志)運作,一個在恩寵狀態中的基督徒也是通過三個超性德行 —— 這些如同被恩寵提昇了的新本性」的潛能 —— 行事。

[16] 梵二《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5。

[17] 信德是彰顯於行為的:一個活的信德會以愛德行事」(迦5:6),同時信德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2:26),雖然人若不犯違反信德的罪,信德這個恩寵就會存留在他內(參閱特倫多大公會議:DZ 1545)。

[18] 另參閱希10:23及鐸3:6-7。「望德是回應人對幸福的嚮往,這嚮往是天主放置在人心內的」(天主教教理,1818):望德提昇人對幸福的嚮往,並予以淨化和保護人不致陷於敗興;望德打開期待永福的人的心扉,保護人遠離自私,並導人向幸福(參閱同上)。

我們應當期盼天主對那些愛祂(參閱羅8:28-30)並承行祂旨意的人(參閱瑪7:21)所應許了的天上的光榮,確信藉著天主的恩寵,我們將會有能力「恆心到底」(參閱瑪10:22)。(參閱天主教教理,1821)

[19] 愛德在所有的德行中佔首位(參閱格前13:13)。「但我若……沒有愛,我什麼也不算……為我毫無益處。」(格前13:1-3)

「所有德行的操練都由愛德激發和啟迪。」(天主教教理,1827)愛德是諸德的模式」:愛德賦予諸德「活力」或「生氣」,因為愛德把其他所有德行導向天主的愛;沒有愛德,所有其他的德行都是「死的」。

愛德淨化人的愛的能力,並且把這個能力提昇到天主之愛那超性的完美境界。(參閱天主教教理,1827)愛德是有優次先後的。愛德也在手足規勸中顯示出來。(參閱天主教教理,1829)

[20] 正如在下一節所解釋的,一個基督徒可以藉著天主的恩寵而修成這些德行,因為天主的恩寵會淨化人的本性,賜人力量去實踐各種德行,並引導它們達至更高一層的美善。

[21] 聖多瑪斯亞奎納,《神學大全》,II-II,q.47,a.2,c。智德引導人去正確地判斷應該如何行事:智德並不勸阻人行事 。「智德不和膽小或害怕,口是心非或虛偽相混。智德被稱為諸德的舵手(auriga virtutum);智德導引別的德行,為之指出規則和標準。⋯ 因著智德,我們在個別的場合裡,無誤地運用倫理的原則,並在辨別當行的善和當避的惡時,克服遲疑不決。」(天主教教理,1806)

[22] 嚴格地說,人並不能償還他所欠天主的,或是天主所應得的。所以,以人對天主來說,義德的更合適的稱謂是「虔敬之德」,「因為對天主來說,只要我們盡全力去滿全這些責任,這樣就已經足夠了。」(聖多瑪斯亞奎納,《神學大全》,II-II,q.57,a.1,ad 3)

[23] 「在世界上你們要受苦難;然而你們放心,我已戰勝了世界。」(若16:33)

[24] 例如,勤勞就是人去做應盡的工作,不太過份,但也不怠惰。與勤勞相反的就是工作不盡力、浪費時間等等。其它相反勤勞的還有:無序地過度工作、忽略其它應做的事(諸如敬拜天主、對家庭的關心、必須的和適當的休息、實踐愛德等等責任)。

[25] “in medio virtus” 這個原則只適用於倫理德行。這些德行的目的就是如何去實現一個目標,而實現目標的方法就包涵如何去決定什麼才是中庸之道。但是,這個原則並不適用於直接以天主為其目標的超性德行(即信德、望德、和愛德)。所以,對於超性德行,人是不會過度的:人是不可能會「過份地祈望天主」或「過份地愛祂」的。

[26] 人的本性被罪惡所傷害了。所以,人性有了不是它原本所有的、罪惡所帶來的壞傾向。正如一個人跛行,那是因為他的腿有病,不是他的本性;假使所有人都跛行,跛行仍然不是人的本性。同樣,人的靈魂受了原罪和本罪的傷害(諸如驕傲、懶惰、迷色等等傾向),這些傷害也不是人原來的本性。藉著個人的努力和恩寵的助佑,這些傷害是可以得到治癒的,好使人能夠成為天主的子女,並以相稱天主子女的身份去行事。這種「健康」的情況是透過實踐各種德行來贏取的。同樣,人的惡習則會使病情」加劇。

[27] 在這方面來說,有一個智德是人性的德行,但同時也有另一個超性的智德。後者是天主連同恩寵一起注入一個人的靈魂內的。若要一個超性的德行結出果實—— 即是產生善行—— 那就需要有相應的、人性的德行去配合(其它三個樞德也有著同樣的情況:義德這個超性的德行有賴於人性的義德;勇德、和節德也是一樣)。換一句話說,基督徒的完美—— 即成聖—— 有賴、並且包含人性的完美。

[28] 這裡,我們可以利用以下的經典解釋去幫助明白聖神的恩賜在道德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正如人的本性有兩種能力(即理智和意志)使人可以分別實現明達和自願兩種行為,同樣,被恩寵提昇了的人性也有一些能力使之實踐超性的行為。這些能力就是超性的德行(即信德、望德、和愛德)。它們如同一條小船的櫓,使小船可以朝向它的超性的目標前進。可是,這個目標是超越我們的,以至這三個超性的德行也不足以使我們扺達它那裡。除了恩寵之外,天主也一同賜予我們聖神的恩賜。聖神的恩賜賦與人的靈魂一種新的完美,使人靈能夠被聖神親自所推動,就像船帆通過風力而推動船隻向前邁進。聖神的恩賜使我們更加溫順地讓聖神在我們內行動,從而使我們得到成全。

[29] 有人也會談及「超越感性的」或靈性的「情操」或「情感」;它們並不是正式的「激情」,因為它們都不附帶感性欲望的活動。

[30] 例如,憤怒可以是良好的,就是當人面對一件惡事而産生的憤怒。憤怒也可以是不良的,就是不受控制的、或是驅使人去做惡事的憤怒(例如使人產生報復之心的憤怒)。恐懼也有良好的恐懼和不良的恐懼,後者會防礙人去行善。

[31] 參閱聖多瑪斯亞奎納,《神學大全》,I-II,q.24,aa. 1及3。

[32] 有時候,人的情慾可以支配一個人,以至把他對於某一件事的道德責任減到最低。

[33] 「人在道德上的完美,不僅在於人為意志所驅使而向善,也靠感性對善的慾望,一如聖詠所說:『我的心靈以及我的肉身,向生活的天主踴躍歡欣』(詠84:3)。」(天主教教理,1770)「若愛是惡的,情慾也是惡的;若愛是善的,情慾也是善的。」(聖奧思定,《天主之城》,14,7,2:PL 41,410)